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徐秋萍版学生用.docx
《药理徐秋萍版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徐秋萍版学生用.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序言1.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学科任务1. 阐明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2. 改造老药;寻找新药2.药理学发展简史1.古代本草阶段中神农本草经(公元前一世纪,载药365 种)罗马 盖仑(公元二世纪)2.现代药理学发展化学的发展把药物从粗制剂发展为化学纯品和单体生理、生化的发展推动药理学的进步3.近年来药理分支学科的发展临床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时间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药理学方法采用健康、不麻醉动物进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麻醉动物研究药物对器官、系统的影响;采用离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等进行“ 离体实验” 或“ 试管试验” 实验治疗
2、学方法临床药理学方法新药开发与研究第二章药效学1.药物作用的基本概念2.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功能提高,活动增强。抑制:功能降低,活动减少。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不经血液循环,仅在用药局部发挥作用。吸收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后,经过血液循环达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3.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有选择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对其他组织无影响或影响小。是临床选药的依据;选择性高,药理活性高,疗效好选择性是相对的。剂量增加,选择性降低。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
3、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包括“ 三致”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与毒性反应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继发作用: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三致作用:致畸胎、致突变、致癌。特异质反应:3.药物作用的差异性种属差异:不同种的动物对药物反应不同种族差异:不同人种对药物反应不同个体差异:高
4、敏性:耐受性:4.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1.剂量的概念1、阈剂量(threshold dose)即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2、有效量(effective dose)或治疗量(therapeutic dose):3、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4、中毒量(toxic dose):5、致死量(lethal dose):6、极量:2.量效关系曲线1. 药物只有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起效2.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效应成正比3. 药物有最大效应4. 在效应为50%最大效应时,机体对药物反应最敏感3.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治疗指数TI(therapeut
5、ic index):LD50/ED50或TD50/ED50。TI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安全。安全范围:ED95与TD5之间的剂量距离,越大越安全。有时用ED99与TD1之间的距离表示。4.药物作用的机理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对神经递质、介质或激素的影响作用于一定的靶的1.受体2.离子通道3.酶4.载体分子5.受体学说1.受体的概念:首先与药物起反应的细胞成分,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是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在体内有特定分布点2.受体的特性数目有限:有饱和性、竞争性。特异性,即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受点:指受体分子中与药物结合的某些活性基
6、团。高度敏感性3.药物与受体的作用Drug:DReceptor:R Effect:E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占领学说基本观点:R 必须与D 结合后才被活化,药效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D 与 R 之间具有结合的能力,称:亲和力,用1/ KD 表示。D 与R 结合后引起E 的能力称为:内在活性(a)。从量效关系曲线看亲和力、内在活性4.根据内在活性将药物分类纯激动剂(agonist,Ag):a=1.0纯拮抗剂(antagonist,Ant):a=0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0a15.竞争性拮抗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与受体结合,可降低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但不降低内在活性6.非
7、竞争性拮抗拮抗剂可降低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内在活性6.药物的构效关系结构近似的药物具有相似或相反的作用。具有光学活性的药物,一般“左旋体”有效。左旋氯霉素,左旋肾上腺素。光学活性不同,作用完全不同。奎尼丁:抗心律失常;奎宁:抗疟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1.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特点: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向浓度低的一侧,顺着浓度梯度差通过生物膜。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各药物之间没有竞争抑制现象,没有饱和性。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即停止。简单扩散:属于脂溶性扩散2.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非解离型、分子量小、极性小
