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docx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编稿:王娜 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 .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其中精华。2 .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 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 .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拟,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 现象;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
2、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 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 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 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 到未来J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 中另一地位去做J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表达。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 信.林庚,原籍福建闽侯(
3、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 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 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 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 “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一一“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 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 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
4、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 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 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 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1 .钱钟书(1)字默存,一字中书。这一题A选项中的“所以”(因果关系)、“B”选项中的“因而”(因果关系)、D选项 中的“所以”(因果关系);假设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2. C【解析】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 着再举陶渊明的例
5、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 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说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 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发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 世界;而选项C那么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解决这道题的技 巧在于运用排除法,B、D两项一般都会排除掉,A项只要认真对照原文,即可看出其意思与 原文出入不大。应选C。【点睛】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点表述为“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题目的各 个选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A、B两项都谈中西方艺术的区别,这是文中非常重要的信 息;C项是论述“意味
6、”这个重要概念时所举的事例,D项那么是文末对“意境”这一重要概 念的再认识,再验证。解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分清选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层次。就此题来说, 四个选项涉及到文章中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一一东西方艺术的区别、意境和意味的理 解;但选项C那么涉及的是对意味这个概念进行论述时的事例的理解,这种考查就深入了一步, 层次更高。从所举事例的上下文来判断,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3. B【解析】B选项中的“两种”一词,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并没有说“意味”的分类, 这种理解显然是对文意的曲解。【点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一考点是在文章内容范围内进行的,其难度并不 是很深,所以有一局部同学对考点有些发怵
7、,这是不必要的。从做题的实践来看,A、D两 个选项一般都能排除,涉及的是文章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一一东西方艺术的区别和“意 境”的理解。C选项理解比拟难,又涉及的是文章细部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但回到原文相应 文字对照,就能发现,所谓“工”“妙”,明显是从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大意是对的; 注意到相应文段的“杜甫那么太逼真了 ,我们就会意识到选项C明显是要我们理解“工” “妙” 二字的评价在西方艺术家眼里就是谁“工”谁“妙”,很显然恰恰相反。拓展阅读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 要掌握的两个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
8、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 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 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 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 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 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 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
9、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 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 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 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 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 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10、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 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 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 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 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那么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 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
11、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 水悠悠和久立江边假设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 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 “试问闲愁都几许? ”它不是三个意 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 的满城飞絮,假设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那么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 在诗词中,起点是意
12、象,终点却是意境。常见意象的寓意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
13、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瑞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
14、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其它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2)籍贯:江苏省无锡市。(
15、3)生卒:19101998 年。(4)基本评价:现代著名学者、作家。(5)主要贡献: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字词汇总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锚铢(zTzhii)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锚、铢,古代重量单位。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中指无论阅读或写 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斩截:“斩钉截铁”的省略,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剥啄:拟声词,模拟轻轻敲门的声音。岑(c6n)寂:寂静。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蕴藉(jie):(言语、文字、
16、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 写字著作。尺牍(du):书信。下乘(ch6ng):下品、下等。不落于言筌(qub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课文精要理解主旨L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 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到达艺术的完美。2 .说“木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作者拥有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
17、联想力,因 此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来进行比拟、辨析、归纳、玩味,着重分 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开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 “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异, 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 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3 .谈中国诗这篇课文用比拟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拟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 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理清结构.咬文嚼字一文共八段,可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
18、(1-5),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 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意在说明作者认为咬文嚼字重要的原因是“文学借文字表现 思想情感(第三段);咬文嚼字,在外表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三段);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第五段);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 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第五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 上推敲(第五段
19、)J由此明确作者的观点是: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局部(6-7),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从正负两面讲文 字联想意义的使用。第六段运用苏轼诗歌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诗句从阅读角度正面论 证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第七段从写作角度论证文字联想意义的负面影响,是“套板反响”,一派套语滥调,全 无新奇的意味。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 板反响”起来的。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 情感来把握作者的观点。第三局部(8)总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谈文学阅
20、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的道理,并提出对于文学创造者的要求和期望。抓住文中说明作者观点的语言分析。“文学 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 到达艺术的完美。”1 .说“木叶”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是第一至三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一段,列举屈原的九歌、谢庄的月赋、陆厥的临江王节土歌、王褒的渡 河北中的诗句为例,说明“木叶”是诗人们所钟爱的形象。第二段,阐释“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咬文嚼字 木叶 中国 知识 讲解 语文 新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