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药用植物白芨引种驯化与其规.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濒危药用植物白芨引种驯化与其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濒危药用植物白芨引种驯化与其规.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濒危药用植物白芨引种驯化与其规濒危药用植物白芨引种驯化及其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1.1项目概述白芨 (.). 是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省;此外,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云南几遍全省海拔1600-2600m的林下、沟谷岩缝中、潮湿山坡及岩石上,喜温暖,耐阴性强。药用假鳞茎,在10 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性微寒,味苦,用于肺伤咳血,外伤出血、溃疡疼痛等。本草纲目载:“气味苦辛,无毒。主冶痈疮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皯疱,令人肌滑。止惊邪血邪血疬,痢疾风痹,赤眼症
2、结,温热疟疾,发背瘰疬,肠风痒痿,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止肺血。附方:跌打骨折:酒调白芨末二钱服,其功不减自然铜、古铢钱也”。江西、湖南及云南近15家中药厂,用白芨假鳞茎制白芨片、粉、糖浆及冲剂。现已经列入濒危野生保护植物,也是云南地道药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药物。本项目通过及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设备和强大的科研阵容,把濒危野生白芨引种驯化及规范化栽培基地建设相结合,按基地建设要求,在大田实现白芨引种、驯化和快繁,通过对比考察,实践栽培,选育出优良的栽培种,利用所选优质品种为种源,研究分株繁殖配套技术,繁殖优质种苗,解决种苗供应和部分原料药需求。目前,我公
3、司白芨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种子繁殖、分株繁殖。野生白芨种子非常细小,千粒重仅为0.0056g,缺乏营养,出苗率低,生长缓慢;分株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高、且技术已初步成功。组织培养,公司正在探索研究。故选择采用分株繁殖进行繁殖种苗。本项目将解决野生白芨的引种驯化、优良种源繁育、栽培技术等问题。在项目实施中,摸清白芨在大田的生长规律和习性,探索研究大田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总结栽培管理技术。该项目为推广栽培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使濒危野生白芨资源得到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必要性白芨又名百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芨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甘露聚糖等成分,具有明
4、显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咳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症。近代药理学研究,白芨栓塞剂在治疗肝癌肿瘤方面,不仅无毒副作用,还能促凝血,是很好的栓塞剂,而且能抗炎、抗肿瘤,具有栓塞和化疗的双重作用。近年来,白芨除制成饮片直接使用外,还被广泛应用在复方中药的配伍中。随着人们对白芨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已经开发出许多新用途和新产品,如“开胃片”,血管栓塞剂,白芨胶囊,复方烧伤喷雾剂,以白芨胶粘部分制成的白芨代血浆,用其淀粉制成的粘合剂等。白芨还可以制成乳化剂、悬浮剂,此外在化妆品和保健品中也被广泛应用。由于以上的原因,白芨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产量正呈逐年下降趋势,白芨的市场需求近年越来越
5、大,价格也不断攀升,市场价由原来的每公斤45元上升到50元左右。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需求的白芨原料超过几千吨,而实际的自然供给量只有几百吨,给量严重不足。随着全国多家制药企业对白芨原料需求量增加,许多药厂货源不足,货源供应已转向省外其它品种白芨。预计在今后几年,供求间缺口会不断拉大,销势会从目前的畅销转向旺销,价格也还会登上新台阶。因此,白芨引种驯化及规范化种植已成为解决白芨自然资源匮乏、提高内在品质的必然选择,白芨的引种驯化及其规模化种植及示范势在必行。目前,急需解决产业化栽培前的基础研究工作,并摸索掌握其栽培技术,将野生品种驯化变为家种栽培,扩大人工种植,才能达到保护野生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
6、的目的。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得到质量稳定的药材,为标准的科研提供可靠的供试品,保证药材的科学、合理。能使野生资源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生产提供质量可靠的原料,解决长期困惑中药工业如何用不稳定的原料生产出稳定成品的问题;为流通领域提供大量的优质货源;且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白芨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成为云南优势产业,它必将成为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项目。项目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二、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白芨是地道的云南药材,白芨的品质优选、引种驯化及其标准化栽培在云南省少有报道。我公司及合作方云南农业大学对所
