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学生版+解析版).docx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学生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学生版+解析版).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比照阅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35组)一、咏雪(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安怜翁谢奕作到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绛在 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日:“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注释】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盟之父。炎I) (shan):指炎IJ县,在今天的
2、浙江竦州。 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绮:裤子;纨绮:用细绢做的裤子。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1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1)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 .用标注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绮/在兄膝边坐8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跨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绮/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绮/在兄膝边坐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阿奴欲放去邪?10 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福是一个(1) 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那么是一个(2) 的人。恐其自食其言也18 .根据语句意思,以下句子朗读停顿不
3、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19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20 .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三、论语十二章(2022.山西.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着大 家学习古诗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日:“博
4、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 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 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 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 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乙过去曾参的家在费地,费地有个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 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 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 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确实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杀
6、了人),所以慈祥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二)(2022山东烟台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 中也J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乙】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徒 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逃暑:避暑,乘凉。孤林:孤立的一棵树。衽:卧席。濡:沾湿5.解释以下加点字
7、在文中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3)复徙衽以从阴6.以下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8 .复/徙衽/以从阴C.其一犬/坐于前(狼)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9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10 你从甲乙两那么寓言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5. (1)从井里取水(2)待,等到(3)移动、迁移、转移。6 . B7 . (1)(这样)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2)那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了。8 .甲文告诉我们:不要轻
8、信传言,要实事求是;乙文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 认识并适应这种开展变化(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解析】9 .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 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及:待,等到。(3)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徙:移动,转移。6.此题考查划分句子停顿。要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进行划分。A.句意: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宋君”是主语,“令”作谓语,“人”作宾语,“宋君令人”满足主 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应
9、在其后划分停顿;B.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复”做副词,译为“又、再”,此处表示郑人动作的重复,其后 应划分停顿;“以从阴”是“徙衽”的目的,其前应断句,此选项正确;C.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犬”作状语,应在主语后划分停顿,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D.句意:以静思反省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以修身”“以养德”分别是 “静”“俭”的目的,应在“静”“俭”后划分停顿;应选Bo7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1)句意: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之:的;使: 使唤,使
10、用;于:在。(2)句意: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逾:同“愈”,更加;去:离开,这里指越来越远。8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得一人之使被众人传为“穿井得一人”,可见谣言往往失真,事情的真相可能被传得面目全非, 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仔细区分,才能弄清真相。乙文中,郑人白天随着树影移动席子可以乘凉,夜晚用同样的方法却被露水沾湿身子。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据此综合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乙】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 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
11、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 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 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三)(2022山东淄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J有闻而 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 有虎,王信
12、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日: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日: “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战国策魏策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魏国国都(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及其家穿井不假设无闻 今一人言市有虎邯郸去大梁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宋之丁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B.及其家穿井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其一犬坐于前(狼) D.然而三人言而成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
13、毙(狼) (3)翻译以下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对于谣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谣言?【答案】(1) 等到如集市距离(2)D(3)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表达了他求实求真的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 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和判断力。生活中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提高区分能 力,做到谣言止于智者。【解析】(1)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 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
14、候。及:等到;(2)句意:还不如没有听到。假设:如;(3)句意:(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市:集市;(4)句意:邯郸距离大梁。去:距离。(2)A.助词,的/助词,不译;B.代词,他/代词,那;C.介词,向/介词,在;D.表转折,却/表转折,但是、去卜应选D。(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得 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不是;于,在。(4)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启示。根据甲文“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15、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 在宋君听到“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传言后将信将疑,直接命人向丁氏问这件事,表达了宋君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乙文“谓魏王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 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信之矣。”可知,在魏王刚开始听到集市上有老虎 的时候,他并不相信,第二次听到的时候就有所怀疑了,屡次听到后就信以为真了;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判断力;启发我们要仔细区分听到的消息,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工【参考译文】【乙】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
16、街市上有老 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 ”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 相信吗? ”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 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 辨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 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四)(2022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七年级
17、期末)阅读下面两那么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 中也J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吕氏春秋.察传)【乙】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那么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 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堵北方,意有所在也。【注释】听者:指靠听闻下结论的人。尤:通囿”,蒙蔽。悖(b6i):迷乱,违背。乡:通”向工(吕氏春秋)10 .以下加点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为哪一项()将复何
18、及传不习乎假设屈伸呼吸博闻强识A.及其家穿井B.有闻而传之者C.求闻之假设此D.闻之于宋君 *11.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方法词语例如加点词意义查字典其要必因 人所喜(1) yao:邀请。要挟,威 胁。求取。(2) yao:要领,关键。概 括,总括。需要,想要。(1) 迁移法尤者多故 无缘无故(2) 12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3 .“智者止于流言。你认为【甲】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14 .【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传),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推测【乙】文是否选自察传篇?并结合内容说明理由。题解:
19、“察传”,即慎重审查传言的意思。因为有些话像是对的,实际却是错的;有些话像是错的,实际却是对的。在辗转相传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的现象。而关于察传的方法, 应根据情理加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实情。【答案】10.A11 .关键; 原因12 .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13 .例如一: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如果他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不主观臆断,而是用冷静客观的 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就有可能不再毫无根据地传播;例如二:传播过程中听到的任何人都可能是智者,如果其中一个人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 受,不负责任
20、地传播,而是能够审慎地区分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得到证实后能向世人解释其 真相,就有可能中止谣言传播;例如三:在国人传播过程中,丁家人听到谣言后如果不是置身事外,任凭谣言传播,而是主动向群众 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就会阻断谣言流传。14 .例如:不能归入。根据“题解”,察传侧重强调应慎重审查传言及如何“察传,而【乙】文着眼“去 掉蒙蔽”的观点,重在强调靠听闻下结论的人,往往会被蒙蔽,而人之所以会被蒙蔽,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 差,是因为局限于个人的好恶。由此可见,【乙】文内容与察传主题不一致,所以不应该放入察传。 (能分别结合乙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
21、5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动词,等到/动词,来得及,赶上;B.动词,传播/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C.动词,像/代词,你;D.动词,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名词,见闻。应选Ao11 .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其关键必定在于人的有所喜爱。要,关键。(2)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故,原因。尤者多故,受局限的原因很多。故,原因。12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 义词和
22、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并非。13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穿井得 一人故事中的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 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要想阻断谣言,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很关键, 由原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没有分析思考就传播出去了,如果 他能够冷静对待,对这样荒谬的现象持怀疑态度,并能够去向丁家人求证,就不
23、会有后面的传播了。据此 分析,第一个人可以阻断,那么任何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都可以阻断,由“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 听到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探究真伪就传播出去,甚至传到了国君那里,所以如果每一个传播者都客观对待、 及时求证的话都可以阻断谣言。此外,丁家人作为这句话的起源者,当国君询问时才说出真相,如果丁家人听到大家的传言之后马上 去澄清事实,让大家不再以讹传讹,丁家人也可以成为阻断流言的智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4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意思,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做出判断即可。由“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那么听必悖矣”“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部编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上册 文言文 对比 阅读 练习 学生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