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地坛》 教学简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我与地坛》 教学简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与地坛教学简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路脉络。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地坛和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3、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思考,参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 命观。常识读记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 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 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 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 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
2、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 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 假设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2、写作背景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 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 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 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
3、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 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 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3、了解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 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 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 北” “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 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字词掌握1、读准括号前面字词的字音宿命(su)炫
4、耀(xuan) 坍圮(tan pi) 窸窸窣窣(xl su)蝉蜕(tui) 熨 贴(yu) 荒芜(wu) 沧桑(cang) 猝然(zU)恪守(ge)雕琢(zhu6)颓墙 (tui)亘古不变(geng)2、解释以下字词含义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文本研读一、感知文本1、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课文除了写自己、地坛之外,还写了什么?(母亲)因此我们把文本分为两个局部。明确:第一局部,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局部,写母
5、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 使“我”懂得怎样生活。2、给课文的两局部划分层次,明确层意。明确:第一局部(1-4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5.7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局部(1-3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4-10段),写“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提供“我”的快乐。二、问题探究研习第一局部1、画出第一局部的写景段落,并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第一段写景(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 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是荒芜的,那么它的荒芜如何表达?)“剥蚀”“浮夸”的琉璃;“淡褪”“炫耀”的朱红;“坍圮”“高墙”等。点明地坛特
6、点: 废弃、荒芜冷落、历尽沧桑。第三段(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 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荒芜的、古旧的, 被人遗弃但生命依然顽强。“剥蚀”“淡褪” “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 属于本质性的东西。整体描绘:建筑+植物+光谱。景物特点:苍幽破败沉静。为腿残后第一 次走进铺垫了背景。第五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 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除了 给作者一个宁静避难所之外,还有什么特
7、点?地坛的“不衰败”表达在哪里?)我很迷茫,那些卑微、弱小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生气。在参悟人生的思考中,地坛 给他的启发。景物描写的作用:百无聊赖,感悟的寄托。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 诉说生命的美丽。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 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第七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 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地坛的“不衰败”表达在哪里?)一一作者
8、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 的,赋予了它们怎样的意味?2、本文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请仔细找一找:有哪些表达?明确:第5段,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可都 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那么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 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因此,作者认为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第7段内容,六个譬如:“落日”“雨燕” “脚印”“古柏” “气味”“味道二这些景物描 写让人感到地坛虽然被人“肆意雕琢”,却谁也“不能改变二这让作者有一种“知音”的感 觉,因为作者虽然“身体残疾”,但内心却“精神不变二3、文章是节选的内容,整体来看前半
9、局部是追寻,后半局部是解答。史铁生“追寻” 了哪些“问题”?明确:问题共有三个。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 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活?第三个问题是作者追思的“心魂”。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 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 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 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 是怎样活下去?一一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10、?怎样面对冷酷、残忍、 不公平的命运?第6段主要解答为什么生?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那么不是由 他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局部写的就是其中最重 要的人一一他的母亲。研习第二局部1、作者笔下的母亲的爱有什么特点?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个形象的意义。明确:第2、3、8、9段中塑造了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 默默承受、坚忍的母亲形象。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 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 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
11、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 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 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 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当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 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 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2、本文前后两个局部,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 个用自己的言
12、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 泉。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语言赏析1、分析作者为何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明确: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 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 惺相惜之感。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心灵的抚慰。2、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13、的节日”?明确: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瘫痪了,内心备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针扎。 在来到地坛之后,看到了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景象,获得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 “死” 的必然之后,决定坦然面对不幸,思考“生”的问题。3、“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 能改变它的J这其中的“有些东西”指什么?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给了我怎样的启示?明确:“落日” “雨燕“孩子的脚印” “古柏” “草木和泥土的气息”等。这些东西的共同点, 就是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但生命不会因此而改变,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心态一一充满希望,抗争命运、活出精彩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 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J这句话有何含义。明确: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一一“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母 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 不觉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 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局部的 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单独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 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与后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