7、做的引种栽培技术已基本成熟,并对相关繁殖、栽培技术做了初步总结。云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有一年多的栽培实践,建立了一定面积的规范化栽培基地,并对白芨的优选、分株繁殖及其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有较好的条件来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今后,将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理论指导及云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栽培实践经验的结合,研究白芨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并比较各地理种源药用活性成分含量高低,测定培育出最佳优良种源1-2个,利用所选优良品种建成10亩白芨的标准化育苗基地,推广10亩白芨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按标准制定白芨操作规程,并运用到规范化及示范化的种植基地。综上所述,对白芨的种质资源优选及大田的
8、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属新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应用价值。三、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主要负责人概况及在项目中的分工1、项目承担单位:云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1公司基本情况云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万元,公司开发白芨种植基地建设已获初步成功,目前,正进行白芨各地理种源比较及引种栽培,基本摸清白芨的分株繁殖技术,并初步探索白芨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实现10亩白芨引种驯化。1.2项目负责人情况,早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主要从事农作物良种引种、栽培和中草药的引种驯化及栽培研究工作。近年,亲自走偏云南大部分地州考察白芨野生资源概况,在掌握野生白芨分布及数量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及云南农业
9、大学郭华春教授合作,通过进一步探讨、研究,选定以分株繁殖为主,进行野生白芨种源的小面积引种驯化及栽培。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多年的栽培实践,对中草药具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并在白芨大田栽培中掌握了第一手的野生白芨转家栽的种植技术和经验。2、项目合作单位:云南农业大学2.1合作方基本情况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6所省属重点大学之一,具有设备齐全的开放实验室和遗传育种实验室、品质分析实验室、植物营养实验室、农药检测分析实验室、作物栽培实验室等及项目相关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指导中心。云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批从事野生植物资源收集、分类、鉴定、评价、利用、创新,植物遗传育种、生物统计、种
10、子生产及基地建设、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为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2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及在项目中的分工技术负责人郭华春教授为知名农作物栽培专家, 1995-2000年留学日本鹿尔岛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农业大学农学及生物技术学院院长,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及实践,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和药用植物栽培等内容。并参加作物栽培学和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编写。在中草药方面,主要从种质资源和栽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引种驯化和分株繁殖有独到的见解。为本项目按标准制定白芨操作规程。四、项目现有工作基础和支持条件云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
11、一家从事中药材开发的专业性公司,现已有引种栽培面积10亩和地理种源4个(云南、丽江、大理、玉溪)。具有精力充沛、创新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10名,对中草药栽培技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目前,白芨的引种栽培已有一年多的引种驯化基础,在分株繁殖方法的处理上、生长期的管理要求上、栽培方式、适宜时间、病害的防治上获得了一定经验,并初步探索白芨的规范化栽培的关键技术。公司一年前在梁王山脚海拔1800m的大树村基地开展小规模引种工作,引种较成功,从野生引种以及分株繁殖都能正常发芽,且分株繁殖发芽率高于95%,植株生长较正常,长势很好,有望在大田实现产业化开发,对于是否影响药效,还需进一步比较研究
