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质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质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质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docx(2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草原教学目标1 .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 .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 动情景。【语文要素】4 .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 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 .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 .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4 .背诵第1自然段
2、。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 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 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2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 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3 .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一一殷勤解
3、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一一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一一冯延巳醉花间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三)领悟思考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 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一一“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 以丁香结年年都有。”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一一“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 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 .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
4、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 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 这也是生活的滋味。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1 .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一一“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 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一一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 .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教学板书2 丁香结10教学反思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理解桑娜善
5、行之后的矛 盾心理。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再带着学生走近人物,最后通过抓重 点词语进行品析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渔夫一家的善良,到达陶冶情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 读出感受,说出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穷人说课稿一、说教材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 夜晚,桑娜与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 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6、。 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课文段落清楚,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 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 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开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二、说教学目标1 .会写“汹、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汹涌澎湃、倒霉”等词语。2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与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 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3 .学习作者通
7、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三、说教学重难点L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4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 穷困悲惨。100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 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因此, 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感情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 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学法上,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法”来学习本课, 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
8、情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穷人”发散开去,启发谈话,引导探究“穷人的生活是 什么样的?从而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词认读、理解情 况,抽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学习课文,感悟“穷北1 .教师导语: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穷人”,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文 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再次快速读
9、课文,找找哪 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 “穷二2 .反响交流,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由“穷”字串起全文,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生活状况,为后文体会 他们的高尚品质做铺垫。3 .学生初步感受到穷人的“穷”后,教师介绍文章写作背景。背景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本背后的深意有一个初步了解。4 .教师总结、过渡。总结生活穷的一面,同时引入对家庭温馨一面的探究。结合相关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 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与环境的比照,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101 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5 .教师小结。由感知内容,进行引导性提问,从而让学
10、生整体把握文章第一局部的内容,并根据小说要 素,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感知小说的特点。分析这一局部在全文的作用,体会写法。(四)感受桑娜的善良。引导性提问: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在等待的过程中, 又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进行了相关描写。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矛盾的内心世界。引导代入思考:桑娜忐忑不安,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人物心理,感受文章心理描写的 生动。引导性提问:桑娜家有5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想一想,找出原 因。让学生探究人物的品质。创设情境,引导拓展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
11、孤儿抱过来(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个孤儿的性命。)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能桑娜连 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出自一个做母亲的责任。这源于善良、母爱和良心。)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的矛盾处境和心理,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6 .这局部的省略号都有什么作用?引导注意细节的把握,体会人物心理,感受文章心理描写的生动、细致。 (五)感受 丈夫的态度。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关注渔夫的态度,并通过交流,体会渔夫的高尚品质。让学生结合相关句子,
12、交流、体会渔夫在做这一决定过程中的挣扎、矛盾,以及做出决定后闪现的 人性光芒。结合重点字词,引导带入想象渔夫的心理,感受渔夫的人物形象。师小结:这局部内容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 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一切,从这里我102 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通过小结,概括回顾这一局部内容,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受。(六)体会“心心相印”。1 .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2 .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一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3.读读这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从中你
13、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一一如释重负,桑娜心里的石头落地了。)4.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但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一一邻居的孩 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 仁慈。”)对文章结尾的学习,以探究渔夫和妻子共同的想法进行,既是对小说简短而富有深意的结 尾的理解,同时又深化对“穷人”高尚品质的感悟。(七)知识拓展。文中省略号的作用:(1)说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
14、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H一下”(3)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补缀补”文章的描写很有特点,文中多处妙用省略号,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生动丰 满,突出了穷人美好的心灵。最后进行知识拓展,既是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是学习文中 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A)课文小结。103穷人这篇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把她的两个孩 子抱回家抚养的事,表现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六、说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
15、浓缩,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本课板书我围绕故事的主要情 节开展,分别概括各局部的内容,表现穷人的困境与心理,凸显穷人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15*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 .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 .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一、快速读文,整体感知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 .阅读资料。课前,你到了哪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谁来交流?(指名交流)3 .自读课文。要求: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6、?你认为课文 中的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认读字词。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出示:衰弱搪瓷碗收敛搀扶奄奄一息抽噎瞻仰)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衰”和“敛”,引导学生理解“奄奄一息”和“瞻仰”的意思。5 .指名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班长是一个忠于 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人。)6 .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局部?用精练的语言给每一部 分拟小标题。1047 .指名交流。(课文分为四局部,即接受任务一一弯钩钓鱼一一发现秘密一一悲壮牺牲)二、自主读文,体悟品质1 .写批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出老班长的优秀品质的?请自主阅读课文,
17、边读边勾画出 表现老班长优秀品质的相关句子,说一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在句子旁的空白处作好批注。2.悟品质。指名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句子,体悟老班长的优秀品质和作者的写作 方法。(1)看老班长的“外貌”。出示句子:“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额骨,脸上布满 了皱纹。”这句话是对老班长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老班长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有点儿驼,脸上布满了皱纹)追问:老班长只有三十多岁,为什么是这般模样?(吃苦耐劳)(2)察老班长的“神态”。出示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 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老班
18、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收敛了笑容”和“拧成了疙瘩”这三个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词 语,突出老班长时刻关心三个小战士,对革命高度的责任心。(3)观老班长的“行”。出示句子:“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 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从“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你想到了哪些场面?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班长坚强的革命意志,尽职尽责,处处为他人着想 的品质。)(4)思老班长的“言出示句子1: “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 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这句话表达
19、了老班长是一个对党忠诚,十分关爱小战士的人)出示句子2: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 完了,一定要走出去!”引导学生抓住“别浪费”和“一定”感受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也不肯喝鱼汤,他把生的希105 望留给了三位小战士,而把死亡留给自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小战士们 克服困难,坚强地走出草地。(5)议“我”的“想法”。出示句子:“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 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鱼钩?为什么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
20、光芒?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 .交流收获。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指名交流,引导学生从课 文的表达方法,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交流总结)2 .推荐阅读。课后,请大家找一找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等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 读一读,通过阅读来缅怀我们的革命英雄,让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永垂不朽!教学板书15*金色的鱼钩接受任务弯钩钓鱼老班长(党员)三个年轻的战士(病号)发现秘密悲壮牺牲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教学反思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 在“自主读文,体悟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自主学习课文,深层次 感受老班长的品质。并
21、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表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最后,我通过“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这个环节,适时拓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 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06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表达了 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 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课文用 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
22、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 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说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2 .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3 .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 人的崇高品质。三、说教学重难点1 .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 的精神品质。(重点)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 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难点)四、说教法学法1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
23、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 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2 .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 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五、说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107L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2 .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 故事。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 .认真阅读课文导读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小学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优质 教学 设计 反思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