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丁勇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最大教学效益,教师依据教 学规律、教学原则等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或教学活动。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在教 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监控和调节支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征。教学策略的综合性是指选 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综合考虑教学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等要素,并准备不 同的预案。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指教学策略是可以供教师在教学中参照执行的可 操作的具体方案,而非抽象、笼统的原则或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指根据 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参考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媒介等,使
2、得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投入使用,过去的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地应用于新教材的教 学中。我们需要将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聚精会神的传统优质课堂转变为 学生活动得津津有味,教师支持得准确到位的面向核心素养的课堂。众多学者都 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来探索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策略,提出的教学策略存在共性, 如强调情境、问题、实践等。行动研究法是中小学教师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教 师通过教学实践,将行动与研究相结合,运用教育理论去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 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本研究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中分别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分析了课程
3、标准中关于“计算思维”内容的基础上,从教学案例出发,梳理在教学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对应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遵循“设计一实施一总结一反思 一优化一完善”的操作步骤,重点凸显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培养发展, 在实践中汲取经验,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策略。(一)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思维”的分析(1)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1-5年级)关于“计算思维”的分析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信息科技学科教喻平.论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论从,2000, 05:29-31.喻平.论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0, 05:29-31.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六的内
4、容,结合相关教学 内容,教师创设了 Rescue Line单元项目教学情境。Rescue Line意为循迹救援,情 境为在一次救援任务中,由于救援人员无法到达救援现场,需要有一个能自主控 制的智能设备,沿着指定枕迹进入救援现场,实现营救伤员的任务。在整个过程 中,要解决诸多问题,实现多个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拼装了智能小车,其主要部件有Arduino Mega 2560主 控板,电机,电机驱动,LED灯,四路巡线传感器,RBG颜色传感器,触碰传 感器,8*8矩阵显示屏,按钮,开关,电池组等,如图4-1所示。通过实现各个 子任务来使学生习得开源硬件及各种传感器的知识。图伞1智能小车教师将解决
5、方案进行了梳理和编排,融入了开源硬件设计和算法与程序实现 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基于开源硬件 Arduino的Rescue Line单元项目,如表4-30以情景教学的形式呈现系列课程, 使学生能切身体验到硬件与软件的完美融合,享受解决真实问题、完成项目任务 的成就感。表4-3 Rescue Line单元项目总任务单元模块子任务主要教学内容课时RCJ 循迹救援 (第一阶段)小车初识认识小车智能小车(开源)硬件结构0.5了 解 ArduinoArduino编程开发环境0.5点亮小车硬件接线与数字接口1小车运动直线前进巡线原理与分支结构1直角转弯转弯原理与循环结构1曲
6、线前进阶段项目测试一2小车避障识别障碍触碰原理与状态探究1绕过障碍小车运动综合1小车识色识色原理RGB230颜色传感器简介1识色实践识色区分1识色运动路口识色辨方向1挑战任务综合运动阶段项目测试二3(三)策略二:问题驱动,引发思考问题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学科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 核心进而规划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引发思考,I制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 策略。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问题驱动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容易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问题驱动的核心是“问题设计”,设计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如
7、图4- 2所示。第一、指向性:目标清晰明确,以问题驱动为引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第二、真实性: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学科性:与信息技术相关 联,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第四、适应性:问题不应过难或 过易,应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设计成“问题链”,由浅入深。图4-2问题的四个特征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以问 题为基点,引导学生历经”发现问题一一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 这一完整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在追“本”溯“源”中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小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