12、。合作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实力雄厚、设备先进。公司指导专家郭华春教授对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非常深入和系统,对引种驯化和分株繁殖有独到的见解。现公司引种栽培10亩分株繁殖苗,由郭华春教授提供技术指导。白芨分株繁殖苗繁殖率高,技术成熟,为开展栽培试验提供了必要条件。把白芨的规范化种植进一步扩大推广,为实现白芨示范化产业种植打基础。五、项目预期目标、考核指标、预期提交的成果1、项目预期目标云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拟利用2年的时间,开展白芨引种驯化、优良种源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示范,在大田设置对比栽培试验,对比各个地理种源在大田的适应性及性状表现。同时进行各个地理种源的野生白芨苗栽培研究,探索白芨大田
13、规范化栽培的生长规律和栽培管理技术,并筛选出适合推广家栽的优良品种,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优质种源、种苗及科技支持。2、考核指标2.1技术指标2.1.1筛选出白芨1-2个优势地理种源,具体比较各地理种源,使其药用效果及其药用活性成分优于野生种源。2.1.2提出白芨地域性优势种源分株繁殖和配套技术,使繁殖成活率达到95%以上。2.1.3探索出白芨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使白芨大田推广种植有据可依。2.1.4建立优质种源种植面积达到10亩,10亩试验示范面积,提供完整的配套栽培技术。2.1.5规范化种植达到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白芨种植地方标准。2.1.6完成家栽白芨及野生白芨的质量对比研究,按标准制定白芨
14、操作规程。2.2拟定经济指标白芨为地道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规范化种植完成后白芨每亩地可产干品153,按目前白芨市场价50元计,去掉地租、人工费、肥料、遮荫棚等3950元生产成本,白芨每亩可获纯利润可达3700元。3、预期提交成果3.1白芨优质种源的分株繁殖配套技术3.2白芨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3.3按标准制定白芨操作规程六、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及创新点1、主要研究内容白芨生长在海拔16003200m的林下、沟谷岩石缝中,喜温暖,耐阴性强。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充分考虑白芨的野生生物学特性,尽量创造及野生环境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经过科学分析,仔细考察,我公司选
15、择海拔1800m,无霜期长达246天、初霜期晚(11月25日)、日照充足的梁王山脚大树村建立种苗基地及栽培示范基地。对其大田适应性进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试验规模为10亩育苗面积,10亩试验示范面积。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六点:1.1种质资源选择及鉴定(考察抗病性、丰产性、药用价值及其活性成分、适应性);1.2白芨优良种源分株繁育技术研究(假鳞茎采收时间、贮藏条件、发芽条件、发芽率测定);1.3白芨种苗的分株繁殖基地建设;1.4白芨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定植条件、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1.5白芨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运用。1.6比较各地种源、药用活性成分的优劣,测定野生白芨及家栽白芨
16、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按标准制定白芨操作规程。3、技术关键3.1关键技术3.1.1利用科学合理的对比试验,选育优良种源;3.1.2利用科学合理的试验,探索高低海拔地区白芨家种栽培的适应性;3.1.3利用简易、快速有效的繁殖方法分株繁殖技术进行繁殖;3.1.4培育种苗,按标准制定白芨操作规程。3.1.5实行轮作,防治病虫害,探索用生物防治方法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防止大田栽培试验中烂根、霉根,3.1.6严格采收加工;3.2技术路线3.2.1分株繁殖确定种植品种 (中收获(根据标准进行采收,白芨标准草案待研究后制定)。3.2.2规范化种植技术路线具体按照表1、2、3、4、5、6、7、8
17、、9实施(以下图标适用于育苗区及推广种植区)标准化基地建设、探索。由于国际市场对药品和保健食品中对人体有害有极严格的要求,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元素列入必检项目。因此,最终保证生产品种的内在质量,达到药典规定用药标准是标准化栽培须达到的目的。野生白芨引种栽培必须做到育苗、栽培、采收、加工、包装科学化,规范化。表一 白芨品种分类表繁殖材料 杂化类型 育种方式品种 科属 产地备注种子 营养体 花系 株选 其他分类学家筛选分出 暂缺 假鳞茎 授粉方式 优良植株 分株繁殖表二 白芨种苗特性记载表切块断净重 出苗率 发芽温度 时间 备注白芨表三 土壤6种元素及农药残留测定表取样 类型备注地点委托有关部门测定
18、后,标准参照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云基地取样 南省天然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执行。表四 气候特征登记表呈贡气 102541746.2 246天 11月25日 21.710.8 暂缺 2013.4象局提 2440 小时供参考值 1800表五 水质调查表取样地点 日期 氟化物 氯化物基地取样 待委托有关部门测定后,标准参照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执行。表六 白芨生育期调查表(苗期)品质 播期 播量 株行距 5气候 气温 发芽 出苗 备注无性繁 9-10月 3万株 1010 早 中 早 中 时间 时间殖苗 /亩 晚 晚待测种子育苗 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濒危 药用植物 白芨 引种 驯化 与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