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澳华内镜主营业务及竞争格局分析.docx





《2022年澳华内镜主营业务及竞争格局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澳华内镜主营业务及竞争格局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澳华内镜主营业务及竞争格局分析L澳华内镜深耕28年,成就软镜设备内资领先企业专注内窥镜的内资领先企业,起步早、布局全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主要 从事电子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研发、生产和销 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软性电子内窥镜研 发和制造的企业之一,围绕内镜诊疗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产品 布局,突破了内窥镜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 控制等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国外 厂商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软性内窥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产品 已进入德国、英国、韩国等兴旺国家市场。2021年,澳华内 镜在国内软镜设备市场占有率接近5%,是内资
2、第一梯队。公司主要产品是软镜设备和耗材,AQ、AC、VME三大 系列。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 并实现从研发到售后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公司的商业模式是 通过向客户销售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实现盈利。 公司的主要产品按照用途可分为内窥镜设备和内窥镜诊疗手 术耗材。其中,内窥镜设备主要包括内镜主机(含图像处理 器和光源)、内镜镜体和内镜周边设备。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 这一数字被扩大到了 400万人。另外,为了防止技术外泄, 日系三巨头一般不会离岸外包,这样主要是日本的企业可以一 定程度上共享供应链。后发软镜设备企业的成长壮大需要满足行业、技术、渠 道三方面前提条件。由于软
3、镜设备行业技术和渠道正向循环 明显,呈现强者恒强的竞争态势,换言之,如果一个软镜设 备企业产品力到达主流并展开规模销售,就有机会不断改进技 术,正向循环,开展壮大。我们认为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 条件:1)行业:处于普及期。目前,全球市场几乎由日系三巨 头垄断,如果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行业需求主要是已有设 备的更新换代,那么新兴企业很难有立足机会。2)技术:光学成像技术到达主流,具备胃镜和肠镜镜体 制造能力。软镜设备的光学成像技术的进步是阶梯式的,并 且可以用量化指标客观评价,所以只有技术到达主流层次, 产品才有吸引力。光学技术到达主流,产品至少可以满足检查 的需求。医工结合相关技术进步是渐进式
4、的,更多是在使用 中根据反响逐步改进,但由于主机和镜体的配套使用,所以 需要具备胃镜、肠镜制造能力。3)渠道:初步建立。需要有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要有医工结合的体系。我们总结出了内资软镜设备企业传统赛道的开展路径: 对于传统软镜行业,内资企业成长壮大的机会在于行业、技 术、渠道三因素共振。我国行业仍处于普及期,内资企业需 要技术到达主流水平(尤其是光学成像技术),并且完成胃肠 镜等主要镜体开发,这样就可以初步满足临床检查的技术要 求。另外,该企业也需要初步构建渠道,尤其是医工结合体 系,这一过程大概要花费10年时间,我们称为“初始阶段 在完成这一阶段后,企业将进入“正向循环阶段“,即技术和 渠
5、道将互相促进、正向循环。不同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也将会 有分化,比方分别在光学成像技术、镜体制造技术、渠道等方 面会投入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的策略。CMOS助力澳华实现光学技术突破在现有的软镜设备市场中,只有享受行业、技术、渠道 三因素共振的企业,才有机会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技术的前 提在于光学成像技术,我们认为澳华内镜正面临机遇期。下面,我们将以奥林巴斯作为参考,来说明澳华的技术 开展阶段。目前,奥林巴斯的光学成像(染色、放大内镜等)、镜 体制造(智能弯曲、强力引导、可变硬度等)技术,均已是 行业高端产品的标杆,并且通过专利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根 据日本特许厅的报告,在全球内镜整体专利企业排名中(
