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09 孔子与老子-【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docx
《高频考点09 孔子与老子-【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09 孔子与老子-【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频考点09 孔子和老子1. (2021 .全国.模拟预测)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那么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 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 而孔子那么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 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 而已,应选A;老子对礼是持
2、否认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 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 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2. (2021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模拟预测)关于老子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钱穆从时 代背景、思想线索、文体修辞等方面对老子作了全方位考察,认为老子一书成于庄 子之后。胡适那么对使用“思想线索”论证法考证老子晚出提出了严厉批评。1993年, 湖北郭店楚墓中出土了竹书老子三种,考古界定为”不晚于战国早期”,这就推翻了钱穆 等人老子成书于战国晚期的说法。这说
3、明A.判断老子成书年代,实物比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B. ”思想线索”法在史学研究上没有价值,缺乏为据C.怀疑态度值得提倡,但在证据缺乏时应暂缓判断D.研究者立场与方法不同,应容许不同观点存在【答案】C【解析】老子成书年代存在争议,最终经过考古文物推翻了钱穆等人的观点,这说明怀 疑态度值得提倡,但是在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应当暂缓下定论,C正确;判断老子成书年 代,应当综合各种资料判断,排除A; B表述绝对,排除;不同观点存在的前提是能够自圆 其说,不脱离史实,排除D。3. (2021.浙江浙江.二模)民国时候,一堆大师对于老子、孔子谁先谁后的问题吵得火热, 冯友兰和钱穆两位大师都认为“孔子学在前老子在
4、后”和“庄子在前老子在后这也基本上成 了学术界一个主流观点。但1993年郭店竹简老子的出土后,尴尬了。根据其它出土文 物,考古学家将墓葬时代定在战国中期,而网老子的写作时间一定早于此墓下葬时间, 另外郭店老子主要阐述的是无为自化的主题,既没有所谓的愚民和小国寡民的思想,也 没有对儒家和法家的批判,所以冯友兰和钱穆等人的立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说明A.历史争论无助于了解历史的真相,故研究历史应坚持证据至上B.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均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C.要从前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和了解真实的历史D.历史研究要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5、民国时候,关于老子、孔子年代的问题引起争论,冯友兰和钱穆的 观点被考古文物证据反驳,说明历史争论无益于了解历史的真相,故研究历史应坚持证据至 上,应选A; B项“均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表达通过考古文物研究 老子生活的年代,没有表达从前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历史的真相,排除C;材 料强调考古文物的重要性,要重视历史证据,不能以论带史,排除D。4. (2021全国一模)据论语记载,孔子在回答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的 问题时,指出:“必也正名乎!名 不正,那么言不顺;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刑罚不中,那么民 无所措手足矣。”这反映了孔子治国思想中比拟重视A.
6、为政以德B.规那么秩序C.法治思想D.礼法并重【答案】B【解析】孔子认为名不正,那么言不顺,最终结果是“民无所措手足”,因此其强调为政首先要 正名,而正名那么是对规那么秩序的重视,B正确;德治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A;法治思想 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 D是荀子的主张,排除。5. (2021 .天津河北.一模)“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 有着根本的差异。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 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李 光耀的这段论述重在说明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B.东亚儒家社
7、会同西方社会存在的差异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D.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答案】D【解析】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 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由 此可知,这段论述重在说明儒家文化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增长,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 上层建筑的性质,故A错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社会存在的差异不是材料的重点,故B 错误;材料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加坡的影响,故c说法错误。6. (2021.四川凉山,二模)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 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
8、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 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耍,必先于读书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那么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那么夺其天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 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大意为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 传,还留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局部,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没有地方 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
9、呢,材料强 调的是孔夫子学习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和方式,即强调人人心中都有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 方式得到,与“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相一致,A项正确;“为学之 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强调的是为学之道首先在于探究事物的理,探究 事物的理前必须先读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穷理、读书的重要性,B项错误;“正其义不谋 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与 题意不符,C项错误;“耳限于所闻,那么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那么夺其天明”可知,强调的 是不仅要看,要听,要扩大自己的见闻,还有善于学习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以增长自己 的智慧
10、,即强调不要局限于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7. (2021 .宁夏石嘴山.一模)春秋时期,老子认为:“故贵以身(生命)为天下,假设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假设可托天下: 这说明老子A.认同生命本位的理念B.强调个人与社会统一C.反对诸侯争霸战争D.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老子强调爱惜自己身体才能爱惜天下、治理好天下,说明老子认同生命本位的理念, A项正确;老子强调的并非个人与社会的“统一”,B项错误;反对诸侯争霸战争在材料中没 有表达,c项错误;老子代表的并非下层平民的利益,D项错误。8. (2021 .新疆乌鲁木齐.一模)论语述而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
11、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用来形容A.诗歌B.饮食C.音乐D.绘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因为听到 韶而得出“三月不知肉味”,C正确;诗歌、饮食与绘画与题干中“韶”不符,排除A、B、Do(2021.全国.模拟预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两者思想都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 C.蕴含和谐理念 D.提出仁者爱人【答案】C【解析】老子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思想都蕴含着和 谐理念,故C正确;老子主张
12、无为而治,荀子倡导战胜自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故ABD 错误。10. (2021 福建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 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 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由“学在王官”转向“学在私门。这有利于 学术下移,扩大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是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夸大了这一转变的影响; “学在私门会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加速的是学派
13、思想的纷争,而不是融合,排除D项。 11.(2022浙江三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此句蕴含的思想包括“道”是世界的根本 “齐物”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A.B.C.D.【答案】B【解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归纳为“道”是世界的根本,符合 题意;“阴阳”,“阴阳合和”表达了阴阳既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合的,表达了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项;“齐物”表达的是平等的观念,在材料中未涉及, 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无为而治号旨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
14、德化民。 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应选B项。12. (2022.湖北.模拟预测)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 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 A.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B,原始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C.孔子为师意在培养“博学通才之士”D.传统文化与科技开展相得益彰【答案】C【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孔子晚年整理的诗经易礼记等儒家典籍, 内容广泛,包罗众多,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 表达了孔子培养“博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频考点专练 高频考点09 孔子与老子-【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 高频 考点 09 孔子 老子 2023 年高 一轮 复习 模拟 汇编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