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儿童精神病学.docx
《第24章儿童精神病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章儿童精神病学.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十四章儿童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在临床上有以下四个重要方面不同于成人精神病学:l 儿童很少自己主动去看医生,而是由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带着去看医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儿童在某些行为或发育方面存在异常。因此,儿童就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或容忍程度,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儿童的行为。健康的儿童可能会被过度焦虑的父母或老师带去看医生;而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却可能被忽视。原因之一是儿童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其家庭中其他成员心理障碍的反映。儿童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隐藏在其所在的家庭或学校中,当家庭或学校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而使其对儿童的应对能力降低时,则孩子可能会被带去就诊。l 在决定其行为异常时必须注意患者的
2、发育水平。有些行为在年幼儿童被看作正常,而在年长儿童则是异常行为。例如,反复尿床在3岁小孩可以视作正常,而在7岁儿童则是异常行为;此外,儿童对生活事件的反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同。因此,与父母的分离焦虑对年幼者的影响可能大于年长儿童。l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精神障碍的证据更多来自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观察。这些知情者通常提供不同的描述,部分原因是儿童的行为在不同的情景下表现不同,另一原因则是不同的知情者对异常的界定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要向供史者询问问题的具体实例,要询问出现问题的情境。l 对儿童患者的治疗较少采用药物。对儿童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父母以及整个家庭,对儿童进行再保证和再教育,
3、协调可能对儿童提供帮助的各方面关系,特别是学校。因此,在儿童精神病学中,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比成人精神病学更为重要。相应地,对儿童的治疗通常需要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协作。本章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儿童精神障碍的几个普遍问题,包括患病率、病因、评定和治疗。第二部分包括在儿童精神科临床中常见的主要综合征。本章并非对儿童精神病学进行全面的阐释,而是针对刚开始专科训练的精神科医生进行重点的介绍。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阅读一些专著,例如,本章末尾列出的阅读书目,儿童学习困难放在第25章,虽然这是一种方便的编排,但读者必须记住,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和照顾的诸多方面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第一节
4、正常发育儿童精神病学的实践要求对个体从一个无助的婴儿到独立成年人的正常发育过程有一全面了解。为判定可观察到的情绪、社会或认知功能是否正常,必须比较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发育水平。本节对精神科医师所关注的主要发育因素进行了总结。如需进一步了解这些不同发育阶段的详细资料,可参考儿科学教科书。一、生命的第一年 这是运动和社会功能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出生后的第3周,婴儿看见别人面孔时出现微笑;6个月则仅选择性微笑;8个月开始害怕陌生人;随后出现和母亲的分离焦虑。 Bowlby(1980)强调生命早期婴儿与父母普遍存在的依恋(Attachment Bonding)过程以及选择性的情感联结。尽管婴儿与母亲的情感
5、联结最为重要,重要的依恋也存在于与父亲或其他与婴儿密切接触的人中。既往的研究强调婴儿与其依恋对象在发展依恋情感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母亲(或其他监护者)与初生婴儿的早期接触在情感联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Rutter 1995)。 第一年末的儿童应当与母亲或其亲密的监护者形成一种密切和可靠的关系。应当养成有序的睡眠和进食行为,通常已经完成断奶。儿童开始知道自身以外的物体,了解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以及空间关系。第一年末的儿童喜欢发出声音,会说“妈妈”,“爸爸”或1-2个其他的单词。二、第二年2岁同样是一个快速发育的时期。儿童开始想要讨好父母或当他们未被接受时,会表现出焦虑。孩子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