6、1971-2012年),奥林巴斯以9703件遥遥领先,几乎等同 于后面9家企业的总和。专利并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 符合临床需求的专利才真正有价值,所以更重要的是公司贴 近临床,医工结合,把握临床需求的方向。1)光学成像方面:a、CCD技术:核心。在1985年之前,日系三巨头只能 算全球第一梯队,美国和德国也有一批优秀的软镜企业,真 正使得日系三巨头站上世界之巅的是CCD时代。1983年, 美国Welch Allyn公司成功研制出了 CCD软镜,软镜进入电 子时代。奥林巴斯迅速跟进,于1985年推出类似产品。由于 全球CCD元器件市场主要由日本企业垄断,其中全球龙头索 尼和奥林巴斯长期深度
7、合作,并于2002年,助力奥林巴斯推 出了世界上首台高清内镜。甚至在2012年奥林巴斯出现财务 丑闻时,索尼以6.44亿美元参与定增,持股到达11.46%,成 为奥林巴斯最大股东。b、染色技术:核心。2002年,奥林巴斯推出了 NBI窄 带成像技术,此后成为内镜染色技术的主流方向,并通过专 利进行了层层保护。NBI是一种光学图像强调技术,能够强 调血管和黏膜外表的细微变化。因为消化道内壁黏膜内含有丰 富血管和血色素,血色素拥有很强的吸收窄波光的能力,通 过血色素的强吸收和黏膜外表的强反射形成的鲜明比照,血 管形态和黏膜构造被清晰的展现出来:黏膜外表血管显示为褐 色,黏膜下层的血管显示为青色,大
8、大有助于准确诊断。C、放大内镜技术:锦上添花。该技术是双焦点技术和超 扩大细胞内镜技术(Endocyto)的结合。放大内镜的镜头处 有软帽用于放大时调焦;镜体内部设有光学放大系统,可获得 接近100倍的放大图像。叠加超扩大细胞内镜技术,可将放大 倍数提高至520倍,实现微观细胞水平的观察。另外,放大 内镜可以与NBI技术互补,形成的Magnification endoscopy- NBI (ME-NBI)技术,可清晰显示胃肠粘膜的腺管开口形态、 分布等变化,比拟准确地反响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背景,在一 定程度上区分炎症性、增生性、腺瘤性、不典型增生和癌性 病变。由于使用放大内镜,需要内镜医生了解病
9、理学诊断,要 求较高,并且设备价格昂贵,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少。d、AI技术:锦上添花。2020年5月,奥林巴斯发布了 最新一代软镜系统EVIS XI,除了具备扩展景深(EDOF)、 红色二色成像(RDI)、纹理和颜色增强成像(TXI)以及窄 带成像技术(NBI)等技术,该平台最受市场关注的是搭载了 AI技术。该AI技术可将画面数值化,能够快速精准的判断 病人检查部位是否有病变、病变是否为恶性以及今后病变的 可能性。AI诊断在约0.2秒内完成,这将极大地缩短内窥镜检查的时间,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权责划分问题,目前还 在市场导入期。2)镜体制造方面:a、生产经验:软镜镜体制造工艺复杂,需要大量
10、的人工 装配工作,为了保证生产稳定和技术不外泄,即使本钱较高, 奥林巴斯的软镜镜体也均在日本当地的工厂生产。b、响应插入技术(RIT):响应插入技术(RIT)是奥林 巴斯三种专有技术的组合:PB (智能弯曲),HFT (强力传 导)和VS (可变硬度)。PB帮助结肠镜更顺畅地通过结肠 的急弯处。当内窥镜遇到阻力时,压力会重新分配,以使插入 管自动弯曲以适应结肠的轮廓,从而有可能减少患者的不适 感并加快盲肠的插入速度;HFT可以实现操作者的推送和旋 转,镜体都可以将力量很好地传导到前端;VS是电子结肠镜 的硬度可以改变,以适应腹部解剖结构比拟特殊的患者和不 同医生的操作习惯。 CMOS占比 CC
11、D占比图47: CMOS正在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中逐步替代CCD100% 90% 80% 70% 60% 50% 40% 30%20% 10% 0%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 (含预测,转引自格科微招股说明书),中信证券研究部在光学成像技术领域,澳华内镜已在CMOS时代实现突 破。软镜设备技术主要表达在光学成像和医工结合相关技术 (镜体制造等)两方面,但对于后来者,瓶颈往往是光学成 像技术,原因在于光学成像技术是阶梯式升级的,这要求后来 者必须在光学成像技术到达市场主流后,才有机会被医生常 规使用,从而在使用中改善医工结合相关技术。我们看到澳 华已经在光学成像技术实现突破:1)图
12、像传感器:CMOS时代,高清成像技术门槛大大降 低。相比于CCD, CMOS图像传感器具有集成度高、标准化 程度高、功耗低、本钱低、体积小、图像信息可随机读取等 一系列优点,从90年代开始被重视并获得大量研发资源,其 市场份额占比逐年提升。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转引自 格科微招股说明书),2012年,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中, CMOS 和 CCD 占比分别为 55.4%和 44.6%。2019 年,CMOS 占比增长至83.2%。预计到2024年,CMOS的市场份额将进 一步提升至89.3%。从供应商来看,全球CCD供应商主要是 索尼、富士、柯达、松下和夏普,均是日本企业,而
13、CMOS 供应商较为丰富,2019年全球销量前5大CMOS供应商中有 两个内资企业(格科微、豪威)。本土 CMOS产业的开展, 大大降低了高清成像技术的门槛。借此,澳华内镜于2018年 底推出搭载CMOS的分辨率到达1080p的高清内窥镜系统 AQ-200,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拉动2019年业绩几乎实现翻 倍增长。2)染色技术:澳华内镜已经开发出CBI染色技术。当前, 奥林巴斯的NBI技术仍是主流染色技术,其他品牌为了绕开 奥林巴斯的专利,自主研发了不同的染色技术。澳华内镜的 CBLPlus染色技术通过440nm波长蓝光和540nm波长绿光结合的复合光实现对血管和浅表纤维结构的光学染色,提升了
