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1课时教案(校内公开课).docx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1课时教案(校内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1课时教案(校内公开课).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乡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 .梳理小说的情节,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3 . 了解比照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2.了解比照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比照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两段文字:“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 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 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
2、起来了。”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 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 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 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 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 去寻找答案吧。二、预习展示1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 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 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3、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 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 故乡。2 .知识链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 .给加点字注音阴晦(hui) 鹑鹃(bo gu) 寒噤(jin) 4.词语释义阴晦(hui) 鹑鹃(bo gu) 寒噤(jin) 4.词语释义阴晦(hui) 鹑
4、鹃(bo gu) 寒噤(jin) 4.词语释义瓦楞(leng) 潮汛(xtm)折本(she)*猗(cha) 瑟索(se) 黛色(dai) 五行缺土 (xing) 恣睢(zi sui) 惘然(wang)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鄙夷:看不起。三、整体感知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指名生展示2 .理清文章思路第一局部(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第二局部(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 “我”在故
5、乡期间 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 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局部。第三局部(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 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 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3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 按“渐近故乡一一在故乡一一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局部。四、研读分析1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比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比照?通 过比照突出了什么?(读有关闰土的文段,边读边标注。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其他生补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乡 初三 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时 教案 校内 公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