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庆阳第六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卷)高二历史班级:姓名: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商鞅最终在秦国通过变法革新实现其政治抱负,对其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始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B.新兴地主C.奴隶主贵族D.士人.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日:大臣太重者国 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D.富裕农民1 .认
2、为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分封,行县制D.重农抑商2 .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经济方面大都执行()A.重商主义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自由放任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3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 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那么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干任何 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粟
3、”是最理想的。这说明商鞅意在()A.强调“国富民贫”的治国之术B.打着平均主义旗号扩充国库C.通过经济的垄断以增加国力D.强调治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4 .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改籍贯5 .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 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 规定表达了( )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表达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观察右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公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北魏
4、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时百姓巧取豪夺都城偏远南朝政权的威胁A.B.C.D.以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表达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孝文帝 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这说明()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一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文化包容性的开展C.国家分裂严垂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开展进程D.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
5、 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4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 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以下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15.有观点认为,历史上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 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长远之计。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厘清宗族脉络B.促进民族交
6、融C.保障财税征收D.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黑船事件”翻开日本国门的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 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的因素。”材料所指时间为()A.德川幕府时代B.孝德天皇时期C.大化改新时期D.中国秦汉之际.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A.建立天皇的专制统治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需要C.废除旧的封建体制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16 .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确立牢不可破的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 教育而己。”材料反映出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
7、点是()A.教育改革B.军事改革C.培养出国人才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解析】【详解】“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内涵是扩展疆域,实行对外扩张,D正 确;A属于经济、B属于军事;C是民族危机,不符合题意。22. 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为明治维新期间,其次根据工厂数量和蒸汽机数量 的迅猛增加,说明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正是 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一一“殖产兴业”政策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 这些工厂和蒸汽机主要为军事工业服务,也无法表达军国主义色彩,排除B 项;1889年宪法确立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与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加没有 直接关系
8、,排除C项;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应选A项。23. 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 “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 是因为两人在主张上是一致的,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材料 未说明君主立宪是中国开展的方向,排除B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官僚,不会 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抵抗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排 除D项。应选A项。24. 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的亚洲政策发生彻底转变,从坚持“亚 洲主义”到彻底否认“亚洲主义”,甚至积
9、极参与瓜分中国,由此可见,材料 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影响了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应选D;明治维新后,日10 本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该政策的制定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无关, 故排除A; 一战前美国在中国不断扩张,推动了日俄同盟关系的形成,与中国 戊戌变法无关,故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 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排除C。25. 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出现了 “振兴 之自上”的“自强之举”即戊戌变法,爆发了 “奋起自下”反对“外族之凭 陵”的义和团运动等,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D项正确;甲午战争 引发了戊
10、戌变法运动只是一局部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当时中国社 会政局比拟动乱与材料主题思想不符,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 争只是材料局部内容,不是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C项错误。26.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闭塞的乡村,戊戌政变不为人知,但是皇帝和皇太后“驾 崩”却是“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C 正确;“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百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不等于百姓忠 君思想浓厚,排除A; B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 D不符合史实,排除D。27. 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 求,以救空
11、疏迁谬之弊”可以看出光绪帝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学习西方科 技,说明他坚守中体西用思想,A正确;戊戌变法并未挽救民族危亡,B排除; 戊戌变法之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C排除;材料与思想启 蒙无关,D排除。应选A。28. A【解析】11【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开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 从此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1895年11月,公车上书失 败后成立了强学会,故B项错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故C项错误;定国是诏公布于1898年,故D项错误。29. 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联系康有为等人的主要活动可知,资产
12、阶级维新派宣传方式主要 有:兴办学堂,招徒讲学;著书立说,阐发理论;创办报刊,宣传主张;成立 维新团体,推动思想传播;给朝廷上书;所以兴办学堂成立学会办报纸 著书立说都正确,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方式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 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 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认形式,可 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认的一个组介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 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
13、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 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 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30. C【解析】【详解】康有为采用“托古改制”借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资产阶级进化论和改革思想,提 出改革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形成和奠定了他变革社会的政治理论基础。在封 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接受。这 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精神,主张变法,开展资本主义的愿 望,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康有为是 “跪着造反”的。故排除ABD,选C。12(1)措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14、;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 定了基础。内容:学习汉族的礼仪;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继承并推广儒学。【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土 地私有制;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2)根据材料二“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可知, 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礼仪;根据材料二“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 郡官吏”可知,孝文帝改革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根据材料二“依据儒家六 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可知,孝文帝改革继承并推广儒
15、学。31. (1)吸取中国失败的教训I;进行明治维新;有利的开展环境;巨额赔款提供资 本原始积累。依据: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政治权力斗争激烈;贫困、资金匮乏;人才缺 失。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失败的消息传到日本使它不吃大亏就能学乖”得出吸取中国失 败的教训;根据“日本的变法,是在没有多少战争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得出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有利的开展环境;根据“地与金钱(相当于清朝两年多的 岁入)恰是廉价了日本,本该近代起步(原始积累)的资本变成了负值”得出 清朝的巨额赔款给日本提供资本原始积累。(2)依据:根据“遭受西方的侵略要比日本早”得出外敌入侵,民族危机
16、严 重;根据“经过太平天国之后几十年汉族官僚的势力上升,能力虽差但心气颇 高的旗人开始出现反弹,至少在中央政府,他们加强了自己的声音”得出政治 权力斗争激烈;根据“贫困和资金严重匮乏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瓶颈”得出贫 困、资金匮乏;根据“因为长期养尊处优的旗人确实拿不出太多的人才”得出 人才缺失。根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根源在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3原发型英国。总观点:英国的现代化完全是由自身因素引发。分观点:经济的工业化源于工场手工业的积累、商品经济的开展,导致工业革 命率先在英国爆发。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源于君主专制统治与商品经济的矛盾与冲突(即导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冲突的结果是君主立宪制度
17、确实立,开始从专制走向民 主,权利法案的公布标志法制化的启动。文化的科学化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传导型日本。总观点:日本的现代化是因外力的影响,促进日本借鉴和学习他国的现代化。 分观点: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外在侵略的影响下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但具体经济措施如殖产兴业等,就 借鉴了西方已经成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本的文化开化就是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技术。日本的政治民主化那么是在二战后 由于美国的占领与改造才完成的,更是由外力而引发。【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原发型现代化,现代化完全是由自身因素引发。政 治层面: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层面:工业革命,文化层面: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1 2022 学年 甘肃省 庆阳 第六 中学 下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