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doc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一信息类文本阅读第步 明考向体验真题一、(2020新高考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 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 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 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 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 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整理
2、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 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 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 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 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 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 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 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
3、的注 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 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 的成就在清代中期到达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 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 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
4、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 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 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 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 故事。”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根据“我 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 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 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单独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 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知,观点是我们与微生
5、物关系十分密切。B 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表达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A项,“动物就 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是认为细菌是生命的 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C项,“,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 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强调微生 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 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 的故事”,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
6、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答:答案 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 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1分)又再一次强 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 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2分);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 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以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2分)。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子“忘记奥逊威尔斯 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呼应前文第三段作者引用威 尔斯的话“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
7、又孤独地死去”,同时通过“忘记”前 者,“听从”后者,巧妙地表达了我们“并不孤独”,而是携带着无数微生物的聚 合体“包罗万象”的生物的观点;引用诗句让文章显得颇有文采,同时能够 更幽默地表达本文的观点,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巧妙地点出“人体是 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的观点,让人获得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考点名片考点 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思 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排除对知识的灵活考查,如为文本中的概 念下定义等。考查形式文本以非连续性形式考查,题型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为主。趋势分析未来新高考卷还
8、会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考查筛选、理解、分析、 概括信息和探究等能力,题型暂时会保持相对稳定。第步夯基础精准好题题组1设题陷阱【偷换概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 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 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 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 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 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
9、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 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认”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 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 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认”,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认 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
10、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 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 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 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 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 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防止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 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
11、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 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 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 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 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 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 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
12、陈望衡艺术是什么)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 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 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 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 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局部。答案A解析“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
13、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偷换概念。原文 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由此可知,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只是并不重要。【张冠李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 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先民已开始种植水 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析人类学的研究成 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 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局部,后来海上丝绸 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
14、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 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 000年左右才与 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镶的。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策源地。2002年杭州 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 0008 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 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 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 现了一件距今7 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 陋的原始状态。越地的
15、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 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 对外贸易。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 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 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 不可分。(摘编自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 见的海洋性族群。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
16、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 内的百越同属一个族群。C. 2002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 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 日本列岛的文化。答案C解析张冠李戴。由第二段可知,“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 态”的是宁波发现的独木舟模型器,而非杭州出土的独木舟遗骸。【无中生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普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 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技术表现。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
17、政策上“罢其 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 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峰山、琅珊台、会稽、之果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 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 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缗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 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 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 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 浪漫色彩发
18、挥到了极致。“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追求浪漫、重 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 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A.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 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 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D.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开展,它的应用普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
19、 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答案D解析“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属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只是 提到了 “篆书的应用普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没有说“人人必须掌握”。【因果混乱】一、颠倒因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 层次性,这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 是现实的人,而人又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 活动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 体,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 本单元。群
20、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 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政党和国家。 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个体主体一般处于个 别或局部的地位,而群体主体那么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 言,越是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其道德要求就越高。就群体主体而言,它是由假设 干个体主体所组成的,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 求也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员的这种决定作用, 社会和人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
21、极高期望,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社会领导地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 职务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 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示范效应。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 地位。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 和政治伦理化的特征。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 问题。(摘编自李建华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
22、德,那 么可以说,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B.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 主体,这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迥异于个体主体。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 来,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D.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 体主体来看,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相应更高。答案C解析 颠倒因果。由尾段可知,应是因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 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 大问题”。二、强加因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3、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 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 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 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 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 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群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 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群众流行 文化,用“全球通
24、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 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群众流行文 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 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开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 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 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兴旺,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 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开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 尤其是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信息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