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颈 椎 病颈椎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刺激、压迫或影响血运使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l 、颈型颈椎病(1)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椎窦神经感觉纤维。导致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出现该区域的肌紧张性疼痛。(2)肩胛骨内缘肌肉附着处酸痛的感觉,颈部易于疲劳。落枕的频繁发作。(3)患者颈部前屈、旋转幅度明显减小。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张力明显增高,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下肌、大小圆肌处往往可触及条索状改
2、变及压痛。供应腰神经以窦椎神经为主,其发自脊神经后支神经节外侧0.2cm处,或为脊神经总干的分支,接受交感神经的交通支后,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内也称脊神经返支。主干与椎体背面营养动脉并行,穿行于后纵韧带与椎体之间,向内上方走行,沿途发出分支至硬膜前部,关节突关节、硬膜外组织、后纵韧带、骨膜、椎间盘后缘。另有分支绕椎弓根向上、向下分布到相邻上、下椎间盘附近的韧带、骨膜、血管、硬膜、纤维环后缘,并有分支与对侧窦椎神经分支吻合,因此这些结构都接受至少两个节段以上的神经供应。另神经根套袖也有窦椎神经分布,故在受压后引起较敏感的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
3、同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反射性神经痛。(2)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的减退;所支配的肌肉则往往出现肌力的减弱,但明显肌肉萎缩者罕见。(3)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出现更为明显的限制。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颈椎拔伸实验,呈阳性反应。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3脊髓型颈椎病(1)是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传
4、导束功能障碍。 (2)表现为两下肢的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主诉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体检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膝、踝反射亢进,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3)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 4椎动脉型颈椎病(1)椎动脉扭曲,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导致动脉终末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2)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眩晕,眩晕的发作往往和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3)精神萎靡,乏力嗜睡。耳呜、耳聋;视力降低。 5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骨赘
5、、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身体上相应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2)慢性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疼痛。眼压下降,患者往往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由于粘膜腺体分泌及平滑肌活动紊乱,可产生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3)心脏交感紧张性时,可引起的“类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感到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交感神经型(1)症状原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者,以及更年期妇女易发本病。不同患者症状差异较大,有的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有的以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为主,也有的先出现兴奋后转为抑
