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4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重难点1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2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重难点)一、画面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洵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
2、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 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 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 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 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4 .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 .理解题意。(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道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们都太棒了!不仅学会了诗的内容,还知道 了诗中蕴含的道理。4.体会哲理(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1)回顾: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的?(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 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 寻味。)(2)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三)学习雪梅L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课件展示任务)小组交流,互相纠正。 卢钺是我们的新朋友, 他也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写景哲理诗,前面两首诗他写了什么呢?2.理解诗题。知道描写对象3.理解诗句意思,集体交流。(1)结合注释解释诗句意思(梅花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4、诗人难以 评论高下,只得放下笔好好思量。)(2)根据诗句说说梅和雪各自的特点。(雪一白 梅一香)古人已经注意到梅和雪的这些 特点,比方我们曾学过的一首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谁还知道这句诗的意 思?(雪落满枝头的样子,就好像是一夜之间春天来到,梨花开满枝头)说的就是雪花像梨花 一样白,王安石的梅花也有“遥知不是雪,为有喑香来”,说的是虽然梅花像雪花一样开 放着,但是因为她浮动着暗香,所以不近看就知道是梅花了。3 3) “三分”十分之三,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4 .分析鉴赏(课件展示)(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梅花和雪花真的互相争论互不服输
5、吗?(不是)诗人 这么写了的,因为诗人赋予了她们感情,这种手法是(拟人)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 花互相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互不认输,这让我们有什么感觉?(梅花雪花的 活泼有生机)(2)把握情感。这样的写法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梅花与雪花的特点,生动活泼,诗人想表 达什么呢?(对雪花和梅花的赞美)(3)发现哲理。(引导)梅花和雪花争春互不相让,你们认为谁会赢?(自由交流)它们10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难以比拟,任何事物都是有长短的,所以我们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 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不自卑,也不要自负。5 .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三、整体回顾,把握观察方法。1.齐读三首诗,回顾课
6、文。课件展示问题,指名回答,轮流回答。(1)这三首诗描写观察的对象分别是什么?(黄昏的江、庐山、雪花和梅花)(2)这三首诗观察描述后的结论是什么?(暮江吟通过观察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2.课件展示基本的观察方法,说说这三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自然观察方法、全面观察方法、比照观察方法)四、收束全篇1 .熟读成诵,小组比赛背诵三首诗。2 .默写题西林壁。五、作业布置1 .背诵三首古诗。2 .预习新课。113 .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出一 幅暮江吟所展现的图画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 .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
7、表性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照诗文进 行评析。2 .课件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3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2)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 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同时,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4 .最后一句诗用了两处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把月亮比 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8、(从黄昏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 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 的喜爱之情。)5 .朗读指导。(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深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 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3)有与他不同的理解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9、似 /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四、绘画着色, 感受诗文的画面美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黄昏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 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第2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 题。(重难点)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 .课件出示不同角度看到的杨桃的图片。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揭答:杨桃
10、。)很奇怪吧? 同样是杨桃,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大家听了之后 就会明白了。(教师课件配图讲述画杨桃的故事)3 .师: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同样是杨桃,差距就那么大了吧。其实呀,宋代的大诗人苏轼 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咱们赶快一起去瞧瞧吧!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有关这首诗的哪些信息?(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 寺石壁上的一首诗)2 .检查预习,指读正音。(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平翘舌。(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全班齐读古诗,注
11、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美。三、合作交流,理解诗意1 .总结学习方法。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 来学习这首古诗。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查字典理解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等。)2 .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的意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师随机指导。)3 .交流学习收获。(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2)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
12、吗?(岭: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峰:高耸入云、高峻挺拔。师相机板书岭和峰的简笔画。)四、品读诗歌,感悟道理1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 的方位,从不同的知度观察庐山。)2 .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 的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到的景色也不同。)3 .(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o)4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5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9.古诗三首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 教案 反思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