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二古代诗歌鉴赏第步 明考向体验真题对应学生用书P025 、(2020新高考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帆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朗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 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X)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
2、蕴藉,格律谨严,比拟典型地表达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 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 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 一别将再难相见,所以“心惊神伤”。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晚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重,一生仕途抑塞。(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 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8 . “
3、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比照,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 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 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 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 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9 2)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答案 碧桃的特点: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生长在偏 僻之地(生长环
4、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 处地荒僻。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 遇。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并分析诗歌中形象作用的能力。第一问 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 “如画”“为 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 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那么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 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白话诗歌碧桃是在天上以露水栽种的,不是寻常的凡间花卉。娇美的碧桃却生在乱
5、山 的深处,而且旁边池水一曲,娇花照水,令人遐想,亦同时令人慨叹,如此艳丽 的花朵,杳无人迹来往,就算再美,又等待谁来欣赏呢?在轻寒细雨中,这娇美的碧桃像美人一样更加含情,让人无限爱怜。但是, 不知道春天是难以管束的,它由不得惜花人的愿望,终究要匆匆而去。就算为君 沉醉一场又何妨?就怕我酒醉醒来,而花已凋残,惜花心情无处寄托,要使柔肠 寸断了。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D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
6、特点,人行在山中,置身于一 片翠绿的山色中,似乎感觉到细雾湿衣的凉意。B.王维的诗描绘了白石粼粼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 冬景,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营造了萧索孤寂的气氛。C.王勃诗的一、二句写自己羁旅他乡,悲愁至极,眼前的长江似是因自己 的悲苦而停滞不前。诗人把悲情注入长江,使长江人格化。D.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已滞”,化 动为静,衬托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B. “营造了萧索孤寂的气氛”错误, 整个景色欢快明丽,没有萧索孤寂的气氛。(2)两首诗都写到了 “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答:答案
7、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 的;王维山中的“红叶”表达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 表达的是悲伤之情。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特点的比拟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注意题目是要 求答出不同之处。分析诗歌内容,比拟二者可知,王维的诗中,“红叶”是静态的, 诗句意境优美,诗人是悠闲自得的。王勃的诗中,“黄叶”是动态的,意境凄凉, 诗人是伤感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白话诗歌山中王维荆溪潺漫流过,水中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稀稀落落。弯曲的 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山中王勃我悲叹久留异地,眼前长江似因我的悲愁而迟滞不前;远隔万里,
8、内心盼望 把家还。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飘零。题组3鉴赏诗歌的语言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东马媵朱淑真一滕芳草碧苹苹,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注东马腾:地名。月套 田间的土填子。(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歌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图,第一句从视觉上用虚笔勾画了 东马腾碧草如茵、沟睦纵横的迷人风光。B 羊芋,,“穿”等词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软红的春光照耀下芳草 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的美丽景色。C.诗歌第三句通过写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烘托出农村一 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9、。D.诗歌把农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局限于咏景抒情,更突 出地表现了 “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 “虚笔”错误,第一句是实写。(2)第二句中的“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答:答案 “暗”字意为“默默地”“悄悄地”,用拟人手法将“活水”人格化, 描绘了渠中之水静静地穿过碧绿芳草和满目繁花流入田间,默默地润泽农作物的 景象,极富画面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理解“暗”在句中的意思;看“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看“暗”字的运 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
10、语境进行理解。“暗”在句中是“默 默地”“悄悄地”的意思;“暗”运用了拟人手法,联系关键词“草碧”“活水” 可判断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情感是喜爱的,故据此组织答案。白话诗歌东马腾绿草茂盛,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人们从早到 晚忙着蚕事和农事,也不知道春色为谁而如此美丽。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1)以下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 “已是霜凝更雨湿”说明是在降霜、下雨时分,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 了萧瑟的气
11、氛,为全诗奠定了凄婉的基调。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紧承首联,具体展示了早春景象, 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C.“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穷日日”与“遍村村”从空间 角度,写出了诗人寻春的执着和发现新春之难。D.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两句呼应题目,写诗人振作起来, 等待朋友斯远新诗寄到,让自己一洗昏沉之态。答案D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 “凄婉的基调”错,诗歌中“春 其渐起但无痕”“定有梅花当返魂”和“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体 现着生机和希望。B. “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错,由原诗“定有”可知,梅花 悄然
12、开放只是作者的猜想。C.“从空间角度”错,应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2)有人评价“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简要分 析。答:答案诗情:虽然看不到一点痕迹,但春天正在悄悄来临,让人在寒霜冷雨 中感到暖意。哲理:磨难中有希望,寂灭中有新生。新事物萌生之初,需要人们细心 观察。兴衰荣枯,生机永恒。(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根据题目“熔诗情和哲理于一 炉”可知,要依次分析“诗情”和“哲理”。“诗情”指句中蕴含的情致,春天在 一天天来临,只是悄无声息,让人在寒霜冷雨中感觉到暖意。“哲理”可升华到普 遍道理,“春天”是新事物的象征。新生事物的初生阶段,特征不明
13、显,需要人们 细心观察。但新事物总是会出现并成长的,即使环境艰难,在困难中总可以看到 希望。白话诗歌正是春寒料峭、霜华凝结、寒雨交加的时候,春天虽然慢慢来临,但却悄无 声息,无处可见。不要伤感草色仍黄,没有生机,一定还有一些梅花正在悄然绽 放。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从今天 开始我要擦亮自己患病的双眼,等待着朋友你的诗作来一洗我昏昏沉沉的颓态。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种柳戏题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注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 召公
14、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保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 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1)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心志。B.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 处。C.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 利民。D.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 憾。答案D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 “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错, 尾联是写诗人因自己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而惭愧。(2)本诗首联历
15、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答:答案 本诗首联“别具一格”,表达在以下方面:首联两句十个字,连用四 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使读者 感到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诗句风格应从表现手法、语言特 色等方向入手。首联用了四个“柳”,照应诗题,此为结构上的妙处。语言方面 诙谐幽默,节奏上富有韵律美,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白话诗歌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 笑的内容,当地的掌故又添一件;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浓绿的柳 荫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到那时,人们
16、见到树也许会引起对我 的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题组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 .(202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情 怀类似。答案感伤达观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 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 键词、表达技
17、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 景等因素来理解。在秋江送别中,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 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 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送柴侍御写与好友别离,自然不免有 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 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俳恻的情绪,更多 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的达观。(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拟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 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答:答案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
18、将青山、明月两个 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 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 王昌龄诗那么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上,王 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人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解析 此题考查比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 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 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 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此题要求比拟 秋江送别与送
19、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 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 “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 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那么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 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 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 有鲜明的个性。其次,从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 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 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那么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 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
20、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 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 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那么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 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友情更体贴、更感人。 这种“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白话诗歌秋江送别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 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 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
21、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 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送柴侍御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 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采桑子 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D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阕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的作用,也说明全词 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B.上阕主要写堤
22、岸风景,“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所以舟只能缓慢地 飘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C.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 句从听觉的角度刻画了西湖欢乐的情调。D.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 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B. 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 手”错误,“短棹”意指船小,表达的是词人悠闲的状态。(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什么样 的感情?答:答案下阕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秀
23、丽。 下阕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 写出了 “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 写出了 “动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 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假设分析比喻亦可)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无风水面琉璃 滑”是静态画面,描绘风平浪静时,水面平静如同琉璃一样平滑,着力写湖面的 静态美。“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是动态画面,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 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涟漪微起,水鸟惊飞,写出了 西湖的动态美。下片动静相结合,表现诗人流连山水愉快的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古代 诗歌 鉴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