8、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息 息相关的,也就是所谓的情境相通。学生在老师给出的情境中归纳问题,教师在 提出这个情境时可以结合更加形象生动的图片和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这个情景 的探索乐趣。教学案例:在猜数字的课例中,老师提出这样一个游戏:让小动物在()到99中猜出正 确的数字,然后由学生思考怎样去实现这样一个小游戏,学生可能会想,小动物 每猜出一个数字就会有回应,这个回应是不是可以帮助到其他小动物接下来猜数 字,或者说缩小范围,以便于更快的猜出数字。在这个情境中,引出“怎样快速 猜到数字? ”“小动物猜到数字后得到什么反应?”两个问题,由学生尝试解决 这些问题,也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力。
9、在上个阶段学生产生了很多问题,按照逻辑进一步思考梳理和再分析问题。 在猜数字的课例中,学生会想到,当小动物说出0到99中的某一个数字后,如 果不是正确数字,那么它一定是大于正确数字或小于正确数字,这个时候我们就 可以出示相关提示,以便于小动物更快的找到数字。老师通过猜数字这个活动使 学生体会到了设计游戏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也能进一步分析问题。在有趣的情境中逐步明确问题。在猜数字课例中,if语句可以对小动物猜测 的数字进行判断:如果大于其实数字,则显示“大了”;如果小于其实数字则显 示“小了”,这里完成了整个游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个环节中学生知道了每猜一次数字都需要判定一次,按照常例一
10、般不会 只判定一次就出正确答案,所以我们设计的程序最终是让小劫物猜到正确答案,为了使设计的程序更加自动化,这里可以提出循环执行,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 经尝试过这个语句,在这里老师要做的只是进一步提醒。在设计一个小游戏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实现路径,可以让学生继续尝试其他路 径,这些路径有对有错,可以让学生筛选出可以行得通的方法,然后在所有行得 通的路径中选出最优方案。“猜数字”课例中,如果我们不给范围,只是让参与 者盲目去试,参与者可能需要猜测很多次才能得到答案;当我们给予猜测者提示, 猜测者能很快缩小范围,猜出数字,有更好的体验感。首先提出多种方案,然后尝试不同方案,最后选出最优方案。这种思路不仅
11、 局限于完成某一个作品,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迁移到 今后的其他作品中。(2)设置驱动性问题(初中)问题是人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巴罗斯和坦布林说过:“知识的获得来 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过程。学习开始时遇到问题,问题本身推动了解决问 题和推理技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己查找信息、学习关于此问题的知识和结构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程标准中,对于计算思维的描述也是围绕着问 题的,因此如何设置好问题,就成为了培养计算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来看,随着心理和智力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深度和广度随之扩大,思维更开阔,
12、他们会带着质疑的态度去学习,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认识问题,在学习实践中能 剔除不合逻辑的部分,让解决问题的结论更客观、更符合实际。在情境创设阶段,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大”问题,是整个项目要解决的 最终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应该指向学科概念、核心知识,所有的任务、活 动内容都围绕着这个问题,它可以将这一单元或者是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整合起 来,是学习逻辑中的主线架构部分。问题的难度也需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22:3. 9.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第三版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360-
13、377.平与学习经验。在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探究和实践的时候,就需要设计一系列具有趣味的、启 发性的、富有挑战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也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供给学生不 同的角度和切入点;问题不涉及具体的知识细节,其中的提问方式可以供学生迁 移到其他新的项目或者情境。问题也要根据学科和项目内容的特点,做相应的变 化。从而能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教学案例:在实现凯撒密码的算法学习中,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算法 的基本概念、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掌握了图形化编程序语言,学习使用了选 择结构的if语句完善凯撒加密算法,并尝试编写程序解决了单个字符的凯撒加 密问题。在本节课中要实
14、现对某个单词(包含多个字符)的加密算法。表44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师生互动:回顾上节课恺撒加密的算知识回顾通过师生互动,帮助法设计和图形化编程语言的代码实 现,复习选择结构的基本概念。思考回答同学回顾上节课的 知识,复习选择结构 的核心思想、流程图 的表示。活动1 :1.问题:编程实现输入一组字符(长探究思考引导同学独立思考,认识循环 结构度为3),对该组字符进行偏移量为3 的恺撒加密并输出。2.与学生一起学习循环结构。分享交流积极探索。1)循环结构的特点与组成要素2 ) 了解循环变量的概念、作用及用法3)循环图形模块的医本格式3 .实践探究:使用循环图形模块实现思
15、考聆听学习循环结构的特 点,了解循环结构的 基本构成。重复的功能。4 .教师巡视,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 引导、讲解。5 .如果需要加密的字符串长度为5 呢?实践应用掌握循环的图形模 块使用方法掌握循环变量的基 本用法图分3单个字符的恺撒加密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讲授法来讲循环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学生从 选择结构的学习跳跃至循环结构这一部分,两个知识点之间没有逻辑推演的思维 过程,学生也不可能通过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对于如何解决“实现输 入一组字符(长度为3),对该组字符进行偏移量为3的恺撒加密并输出”这一问 题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设置驱动性的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