8、、脂溶性高的药物易于通过生物膜。结论: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水溶扩散2.主动转运逆差转运,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有饱和性,在两个由相同载体进行主动转运的药物之间存在着竞争性抑制。有特异的选择性。易化扩散特点:顺差、需载体,耗能、快速3.特殊转运2.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的吸收属于被动转运。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经肠给药:口服、舌下、直肠非经肠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吸入、皮肤口服
9、给药吸收途径:肠道内吸收-通过毛细血管-肝门静脉-体循环。影响因素:药物性质,胃内容物,胃肠蠕动速度,首关效应等。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药物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肝脏内通过时,被某些酶灭活代谢,进入体内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一过程称为首关效应或首过消除。舌下含服或直肠给药时,直接吸收入体循环,不经过肝门静脉,因此无首过消除效应。其他注射给药:吸收途径:注射局部血管-体循环吸入给药:吸收途径:肺泡-肺部毛细血管-体循环皮肤给药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血管外给药, 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 吸收药量 / 给药量相
10、对生物利用度= 待检样品AUC / 标准品AUC3.分布 (distribution)药物随血液循环进入各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内的过程。影响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理化性质及体液pH 值器官血流量与组织亲和力体内屏障4.生物转化(metabolism)1.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等。药物经过转化后,药理活性可能出现、增加、减弱或被灭活。失活占大部分。因此,药物的生物转化也是药物自机体内消除的方式这一。第二步,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或发生甲基化或乙酰化。结合以上基团后,药物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加,活性
11、减弱或消失,同时也有利于排出体外。2.催化转化的酶1.专一性酶:特点:具有专一性(选择性),如乙酰胆碱酶、单胺氧化酶等;2.非专一性酶,即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存在于肝脏的微粒内,参与多种化合物的转化,与药物的代谢密切相关,因此又称为肝药酶。其中主要的酶为P450(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的特点个体差异大:先天,年龄,营养状态,机体功能状态,疾病等均可影响其含量及活性;数量有限,对药物的代谢转化有饱和性。经相同途径代谢的药物相互竞争,相互抑制代谢。可被药物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诱导剂,使药酶的数量增加,或活性提高。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类;肝药酶抑制剂,使药酶的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如:氯霉素
12、,异烟肼。5.排泄(excretion)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肾、肺、胆汁及腺体(乳腺,汗腺,唾液腺)。排泄方式:被动转运,少数为主动转运。1.肾脏排泄及影响因素药物脂溶性:脂溶性高,极性低,非解离型药物易于被再吸收,自尿中排泄少而慢。尿液pH与药物解离度:酸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减少。碱化尿液增加酸性尿液排泄。竞争分泌通道:2.胆汁排泄途径:肝脏-胆汁-小肠-粪便肝-肠循环3.其他排泄途径乳汁排泄乳汁呈弱酸性唾液、泪液、汗液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参数6.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1.时量曲
13、线的绘制:健康志愿者给药于给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血,测量血药浓度。曲线的绘制:以血药浓度为纵座标,时间为横座标。2.时量曲线的意义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规律:上升相(上升肢):表示以吸收、分布为主的体内过程;下降相(上降肢):表示以代谢、排泄为主的体内过程。反映药物起效快慢,作用的强度(峰浓度高或低),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7.药物消除(elimination)动力学研究药物从血浆中消除的规律,即研究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规律。1.两种消除类型:1.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 of elimination)又称定比消除,恒比消除,线性消除。其特点如下:
14、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dc/dt=-kc消除t1/2(即血浆半衰期)= 0.693/K,是一个恒定值;临床上绝大多数药物都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进行消除。2.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 of elimination)又称定量消除,恒速消除。其特点如下:消除速率是一个恒定值,与血药浓度无关。dc/dt=-k这个恒定的速率就是最大消除速率;消除t1/2=0.5C0/K,是一个随时在变化的值;临床上只有少数药物按照零级消除动力学进行消除。2.血浆(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ime, 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短的药物消除迅速,如青霉素(
15、t1/2=0.5-1.0h)t1/2长的药物消除缓慢,如地高辛( t1/2 =33-36h);洋地黄毒甙,因肠肝循环(27% ),t1/2长达5-7 天。经过5个t1/2,药物可消除95%以上血中存留的药量(%)(一次给药)1个t1/2后50%2个t1/2后25%3个t1/2后12.5%4个t1/2后6.25%5个t1/2后3.125%6个t1/2后1.5625%连续恒速给药按照t1/2间隔给药(多次给药)首剂加倍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1.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制剂2.剂型与剂量3.给药途径有些药物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作用表现不同如:硫酸镁口服给药:泻下作用注射给药:抗惊厥(拮抗