6、行为。到2岁时,依恋行为已经稳固建立。开始出现暴怒,特别是当他的探究性愿望被制止时,但暴怒不会持续很久,当孩子学会接受约束时会逐渐减少。第二年末的儿童能够将2-3个单词连成简单的句子。三、学龄前(2-5岁)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智力的迅速增长,突出表现在语言的复杂性上。随着儿童学习适应在家庭中生活,逐步开始发展社会化行为。孩子开始认同父母并采用他们的是非标准。在学习如何与兄弟姐妹、其他小孩以及成人交往时,儿童的社会生活迅速发展。虽然暴怒仍继续存在,但在孩子开始上学之前会逐渐消失。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周围环境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问很多问题。 2-5岁儿童的幻想生活丰富而生动。幻想可以成为儿童现实生活
7、暂时的替代,有助于儿童愿望的实现,而不考虑其现实性。诸如绒毛熊或一块毛毯等特殊物品对孩子变得特别重要,这些物品主要用于对儿童的抚慰或再保证,有利于睡眠,被称作“过渡物品”。儿童开始了解自己的性别。逐渐认识到男性和女性在外表、衣着、行为和解剖上的区别。这个时期常常出现性游戏和性探究。根据精神动力学理论,这一阶段心理防御机制开始发展,使个体能够应对为自身所不可接受的情绪所导致的焦虑。这些防御机制在第136页已经描述,包括压抑、合理化、补偿以及置换。儿童早期的常见问题从出生到5岁开始,儿童可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包括喂食和睡眠困难、缠着父母(分离焦虑)、暴怒、违抗行为以及轻度的攻击行为。四、童年中期到5
8、岁以后,儿童应当了解他或她作为男孩或女孩的身份及其在家庭里的地位。他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学习阅读、书写和掌握数字概念。老师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这一阶段,孩子逐步了解自己所能和所不能。心理防御机制、良心以及社会化行为标准进一步发展。根据精神动力学理论,这一时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静止期(潜伏期);虽然这一观点遭到异议(Paikoff and Brookes-Gunn 1995)。目前认为,对异性的兴趣和性活动在5-10岁儿童就已出现,尽管可能不为成人所察觉。儿童中期常见的问题包括恐惧、梦魇、与同伴关系的轻度困难、不服从以及斗殴。五、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成长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为
9、青春期躯体的变化。青春期的年龄界定并不固定,通常女孩为11岁到13岁之间,男孩为13岁到17岁之间,而性激素的产生则始于8-10岁之间,即在躯体变化之前就已产生。青少年期是对自我及其性格的认识迅速增长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开始关心自己到底是谁,自己生活的方向是什么。他们能够着眼于未来,进行多种生活选择,能够感受到希望和失望。通常认为青少年期的特点是情绪的紊乱以及与家庭的疏离,这种观点常常是错误的(见第852页)。 这一时期的同龄人关系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女孩,亲密的友谊常常建立于这一时期。小群活动很常见,这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独立性。青少年期两性间的兴趣和性活动显著增加,起初,只是对异性非常
10、小心地接近,以后两性间的接触逐渐变得更为直接和自信。在青少年后期,逐渐发展了对异性的感情和性感觉。性的表达方式及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标准及家庭规则。儿童后期及青少年早期的常见问题12-16岁期间常见的问题包括情绪问题、焦虑、拒绝上学、同伴关系困难、违抗及反叛行为,包括逃学、试用违禁药物、斗殴以及偷窃。六、发育期的病理心理学将发育的观点运用于儿童精神病学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如前所述,儿童本身的发育阶段决定其行为是否正常或异常;例如,尿床对于3岁儿童是正常的,但对于7岁儿童则是异常行为。第二,随着儿童的不断发育,生活事件对于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6个月以下的婴儿很容易适应抚养者的变更,
11、而6个月到3岁的小孩与最初的抚养者分开会表现明显的悲伤,因为这一时期依恋关系已经建立。3岁以后儿童与抚养者的依恋仍然很强,但是抚养者与孩子的分离只要处理得当,孩子语言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能够减轻其造成的影响。第三,随着儿童的发育成长,精神症状可能改变。儿童期的焦虑障碍随儿童不断发育逐步改善;抑郁障碍通常反复发作并持续到成年期;品行障碍常发展为青少年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以及物质滥用(这在年幼儿童并不多见)。 儿童精神症状是否延续至成年期精神障碍不仅取决于儿童的发育成熟状况,而且与其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家庭环境。恶劣的家庭环境,特别是长期的婚姻不和谐是一重要因素,而父母的人格障碍则导致了婚姻冲突和儿童