6、制。临床表现交感神经型头晕头痛 。五官症状:有眼胀、瞳孔扩大、流泪、视物模糊、飞蚊症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亦可出现眼球内陷、眼干涩、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充血、无汗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周围血管症状:有肢体发凉、发木等血管痉挛症状,也可出现指端发红、烧灼、怕热、怕疼痛等血管扩张症状。心率不正常,有的心动过速,有的心动过缓,也有的两者交替出现。血压异常与出汗障碍 。凡属颈部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引起颈痛,功能受限等慢性症候群,均为颈椎病或称为颈椎综合征。本病大都好发于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由于四十岁以上肝肾之气渐衰,即“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筋骨随之
7、而退化,因而产生病证。此外,风寒湿邪的侵袭,经络气血凝滞,也是颈椎病的成因。颈椎病的症状1、疼痛颈、头、胸背、上臂、肩胛骨内侧等,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或烧灼样疼痛。2、颈部僵硬这是颈部肌肉保护性痉挛所致,在轻重的程度有所不同。(支配韧带的神经受累)3、麻木由于气虚血少,经络气血循环不佳,而麻木,关节不利。大都表现在手指的桡侧或尺侧。4、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由于血不荣筋,筋不束骨。手臂肌力减退,严重时肌肉萎缩。 临床实践中颈椎病的五种分型(发病的规律)1、颈痛型此种类型多属早期。颈部酸痛,活动受限,左右回顾不便,头颈部沉重感,症状时轻时重。多数在一侧,或另侧稍有影响,肩、背部无明显疼痛,上肢活动欠佳
8、。2、颈肩臂痛型此种类型临床多见。颈痛放射至肩臂部,两侧发病或一侧重一侧轻。肩部似有重物压迫,上肢麻木,肌力减退,上肢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受限。也有少数的病例,颈肩疼痛特别明显,一侧肩关节活动受限,肌力减退。烦燥、头晕、失眠,甚则突然昏厥。3、颈背痛型可以和肩臂痛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存在。颈背疼痛,活动受限,背部沉重,有时放射前胸,但须注意与胸部其它疾病相鉴别。4、颈头痛型常见一侧偏头痛或后头痛,颈部活动限制,不敢转动。甚至烦燥、失眠、恶心。5、综合型此类病人,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发作颈、背、肩、臂疼痛,活动受限,手指麻木,肌力减退,甚至肌肉萎缩,部分病例可同时存在偏头痛。诊断颈椎病主要根据临床症
9、状和触摸检查,并结合X线摄片影像,做出辨证诊断。1、颈部活动情况颈部活动有前俯、后仰、侧屈、旋转四个方向。不能前俯,为病在足太阳和督脉,即在颈项后侧。不能后仰,为病在足阳明,即在颈项前侧。不能侧屈和旋转,为手少阳与阳维,即在颈项旁侧。注意从活动范围的大小,测定疾病的深浅。2、加压试验两手压迫患者头顶时,颈部疼痛加重,上肢或手背等处有放射痛,手指麻木感亦有加重的感觉,此为神经根受压的表现。3、提阳试验使颈椎间隙增宽,疼痛或麻木症状会有所缓解。1、疼痛部位和疼痛点(应解决的痛点)疼痛定位,第二颈椎棘突最大,第七颈椎棘突最长。(1)颈痛疼痛多为颈部中线两旁的项肌和斜方肌的上部。部分病例颈部中线亦有压
10、痛,以大椎部位较明显。上臂有麻木感,时而症状明显,时而症状缓解。(2)颈肩臂痛除颈部活动受限外,对肩关节活动可产生三种影响。但与肩周炎不同,肩周炎症状局限于肩部,而颈部无明显症状。第一类:肩关节疼痛,但活动正常。疼痛部位在肌腱的起点或关节囊与韧带的附着点,常见的压痛点是肱二头肌长头(肩髃穴)、冈上肌(天髎穴)、冈下肌(天宗穴)可有条索状疼痛。以上三个穴位疼痛比较敏感。第二类: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外展、外旋、内旋,以及伸后活动受限,同时伴有肱二头肌腱炎,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第三类: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肩关节囊增厚及挛缩,其临床症状呈现肩关节粘连。压痛点除了与第一类相同外,尚有项肌上部(颈椎第二
11、棘突旁),肩后(肩贞穴)亦有压痛。这类病人必须以颈椎手法为主,肩部手法为辅,两者密切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3)颈背痛颈椎下部病变,部分病人伴有上背部疼痛,一般见于T4、T5旁2处,该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这个压痛点相当于菱形肌部位,同时该肌有不同程度的僵硬现象。(4)颈头痛颈部轻度外伤或颈椎病可以引起头枕部疼痛。在枕外隆突的下方,相当于(脑空穴)有压痛,疼痛可向前额放射,颈部向某方向活动受限,如强迫向该方向运动,并持续十数秒钟,可以诱发症状出现。(5)综合型的颈椎病一般有颈椎骨与关节的病理改变,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会出现比较繁杂的临床症状。少数病例有扭伤史者,会影响到脊髓。这不仅要影响颈部和上
