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
2、兽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
3、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尔辈不能究物理。(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_曳:_)(3)湮于沙上(湮:_)(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_)7.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8.本文选自_,作者
4、_是_人。9.填空。(1)本文作者纪昀,_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_。(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_(2)阅十余岁_(3)曳铁钯_(4)湮于沙上_(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6)如是再啮_(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11.【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5、,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执竿入城)【注释】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
6、儿。老父(f):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1)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2)遂反 溯流逆上矣( )(3) 执竿入城( )(4)亦不可入(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7、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_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_(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
8、,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
9、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_句子:_。14.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下列各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一寺临河干_竟不可得_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遂反溯流逆上矣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求之地中,不更颠乎?(3) 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4) 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15.哀溺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
10、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注】永:唐代地名,今永州。氓:民,百姓。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大货:非常多的财物。大氓:有钱有势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永之氓咸善游_中济,船破,皆游_有顷,益怠_又摇其首。遂溺死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译文:_何不去之?译文:_汝愚
11、之甚,蔽之甚。译文:_(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哀溺文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氓:民,百姓。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大货:非常多的财物。大氓:有钱有势的人。(1)解释句中加
12、点的词。永之氓咸善游咸:_ 中济,船破,皆游济:_ 有顷,益怠怠:_ 又摇其首。遂溺死遂:_ (2) 翻译下列句子。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何不去之!汝愚之甚,蔽之甚!(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五、基础训练(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7.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棹小舟 _ 曳铁钯 _ 湮 _ 啮 _ 溯流 _ 臆断 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_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_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_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_。19.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众服为确论_必于石下迎
13、水处啮沙为坎穴_。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答案】1.D2.D3.B4.D5.(1)句中的重点词有:阅:经过;岁:年;募:募集;竟:最终句子翻译为: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句中的重点词有: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句子翻译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3)句中的重点词有:于:在;啮:咬,在文中指“冲刷”句子翻译为: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4)句中的重点词有:如:按照;果:果然;句子翻译为: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答案:(1)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
14、)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4)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6.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7.答案:寺僧判断其在河水的下游,依据是顺流而下;讲学家判断其在埋没在河沙下,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重点字:溯)8.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9.清;阅微草堂笔记;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5、?10.倒塌;年;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同“癫”,疯狂;依照11.(1)河岸(2)逆流(3)握、持、拿(4)进入12.(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2)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3)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4)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13.指讲学家所说的话;代石兽;C;B;C;D;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然则天下之
16、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4.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是15.都;渡,渡河;疲惫;于是,就;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16.都;渡,渡河;疲惫;于是,就17.zho;y;yn;ni;s;y18.句中重点词有:物理: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为:被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句中重点词有:于:在;啮:冲击句意为: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句中重点词有:然则:既然这样;其一:表示其中一方;其二:另一方面句意为: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
17、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19.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20.被;认为;成为【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
18、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概括。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D项应是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故选D。2.文章中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故选:D。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文言文的内容、写作特色等把握清楚。3.A正确;B“众服为确论”译为:众人信服其说法是确切的结论;C正确;D正确故选:B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
19、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4.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做本题时注意结
20、合语境分析词义。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6.(1)句意为:经历十多年阅:经历(2)句意为: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棹: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曳:拖着(3)句意为:
21、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4)句意为:像这样又冲激啮: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5)句意为: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但:只答案:(1)经历(2)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3)埋没(4)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5)只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仅仅)但当涉猎(只,只是)7.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在复习和应试时应注
22、意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8.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9.答案:(1)清阅微草堂
23、笔记(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10.(1)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倒塌(2)句意为:经历十多年;岁:年(3)句意为:拉着铁耙;曳:拖着(4)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5)句意为: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设帐:讲学,教书(6)句意为:像这样又冲激;啮:咬,这里意为侵蚀,冲刷(7)句意为:到河的下游
24、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颠:通假字,同“癫”,疯狂(8)句意为: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如:依照答案:(1)倒塌;(2)年;(3)拖着;(4)埋没;(5)讲学,教书;(6)侵蚀,冲刷;(7)同“癫”,疯狂;(8)依照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如:如是再啮(像)如其言(依照)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
25、题中“溯流、执”的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1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题注意“岂”“啮”“如”“然则”“欤”的正确翻译。13.(1)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
26、析即可。句意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之”指讲学家所说的话。句意为: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之”代石兽。(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第一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故选C。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是:石必倒掷坎穴中;故选D(3)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
27、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解释正确。 B句意:划着几只小船。解释正确。C句意:不是疯了吗;颠:通假字,同“癫”,疯狂。解释不正确。D句意: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解释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分析正确;B分析正确;C分析正确;D分析有误,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分析不正确。故选:D(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问:在分析文章所阐释的道理的时候,从
28、文中最后一句议论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所出现的三种观点得出什么事情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判断。第二问: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文中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代石兽。(2)CB(3)C(4)D(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9、。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30、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溯:溯自西学行,极盛推康熙(回顾)沿溯阻绝(逆水流而上)14.(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干:水边,河岸句意为:最终没找到;竟:终于,到底句意为: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暴涨:指洪水句意为: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31、遂:于是(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圮:倒塌;于:在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句中重点词有:颠:通假字,同“癫”,疯狂句意为: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从“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可知,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
32、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的文章主旨来谈即可把握文章主旨可知,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明确对问题不能“据理臆断”,从而得到生活的启迪答案:(1)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是(2)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3)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4)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
33、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
34、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
35、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遂”的解释:然操遂能克绍(终于;竟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15.(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句意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咸:都。句意为: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济:渡,渡河。句意为: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怠:疲惫。句意为: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遂:于是,就。(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
36、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一氓”,一个人;“寻常”,这里指平时;“氓”:平民,百姓。句意为: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句重点词:“何”,为什么;“去”:丢掉。句意为:为什么不丢掉它呢?句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重点词:“甚”,很。句意为: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分要点归纳文言文大意,结合关键句子概括得出主旨即可。文中的“氓”因“腰千钱,重”而落后,最终筋疲力竭而溺亡。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不肯舍弃钱财来保住自己的生命,从而引发了作者“大货之溺大氓”的感叹。文章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进而警告那些
37、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于名利场中。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答案:(1)都 渡,渡河 疲惫 于是,就(2)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3)示例: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
38、,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因为大的利益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
39、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16.(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句意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咸:都句意为: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济:渡,渡河句意为: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怠:疲惫句意为: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遂:于是,就(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一氓”,一
40、个人;“寻常”,这里指平时;“氓”:平民,百姓句意为: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句重点词:“何”,为什么;“去”:丢掉句意为:为什么不丢掉它呢?句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重点词:“甚”,很句意为: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分要点归纳文言文大意,结合关键句子概括得出主旨即可文中的“氓”因“腰千钱,重”而落后,最终筋疲力竭而溺亡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不肯舍弃钱财来保住自己的生命,从而引发了作者“大货之溺大氓”的感叹文章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进而警告那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于名利场中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答案:(1)都
41、渡,渡河 疲惫 于是,就(2)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3)示例: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
42、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因为大的利益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阅读,解答时,学生翻译全文有难度,但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能够较容易的明白故事内容,进而可以意译全文另外,本文的教育意义较强,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明确文章的主旨: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17.答案:zho、y、yn、ni、s、y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拼读能力。中考经常考查多音字
43、,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1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