16、和鼓励用掌握的 认知体系去创新地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方式给与学生以引导和提示。提问1: 一个字符加密的程序块如图所示,用这些程序块对单词“hi”的进 行恺撒加密?如何实现?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提问2:如果实现Computer”单词的加密呢?你会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提问3:不同单词的长度不同、所含字符的个数不同,重复单个字符程序模 块的次数也不同,那么需要修改哪些关键的部分确保程序对于不同的字符都能实 现正确加密呢?什么是循环的初值、循环条件、步长?它们对循环结构的执行分 别有哪些作用?提问4:如何修改程序,实现对于特定位置的字符加密?通过提问1这一问题,承上启下,承上即对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做
17、一小结, 明确程序块的功能是实现单一字符的恺撒加密,同时再次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是 完成对于整段文字的加密任务。启下即提出本节课的任务问题:如何实现对单词 的加密。学生可以通过对于代码模块的组合、修改、运行等方式实现单词加密。 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并不唯一,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交流、网上搜索、查看 帮助文档等多种方式拓展思考的广度,切换解决问题的角度,并将思考的过程通 过语言呈现出来。图4-4提问1中单词“hi的恺撒加密”程序模块提问2为本节课的一个核心知识的引入过渡的部分,通过比较、分析、归纳 等方法,指导学生衡量设计的方法是否具有通用性:对于任意单词都能进行恺撒 加密,是否具有自动化:能让计
18、算机的程序自动完成单词加密的任务,不需要设 计程序的人员反复执行或修改,是否具有独创性:设计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设计的 相比用的模块更少、使用了全新的程序模块等。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想 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及理解从重复到循环结构的思维的路径。在试图回答两个问 题的过程中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重复问题、体会计算机善于解决重复问题的特 点。通过问题的方式提出,遵循学生认知的思维,理解结构化、自动化程序的初 步逻辑,感悟信息科技学科这一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提问3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即为循环结构的要素。提问4为对于循环结构的知识的迁移。教师通过驱动问题来引导学生完成该环节有关循环结构的知识概念的学习。又
19、如,在“学习新技术”单元的人工智能体验,项目主题为“为*设计的智 能小屋”(其中“*”为智能小屋服务的主体),在明确主题以及设计需求后,落 实到驱动问题中,首先可以先探究一下人工智能这个词的含义智能小屋是为 哪一类主体设计的,他(她/它)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需求?何为“智能” ? 什么是人工智能?等根据需求我们的智能小屋需要使用的技术有哪些,实现什么 功能?核心问题是提供智能小屋的解决方案,学生就需要先从问题入手,对问题 的关键词进行拆解、了解,对人工智能的概念、领域、应用及实现功能的具体技 术搜索、学习、了解、实践,最终实现提供解决方案。学生探索时是按照一系列 问题的指引学习相关的内容,并通
20、过对数据、技术、原理进行调查、对比后进行 组、整合,从而理解人工智能这个大的学科概念。(3)以“问题链”层层推进(高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会通过问题驱动,激起兴趣,引发思考。但鉴于 高中知识结构体系的特点,一个问题往往不足以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因此, 我们建议在高中阶段,将最终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以“问题链”的形式予以呈现并 逐个攻破。“问题链”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垂直梯度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设计“问 题链”一方面能聚焦单元核心,避免教师课堂设问的无效化、随意化,另一方面 有利于引领后续的课堂实践探究活动。通过设置层次难度水平递增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在进行“问题链”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由问题转化为任务。另外,还需综合考虑为“问题链”所创设的情境,使得问题 驱动和情境创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计 算思维方法自主找出各种关联的要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计算思维能力。教学案例:单字符凯撒加密算法实现多分支结构的算法设计本案例为策略一中“凯撒加密”单元项目教学的第三个子任务目标单字 符凯撒加密算法实现。本节课围绕“多分支结构”知识点出发,通过从虚拟学生 小达提出的问题入手,让同学们对程序进行试错,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找 出原因,再到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编程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体验了新教 材中编
22、程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将新授的知识点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历 经了从双分支结构,到多分支结构,再到优化多分支结构的三个阶段“问题链” 的层层推进,如图4-5所示。 为什么入个非大写字母,”03双分支结构“广程序输山结果异常?VHWr 如何修改03双分支结构.py”程序,可以2出结果正常?;1WMW亶) 是否可以修改“04多分支蛤构.py”程序.减少分支数,优化多分支结构?图今5单字符凯撒加密算法实现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的解决来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一一计算思维的发展 培养,突出了抽象与建模在算法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 如表4-5所示。表4-5单字符凯撒加密算法
23、实现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下发本节课资料(学生学习单,流程图搭建 教具等)阅读资料课前预习情景导入通过虚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找出原因0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目标: 单字符的凯撒加密算法实现。(大小写字母 和无需加密字符)调试运行 试错程序 思考原因 回答问题回顾项目 巩固知识 明确目标活动一活动1-1:在上一节课已完成的算法流程图 的忠础上进行改进,尝试完成大写字母和无 需加密字符的凯撒加密算法设计。两个同学为一组,在白板上搭建出算法流程 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部分流程图。思考问题 搭建流程图 交流介绍运用已学知 识,尝试解 决问题。在 交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学生 计算 思维 有效 教学策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