12、问题持续的重要原因。相反,儿童的环境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预防儿童期问题延续至成人的保护性因素,例如,与慈爱的祖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Rutter(1996)曾复习过儿童精神病理的长期预后研究。第二节 儿童和少年精神疾病的分类DSM-IV和ICD-10均包括儿童期起病的精神障碍的分类。起病于少年期的精神障碍部分包括在上述分类中,另一部分则包括于成人精神障碍的分类中。儿童期起病的7类精神障碍已经被临床医生普遍认同,运用多变量分析的研究也进一步支持这一分类(Quay and Werry 1986)。下面列出了本书对这7类疾病使用的术语,括号内的是同义术语:l 适应性反应l 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期的重型精神
13、病)l 特殊发育障碍l 品行(反社会性或外化性)障碍l 多动(注意缺陷)障碍l 情绪(神经症性或内化性)障碍l 症状性障碍许多儿童精神障碍不能满意地划归为某一种范畴,因此提出了多轴诊断系统。ICD-10诊断有六轴:1 临床精神症状2 特殊的发育迟滞3 智力水平4 躯体疾病5 社会处境异常6 适应功能水平DSM-IV将精神疾病与特殊发育迟滞均归在轴1;其余轴与ICD-19类似,因此,总共有5轴诊断。进一步信息请查阅Cantwell 和Rutter(1994)。这一诊断系统便于操作,可以让临床医生系统记录儿童疾病分类中的不同信息。DSM-IV和ICD-10对儿童精神障碍的分类见表24.1。由于2种
14、诊断系统均较复杂,因此,表中仅列出了主要的诊断类别(本书将学习能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列于第25章)。这2种诊断系统的许多方面是类似的;二者都包括特殊和广泛性发育障碍,而特殊发育障碍均分为运动技能发育障碍、语言技能(交流)发育障碍以及学业技能(学习)发育障碍。两种诊断系统均对行为障碍进行了分类,分为品行(或破坏性行为)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都对焦虑(情绪)障碍进行了分类(DSM-IV并未将儿童焦虑障碍单列,但采用了成人的诊断标准作为替代)。两种诊断系统均包含抽动障碍的分类。DSM-IV还列出了进食和排泄障碍,而ICD-10则将其与睡眠障碍划归在“其他行为和情绪障碍”条目下。对儿童精神疾病
15、分类的进一步信息请参考Cantwell和Rutter的论著(1994)。表24.1 儿童精神障碍的分类DSM-IV ICD-10 F8 心理发育障碍学习能力低下 特定性学业技能发育障碍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交流障碍 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 广泛性发育障碍F9 通常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 行为和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 多动障碍 品行障碍 品行和情绪混合性障碍 特发于儿童期的情绪障碍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婴儿和儿童期的喂养和进食障碍 特发于儿童青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婴儿、儿童以及青少年期的其他障碍 通常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其他行为和情绪障碍(包括排泄障碍和
16、喂养障碍) 第三节 流行病学人群中儿童行为和情绪障碍很常见。根据所采用的不同诊断标准和研究方法,儿童行为和情绪障碍的患病率存在差异,但不同的发达国家其患病率类似。为数不多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患病率的研究结果与发达国家相近。英国少数民族人群中儿童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其他人种患病率接近,但在西印度女孩中却发现品行障碍的患病率明显增高(Rutter et al,1974)。 最值得一提的是30年前在英国怀特岛上进行的研究,这是一项2199名10-11岁青少年的有关躯体健康、智力、教育和心理问题的调查(Rutter et al,1970a),尽管这是30年以前的研究,其结果在随后的研究中得