16、Ca2+作用)4.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1.协同作用;2.拮抗作用。3.配伍禁忌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2.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2.性别3.遗传因素如特异性体质的形成4.病理因素5.心理因素安慰剂疗效3050%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6.致敏反应7.快速耐受性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减弱。依赖性:主观需要连续用药( 习惯性欣快感与成瘾性)耐药性第二篇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1.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植物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2.突触的化学传递突触突触的递质传递1.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1.胆碱能神经
17、:全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运动神经;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神经。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多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2.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合成与代谢1.乙酰胆碱的合成与代谢合成原料:胆碱、乙酸代谢的酶:胆碱酯酶(AchE)2.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代谢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储存:囊泡再摄取( uptake )代谢的酶:MAO,COMT传出神经的受体3.传出神经的受体分类1.胆碱能受体1.M-R(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存在部位: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2.N-R(烟碱型胆碱受体)N1-R:神经节N2-R
18、:运动终板(骨骼肌细胞膜)2.肾上腺素受体1.a-Ra1:突触后膜存在部位:皮肤、黏膜、内脏血管a2 :突触前膜,与负反馈调节有关2.b-Rb1-R :心脏b2-R :骨骼肌血管、支气管平滑肌、冠脉4.传出神经受体效应1.胆碱能受体兴奋的效应1.M 效应心脏:抑制平滑肌: 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胆道与胆囊:收缩; 胃肠和膀胱括约肌、血管平滑肌:舒张。腺体:分泌增加眼睛:瞳孔:缩小;眼内压:降低。2.N 效应N2效应:骨骼肌收缩N1效应:神经节兴奋腺体、消化道 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心血管系统 心脏兴奋、血管收缩。2.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的效应1.a-R皮肤、黏膜、内脏血管:收缩;2.b-Rb1
19、-R:心脏兴奋;b2-R:骨骼肌血管、支气管平滑肌、冠脉舒张5.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方式和分类1.作用方式1.直接作用于受体2.影响递质代谢2.药物分类:拟似药,拮抗药第六章 拟胆碱药指一类作用与乙酰胆碱相似的药物分类直接拟胆碱药:作用并兴奋Ach- 受体(M 受体/N 受体) 。间接拟胆碱药:抑制Ach-E,使Ach 水解受到抑制,增加内源性Ach 在突触间隙中的量。毛果芸香碱N 胆碱受体激动药(无临床应用价值)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pilocarpine)作用选择性地直接激活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的M-R,产生M- 样作用。对眼平滑肌和腺体选择性作用较强。缩瞳降低眼内压房水产生与流
20、向:睫状肌上皮细胞分泌及虹膜后房面的毛细血管渗出后房瞳孔前房房面间隙经滤帘流入巩膜静脉窦流入眼球壁外静脉。调节痉挛调节:使晶状体聚焦,以适于视近物的过程。兴奋睫状肌上M-R,使睫状小带放松,晶体因自身具有的弹性而变凸,致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看远物模糊。称为调节痉挛。临床应用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或慢性充血性青光眼)效果好开角型青光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与散瞳药交替使用,以散瞳为主(松弛休息),可使虹膜与晶体的粘连剥离,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注意事项滴眼后要压迫内眦,防止药物经鼻泪管入鼻腔,产生吸收副作用。勿长期滴眼,以防发生粘连新斯的明(neostigminepros
21、tigmine)与Ach竞争性地与AchE结合,结合后分解形成二甲氨基甲酰化胆碱酯酶,水解较慢(水解速度为乙酰化Ach酶的百万分之一),Ach酶复活时间延长,Ach的水解因而受阻,作用增强,产生拟Ach作用;促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直接作用于运动神经N终板膜上的N2R。作用表现兴奋骨骼肌;兴奋胃肠道、膀胱平滑肌;对心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眼、腺体作用弱。用途重症肌无力:症状:骨骼肌进行性肌无力,眼睑下垂,咀嚼和吞咽困难,肢体无力,严重时呼吸困难。采用皮下或静脉注射neostigmine 0.5mg, 15min起效,作用维持24h;一般采用口服,掌握剂量,以免因过量引起胆碱能危象。手术后腹气
22、胀和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过量中毒解救: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过量中毒时,可用本品解救。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解救。过量时可引起“胆碱能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速、肌肉震颤等。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等。有机磷酸酯类(organophosphates)低毒:农业杀虫剂(敌百虫、乐果等);强毒:环境杀虫剂(敌敌畏、内吸磷等);剧毒:神经毒气(沙林、塔朋、梭曼)中毒原理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从而失去分解乙酸胆碱的功能,使组织中乙酸胆碱过量蓄积,发生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的临床表现。中毒表现轻度中毒:以M-样作用为主;中度中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 徐秋萍版 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