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全4册)(22页).doc
《中考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全4册)(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全4册)(22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2纬线与纬度(1)纬线的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纬线的特点:A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4)低、中、高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
2、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3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2)经线的特点:A形状:半圆状; B长度:相等; C方向:指示南北方向。(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4)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的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0度和180度除外)(5)几条特殊经线:A、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B、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
3、球的界线;20W以东,过0度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过180度到160E为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判断:(切记:经度在0-20在东半球;160180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C、所有的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的纬线互相平行。4经纬网定位(1)经纬网是地球仪或者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2)经纬网的判读步骤:A:一般经纬网的判读:步骤一:分清经线和纬线 步骤二:确定经纬度确定纬度的方法:1、赤道以北是北纬,字母代号是N;赤道以南是南纬,字母代号是S 2、纬度数向南增加为南纬,向北增加为北纬确定经度的方法:1、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字母代号E;以西是西
4、经,字母代号W 2、经度数向右增加为东经,向左增加为西经B、有极点的经纬网地图的判读:(1)首先,确定南极还是北极。(方法:根据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地图中明显的标志,如:S或N;南、北极圈;)(2)其次,分清经线和纬线。(通过极点成放射状的直线是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封闭圆圈是纬线,表示东西方向。)(3)判断东西经。(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递增的为东经度,度数递减的是西经度。)C、 经纬网确定方向的方法:(1)同一条纬线上两点只有“东、西”之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前者为东,后者为西。(2)同一条经线上两点只有“南北”之分。离北极近的在北方,离南极近的在南方。(3)既不在同一条纬线,也不在同一条经线上
5、的两点,首先应该找一个参照点,这个点与其中一个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与另外一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再判断方向。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约24小时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2.地球公转知识点: (1)北半球的节气:春分日(3.21);夏至(6.22);秋分日(9.23);冬至(12.22)。(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3)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地球公转至夏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北回归
6、线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球公转至冬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 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 南半球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向 南 移动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 北 移动(4)昼夜长短的变化: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内有 极昼 现象,南极圈内有 极夜 现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越往北白昼越短。北极圈内有 极夜 现象,南极圈内有 极昼现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从秋分到春分,北半球
7、各地昼短夜长;3地球上五带的形成与分布(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2)范围:0-23.5S(23.5N)为热带;23.5N-66.5N为北温带; 23.5S-66.5S为南温带;66.5N-90N为北寒带; 66.5S-90S为南寒带。(3)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光热最多;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三、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1)比例尺: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
8、细,反之,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2)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采用“平移指向标”法。如图1.31,AB的走向是西北一东南走向,BC的走向是东西走向。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图1.32,A位于B的西面,B位于C的北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2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2)等高线与等深线: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
9、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同线同高”“同图同距”判断地势高低:数值大,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海拔低,地势低。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等高线的稀疏,坡度缓。判断山地不同部位:a.顶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b.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c.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叫分水线或者分水岭) d.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叫集水线)e.陡崖:几条海拔不同等高线重合处,用“(示坡线)”符号表示(3)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状况。(4)地形
10、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岛屿是面积较小的陆地;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3世界轮廓几何图:(在图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大洲与四大洋均按面积由大到小顺序排列)5.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
11、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黑海和里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6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7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8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10.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
12、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概念特点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短时间、多变、不稳定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长时间、相对稳定2卫星云图上: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层。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变化)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的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据观测,大致
13、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世界的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分析某种气候的特点:a 根据气温曲线变化
14、图判定气温的变化。(“全年高温”“终年寒冷”“冬冷夏热”“全年温和”)b 根据降水柱状图判定降水特点。(“全年多雨”“终年少雨”“夏多冬少”“夏少冬多”)c 结合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特点,得出结论,进而判断出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
15、少且夏季较集中。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1人口与人种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欧洲)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增长过快或增长过慢甚至减少会对环境、社会以及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等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中部和南部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
16、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基督教教堂欧洲;伊斯兰教清真寺北非,西亚等;佛教寺庙东南亚等。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
17、屋)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
18、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隔苏伊士
19、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原因是 1) 面积最大 2) 跨纬度最广 3) 东西距离最长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4、东亚的国家有: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3、亚洲地形的特点:1)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 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3) 地面起伏大4、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 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5、亚洲气候的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
20、陆差异显著)。3)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地域辽阔,南北的温差极大,沿海和内地的干湿差异悬殊);(记住P7 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6、 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7、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8、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长江、黄河、湄公河(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注入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恒河、印度河注入印度洋。 注意:P2图6.2亚洲的范围 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第二节 人文环境9、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世界上人口超过l亿的国家共有
21、10 个,其中,有六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10、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11、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1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印度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识记并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13、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
22、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14、经济发展差异: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15、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一般,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23、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位置: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2、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大岛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3、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4、多火山,地震。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6、经济类型:加工贸易型经济。7、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因此,日本大量进口原材料,对外依赖严重。8、日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地理 复习 提纲 人教版全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