12、肢,还会影响到下肢的步履不利。除上述检查外,尚须注意整体的虚实辨证,这对于手法和药物的参考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药物治疗治宜补肝肾、祛风寒、活络止痛,可内服补肾壮筋汤、补肾壮筋丸或颈痛灵、颈复康、根痛平冲剂等中成药;麻木明显者,可内服全蝎粉,早晚各1,开水调服;眩晕明显者,可服愈风宁心片,亦可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急性发作,颈苦痛较重者,治宣活血舒筋,可内服舒筋汤。二、牵引治疗通常用枕颌带牵引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牵引,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们为宜,牵引重量可逐渐增大到 65kg,隔日或每日1次,每次 30分钟。枕颌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减轻压迫刺激症状。三、练功
13、活动作颈项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及前伸后缩等活动锻炼。此外,还可以作体操、太极拳、健美操等运动锻炼。四、手法治疗常规手法: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均须首先应用。患者取坐位1、拿肩井与点肩中俞(在颈肩背三者交界处)相互交替操作,使气血通畅,肩部肌肉放松,让患者初步适应手法治疗。2、提阳使颈椎间隙增宽,在上提的位置上将患者的头部作左右旋转活动,每侧各三次。然后再左右侧屈头部,每侧各三次。3、搓揉颈部两侧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等。医者立于其后,用两手食、中指置其颈部两侧,用适当的力量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来回搓揉1020次。在搓揉时发觉某一部肌肉特别紧张,疼痛明显,必须集中用力搓揉。4、医者立
14、于患者的身侧,用大拇指、食指拿、点、揉项部肌肉,上下移动1020次左右,两侧相同。5、放松颈肩部的肌肉和筋络。用大鱼际按揉患侧颈、肩、背三角区域,(相当于肩中俞穴位周围),一般按揉约10次左右,两侧均须操作。6、医者用一手的大拇指按压于患者的大椎穴,现时嘱患者闭目,另一手按在百会穴,嘱患者放松肌肉,而后将患者的头部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各摇转5次,以灵活颈椎关节。摇转时应顺势缓慢转动,不能强行。有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或颈椎有严重强直者,此法须慎用或不用。7、侧屈推颈医者一手按住患者头部尽量侧屈,另一手用大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推,当推到颈根部时再点揉35次,左右均须操作。可使肌肉舒展,气血流
15、通。(最好加用介质)8、医者立于患者身侧,一手点揉患者的合谷穴,一手点揉缺盆穴,上下交替操作。而后双手拇指同时点揉两侧的缺盆穴,一般点揉10次左右,可使经络气血贯通,改善颈痛与上肢的麻木症状。9、震击开泄加强阳经的血液循环。医者左手平放在患者的大椎穴,右手所握拳频击左侧手背,连击5次。10、扣挤法应用。利用患者双手抱住伤痛的部位,医者再从外施加扣挤压力,以促使患者疼痛部位产生张力,起到正骨理筋,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以上十步是颈椎病的常规手法,操作完毕后作为一节,连作三节,作为一次手法,(其中扣挤手法只须一次)。每周三次,六周为一疗程。颈痛型应用常规手法即可。颈肩臂痛型的操作手法1、医者用手掌紧
16、对患者的手掌。将患肢旋后和后伸,以小鱼际从患肢的肩部前侧自上而下按推510次。2、患肢屈肘放在后面,医者点揉冈上肌和肱二头肌长头的压痛点。而后再用掌根,从肩前侧,肩外侧自上而下贴紧体表向下推5次左右。3、将患臂作上举活动,由轻到重,逐步增高,一般510次左右。上述手法做完后为一节,(可加在常规手法每一节之后)连作三节为一次手法,每周三次,每六周作为下一个疗程。此手法可使肩关节得到松解,经络气血流通。第一类肩臂痛,肩部痛点多。除常规手法和“松活肩部”手法的运用外,尚须加下列手法。1、握手揉肩法:医者立于患者身侧,一手握住患者的手,另一手先用拇指点揉其肩髃穴及其周围,然后上下更换位置,一手托其腕臂
17、,另一手用掌根或小鱼际按揉肩髃穴及其周围疼痛点。此两种方法可以交替使用。2、外展点揉法:由助手一人抬住患者的肘部,使肘部屈曲外展,医者先用双手拇指对在肩前后痛点进行点揉,后用手掌或掌根对患肩搓揉各按摩。不但作用于肩前,同时对肩上的“天髎穴”,肩膀后的“肩贞穴”痛点亦须同样进行应用。此法比握手揉肩膀法力量要强。上述手法对于消除痛点,促使颈部症状消失。具有很好的疗效。每次作三节,穿插在前面手法中使用。六周为一个疗程。3、将患侧上肢内收搭到对侧肩膀上,医者用拇指及掌根点揉各按揉肩后的“天宗穴”以及周围疼痛点。第二、三类颈肩臂痛,由于肩关节活动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除前述坐位手法均须使用以外,还须加