17、到了验证。在调查的第一阶段,家长和老师均完成了筛查问卷。对发现的问题儿童进一步进行了心理和教育测试,对其父母进行了访谈。发现精神障碍的年患病率为7%,男女患病率之比为2:1,情绪障碍的患病率为2.5%,品行障碍及品行障碍合并情绪障碍的患病率为4%,男性品行障碍的患病率比女性高4倍,而情绪障碍在女性更为常见,男女比例为1:1.5。精神障碍的患病与社会阶层无关,但随着智商增高而增加,并与躯体残疾特别是脑器质性损害有关。此外,还发现阅读困难和品行障碍密切相关。随后采用同一研究方法对伦敦市区进行了调查(Rutter 等,1975a,1975b),发现所有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怀特岛的2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18、与年龄有关。Richman 等(1982)报告3岁儿童中,7%的具有中到重度的精神障碍,15%存在轻度的精神障碍,如违抗。儿童中期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地区有关,城区的患病率(约25%)是乡村地区(约12%)的2倍。 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主要来自怀特岛4年随访研究(Rutter et al,1976a)。他们发现,14岁少年明显精神障碍的年患病率为20%,与儿童的患病率不同 (Roberts 等,1998)。但大多数患病率为15%20%。 采用DSM 诊断标准在儿童精神疾病中发现较高的同病率。其部分原因是一种疾病诱发了另一种疾病,或他们具有共同的易感因素。然而,也可能是因为这一诊断系统在划分鉴别
19、不同疾病方面过于灵敏,相同的行为模式可能在不同疾病中出现。上述研究主要局限在英国,但是相同的研究结果也同样在其他地方报道,请参阅Offord(2000)。随访研究轻度的行为问题或发育性问题通常只持续短暂时间。但对于症状较严重、能够诊断为儿童精神疾病的问题则常常持续几年。怀特岛研究中发现3/4的儿童品行障碍和一半的情绪障碍儿童4年以后仍然被这些问题所困扰(Rutter等,1971a)。 对儿童成年后生活的预测只有通过长期的随访研究,而这类研究相对困难。Robbins(1966)的一项著名的研究在30年前选取了就诊于一个儿童问题辅导门诊的病例,与来自同一所学校的未就诊儿童进行比较,发现儿童品行障碍
20、预后较差,成年后易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或酒精滥用、婚姻问题、就业问题或违法犯罪。随后的研究显示,严重多动症患者具有类似的预后,但只发生在合并了攻击行为以及家庭问题才出现上述结局。不伴这些问题的多动症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减轻,不遗留社会功能损害。一些儿童期起病的情绪问题预后较差(Zeitlin 1986)。Zeitlin复习了在儿童期和成人期都在相同医院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的病史,发现他们的主诉症状具有相当程度的连续性,尤其是最初表现为抑郁、强迫症状或品行障碍患者。Harrington(1990)发现有过抑郁症的青少年到成年以后更容易患重型抑郁。儿童精神疾病的结局研究见Rutter(1995)。第
21、三节 病因学儿童精神疾病的病因与成人类似(见第五章)。在儿童精神病中,多数都是多因的,包括遗传与环境因素(见Rutter 1999)。儿童精神障碍的决定因素甚至多于成人精神障碍。此外,还存在发育性因素,随着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他们的精神疾病也反映了这一成熟过程。以下的内容简略描述了与儿童精神疾病发病有关的相互作用的4组因素,即遗传、气质、躯体损伤(特别是脑外伤)以及家庭、社会及文化等环境因素。儿童精神疾病的病因见Rutter等(1994b)。 一、遗传因素精神障碍儿童的父母常患有精神疾病,但环境因素也是儿童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近期的双生子群体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许多精神疾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22、特别是多动症和焦虑症。这些研究提示遗传因素不仅对于精神疾病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某些导致这些疾病的心理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后文将要详细阐述这些研究结果,这里只论述几个一般问题。第一,虽然近年来标准化诊断的价值越来越得到肯定,但标准化的诊断标准不一定与遗传病因学紧密吻合,例如,孤独症的表型包括一些类型的发育性语言障碍,而Tourette 综合征的表型似乎包括某些强迫障碍。第二,许多儿童同时具有符合多种精神疾病诊断的症状,例如,抑郁障碍、品行障碍或进食障碍。这些症状的重叠是否是因为一种疾病构成了对另一种疾病的易感状态,还是因为他们是同一种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现。第三,目前已经发现,在不存在明显的孟德尔
23、遗传模式时,单基因效应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这通常由于大多数患者并未生育(例如,孤独症),或表型高度变异,以致不会在一开始即被诊断为某一种疾病。 遗传因素在儿童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是多基因的。而到了成年期,遗传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遗传的研究应包括对环境因素的研究。遗传因素也可以通过对智力和气质的多基因调控而发挥间接作用,这可以部分决定特定的环境是否被个体体验为应激。遗传研究的方法将在第五章节阐述。有关儿童精神病学遗传研究最有成效的当数孤独症的研究(见该节)。有关儿童精神疾病遗传研究的综述参见Rutter等(1999)。二、气质和个体差异多年以前,Thomas等(1968)在纽约进行了一项具有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4 儿童 精神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