14、 不同层次血管的比照度,可以实现类似功能。技术和渠道正循环,澳华已在多个环节实现mebetter创 新澳华在软镜技术和渠道等方面深度布局,已经构建起顺 畅的医工结合体系:1)技术层面a、28年技术积累:积累成熟研发体系、经验。澳华自 1994年成立就专注于内窥镜技术的研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并且构建了上海、北京、西安、无锡四大研发中心, 这里无需赘述;b、谢天宇教授资源:稀缺的产业和学术资源。公司董事 谢天宇教授不仅是稀缺的具有奥林巴斯一线研发经验的核心 技术人员,也是北大工学院教授,是国内高校中稀缺的专注 于软镜设备研究的学者,具有丰富的产业和学术资源。另外, 谢天宇教授也是公司总经理
15、顾小舟的博士生导师。c、宾得合作:参与全球一流企业的供应体系。日系的宾 得为了降低本钱,已经在尝试将局部低端型号的设备生产外 包到澳华,虽然现在仅仅局限在低端型号,但这也将加速澳 华在镜体制造领域的追赶。2)渠道层面a、投入加大:IPO后,销售投入加大。澳华此前销售费 用较少,产品也主要集中在二级医院销售。随着成功IPO, 澳华自2022年计划加大销售费用投入。b、临床合作:医生培养、产品优化、术式开发。围绕国 产高清内镜的临床功能的升级、早癌筛查等主题,公司先后 与南京鼓楼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杭州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 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临床合作中心,在科研创新、技术培训、临 床诊治等方面持续探索
16、。c、模式创新:销售模式存在创新空间。从澳华的收入结 构可以看出,由于更新换代周期短,软镜镜体的市场空间远 大于主机。那么在软镜销售中存在模式创新空间,比方可以依 靠主机卡位,通过镜体和耗材赚钱等。由于现在市场通行销售 模式还是独立销售,对医院来说,主机的采购本钱较高,这 样其实变相提高了设备的门槛。如果将来主机采购价格降低 (尤其是内资企业本钱更低),入院门槛降低,只在局部技术 有突破的内资企业也可以有入院机会,届时软镜设备可能会 针对不同术式推出不同的型号,这是内资企业的机会。d、政策助力:优秀国产医疗器械遴选助力国产。2014年 至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进行了7批次的优秀国产医疗器 械遴
17、选,中选产品成为基层医院配置的首选。胃肠镜方面, 澳华内镜、开立医疗、上海成运、重庆金山等均入选。随着主流光学成像技术的突破以及医工结合相关技术的 完善,澳华已经推出了代表市场主流技术的软镜设备AQ-200, 参数接近日系,甚至在局部指标上全球领先。预计公司将于 2023年推出新一代旗舰产品AQ-300,在分辨率到达4K的基 础上(反超外资),将补齐放大内镜、智能弯曲、可变硬度、 强力传导等功能,可能使得公司实现“从跟随到超越”的跨越, 值得期待。产品技术的不断迭代,将驱动公司进入更大的细分市场, 业绩持续较高增长可期。目前,澳华的旗舰型号AQ-200仍 然是主打性价比市场,主要在二级医院销售
18、。我们预计,后 续推出的AQ-300将有可能在和外资在三级医院主流战场上正 面竞争。由于三级医院占据软镜设备下游60%以上的市场需 求,所以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高端化,公司将进入到更大的 细分市场,以及后续海外市场的发力也值得期待。综上,从行业前景、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开展空间等 方面看,澳华内镜均有良好前景:1)行业前景:全球百年历史正青春,我国百亿规模再加 速。2019年全球软镜设备市场规模60亿美元、耗材59亿美 元,合计201519年CAGR为9.18%,仍处普及期。我国每 年食管癌、胃癌发病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一半,但消化道癌 症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日韩,防治任务十分严峻。2019年我
19、主要分为支架类和基础耗材类。主要产品为AQ系列、AC系 列、VME系列、可视喉镜、纤维内镜、周边设备和耗材等。 其中,公司于2022年1月推出的AC-1新型号,是VME2300 型号的升级。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内窥镜领域。经过十 年的技术积累,公司于2005年推出首代电子内镜系统VME- 2000,系国内最早的国产软性电子内镜之一,打破了该领域 完全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随后数年,公司加大了在内窥镜设 备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缩短了与国外主要厂商 的总体技术差距。2010年,公司推出VME-2800电子内镜系 统,搭配首款国产电子鼻咽喉镜和电子支气管镜。2013年, 公司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澳华内镜 主营 业务 竞争 格局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