18、用俯卧位与仰卧位手法,才能提高临床效果。俯卧位操作手法1、嘱患者胸部伏于枕上,医者点揉各按揉“天宗穴”及其周围的痛点,点揉时双手拇指同时由外侧各中间用力点压。当指明端有得气感,患者感到酸楚时,再用适当力量揉动。而后再用掌根按揉。这和点揉在操作时医者可借用本身体重力量,所以比坐位点揉的力量要强,疏通经络消除痛点的作用也较佳。2、掏点肩井窝,双手拇指用力点揉肩部凹陷的肩井窝,力量要深,酸楚程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度,一般点揉10次左右。这对于上肢麻木有良好的作用。3、用手掌或掌根大面积按摩肩背三角区域,由轻在重,由小而大。上述手法完毕后为一节,连作三次,为一次手法。仰卧位操作手法1、轮肩活动,医才一手
19、按住其肩后部,一手托住其肘部,将患者肩关节轮转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加重,一般向前、向后各轮转10次左右。2、将患者肩关节作上举内收活动,而后嘱患者双手交叉医者立于其身侧,协助其作抬高上举活动。以上两步手法可以松解肩关节粘连,连作三次为一次手法。与坐位、俯卧一样,每周三次,六周为一个疗程。背痛型的操作手法肩部如无明显粘连,可在常规手法后加用以下手法。其它手法可以考虑不用。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双手用拇指点、揉背部菱形肌疼痛点,相当于“膏肓穴”。如拇指力量不够可用尺骨膺嘴点揉,点揉时所用力量须要恰当,避免发生新的损伤。2、医者用掌根部推揉背部两侧,由下而上推,边推边揉,两菱形肌及斜方肌和脊柱中
20、线均须揉,每侧10次左右。如天宗穴有明显压痛,还须加天宗穴的点揉和推、按、揉、摩手法。以上手法与常规手法一样,每周三次,六周为一个疗程。颈头痛型的操作手法1、医者立于患者身侧先用拇指及食指交替点患者枕外隆突下方,相当于(脑空穴),然后再用腕部的豌豆骨按揉同一部位。一般1020次左右。2、点揉风池、风府。医者立于患者的身侧,用手心对准神庭穴,紧紧按住,然后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重叠压住患者的两侧的风池穴,由轻而重作点揉2030次左右,两侧风池穴可以交替使操作。巅顶部疼痛多点揉风府穴,两侧头角部疼痛多点风池穴。如患者伴有前额疼痛或头昏等症,再加推“印堂”和按揉“悬颅”等穴位。上述手法可参入常规手法一
21、起运用。和常规手法一样,每周三次,六周为一个疗程。综合型颈椎病,症状复杂,根据实际需要从以上每节所叙述的方法来选择应用。颈椎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症候群,患者年龄有大小,体质有差异,病变有轻重,因此疗程很不一致,大多数病人在一个疗程后症状即有所改善,经过二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也有症状消失较慢,甚至有此症状,经久不减,这就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退行性脊柱炎又称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脊柱骨关节炎、老年性脊柱炎等.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腰椎发病较高。椎体边缘增生和小关节肥大性变化为其主要特征。病因病理退行性变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椎间盘退变后,失去其固有的弹韧性,厚度变薄,
22、椎间隙变窄。从而减弱了椎体对压力的抵抗,椎体和小关节受到磨损,因而渐渐产生骨刺。骨刺的形成既是一种病理的产物,又是一种变性脊柱的保护性反应。只在初发时有疼痛和不适,发展到成熟时,症状往往减轻或消失。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人过中年而肾气渐衰,复感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或因强力劳作,伤及气血,使气血瘀阻,经脉凝滞不通所致。 症状腰背部酸痛不适,僵硬板滞,不耐久坐、久站,晨起后症状较重,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后加重。腰部屈伸活动不利,但被动运动基本达到正常。急性发作时,腰痛较剧,且可牵掣到臀部及下肢。若骨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常见的疼痛部位腰部的两侧,臀部的环
23、跳穴,居髎穴和骶椎两侧的边缘,大腿内收肌和髂胫束的下部,膝关节的周围,小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等处。(腰骶丛的神经症状)行走无力,多走多立后即感不能支持,严重的行走时左右摇摆,上下楼梯困难。(下肢肌肉无力)诊 断(1)腰椎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甚或出现反弓。(2)局部肌张力增高,有轻度压痛,一般无放射痛。(3)直腰抬高略低于正常人,下肢后伸试验阳性。(4)X线检查:可见椎体边缘或小关节有不同程度增生,或有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改变。手法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中医所说的祛风除湿,温经活络)疏通经络,畅通气血,缓解消除临床症状。但在X线摄片上则无明显的改变。根据临床经验,“以痛为俞”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拿 伤科 疾病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