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史考点训练1:先秦至秦汉.docx
《高考历史中国史考点训练1:先秦至秦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中国史考点训练1:先秦至秦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历史中国史考点训练L先秦至秦汉分封制(2021.1 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 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一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 赋和力役,应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 代贵族,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一前256年,统治791年,
2、排除D项。【答案】B(2021 全国乙卷高考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 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 数十个。这说明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开展【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一分封制【解析】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 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应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 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
3、步瓦解,而不是不断 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 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答案】D(2020 全国I卷高考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 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二 这说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一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二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 法破坏分
4、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应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 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答案】D(2020 海南高考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着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 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幅员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
5、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 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 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 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 D项错误。【答案】C汉代儒学1. (2019 全国II卷高考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 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C.现实统治需要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由材料“西
6、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 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 的需要,应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公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 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 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答案】C(2019 北京高考 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
7、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 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应选c项;材料强调儒 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 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答案】C3. (2017. 11-浙江高考 5)汉武帝时期,3. (2017. 11-浙江高考 5)汉武帝时期,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
8、思想正统地位确实立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开展 【考点】汉代儒学太学的创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开展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土吏【解析】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的开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确实立,故A项正确;中央官学的建 立一定程度上使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故B项错误;中央官学的建立不能表达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开展,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汉代土地制度1. (2020 全国III卷高考 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开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 田亩荒芜和流
9、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康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东汉末年的屯田制【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应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 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开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 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 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答案】D(2
10、018 全国H卷高考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 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I)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开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开展,故 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
11、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 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答案】B(2016 全国I卷高考 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一一土地私有制(汉代庄园经济)【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用K,盥3, 乂 r 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故B项错误;汉代 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
12、产的情形,故 D项正确。【答案】D汉代商业1 . (2020 山东高考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 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开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西汉政府的抑商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 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 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应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
13、关中 地区经济开展”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开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无关,排除A项;西汉 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开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 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 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不符,排除D项。【答案】B.(2017 江苏高考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 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
14、商业一一汉武帝铸造五铢钱【解析】“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说明汉 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 家统一是在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材料的 内容把铸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不符,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与题目时 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一西周加强对新拓幅员控制【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着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
15、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 固对新幅员的控制,应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 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 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答案】A早期制度特点1. (2021. 6 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 假设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 “天下为公”D. “郡” “国”并行【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周王既是国
16、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二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应选A 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 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项;“郡” “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 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说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
17、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 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 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二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百家争鸣1. (2021 全国甲卷高考 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 那么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
18、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假设品德做不到完 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 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 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 护统治的作用,应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
19、他们所 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 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 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乱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 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 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答案】D(2021 山东高考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那么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 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题干材料大意
20、是: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那么会上下到达和谐,社会秩序 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那么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 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 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应选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 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策的态度, 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 D项。【答案】B(2020 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
21、子认为“无礼义,那么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那么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那么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 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那么,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应选D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那么,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那么上下乱”不符,排 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答案】D(2019
22、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说明孔 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解析】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 贵,应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道德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认的是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贫富,排除 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认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富裕,排除D项。【答案】B(2018 北京高考 1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中国史 考点 训练 先秦 秦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