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问答题.docx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问答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理学重点问答题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 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2什么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其起源和产生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生理意义?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慢波的起源可能是肌源性的,产生于胃肠道的纵行肌层。它的产生原理可能及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
2、的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因为钠泵活动时,每次泵出3个,泵入两个K,其结果是使膜电位超极化。当钠泵活动减弱时,膜电位便去极化,钠泵活动恢复时,膜电位又复极化,由此便形成慢波。 3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 支配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终止于肠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少量交感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除了支配口腔及咽部的少量纤维外,主要走行在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迷走
3、神经纤维分布在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在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及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是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4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其产生原理是什么,它及肌肉收缩之间有何关系? 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慢波电位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各不同。目前认为,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是由于2+内流形成的,复极相主要是由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触发肌肉收缩,动作电位频率越高,肌肉收缩强度越大。 5胃肠激素的
4、生理作用主要由哪几方面? 胃肠激素的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有的胃肠激素起促进作用,也有的激素起抑制作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有些胃肠激素可刺激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的释放。有些激素可抑制其他激素的释放,如生长抑素可抑制促胃液素、胰岛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 6唾液有哪些生理作用? 唾液的主要作用: (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 (2)溶解食物并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能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 (3)清洁和保护空腔,唾液可溶解和冲洗牙缝内的食物碎屑,冲洗和稀释进入口腔内的有害物质;富含脯氨酸的
5、蛋白质有保护牙釉质和及有害的鞣酸结合的作用。 (4)抗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硫氰酸盐、乳铁蛋白等具有杀菌和抑菌的作用。 (5)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6)其他作用;唾液腺可吸收和浓缩多种无机成分,并分泌入唾液,部分可渗入到牙齿中;唾液中的激肽释放酶参及激肽的合成,后者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因此唾液腺活动增强时其血流量也增加。 7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盐酸:盐酸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包括: 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6、 及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的生物学活性是水解苯丙氨酸或酪氨酸所形成的肽链,使蛋白质水解成眎和胨。 粘液:粘液的作用是保护胃粘膜。一方面,它可润滑食物,防止食物中粗糙成分的机械性损伤。更重要的方面是,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粘液凝胶层,及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3-一起,共同构成了所谓“粘液3-屏障”。 内因子:它可及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小肠内水解酶对维生素B12的破坏。到达回肠末端时,内因子及粘膜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结合在内因子上的维生素B12的吸收,但内因子不被吸收。如果内因子
7、分泌不足,将引起B12的吸收障碍,结果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而出现恶性贫血8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头期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是这些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分泌。 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胃期分泌的机制: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刺激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
8、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刺激胃腺分泌。 肠期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 一。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刺激均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9试述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及可能机制? 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主要有胃酸本身,脂肪,高涨溶液。 胃酸分泌过多时可直接抑制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还可能刺激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G细胞和壁细胞,抑制促胃液素释放和胃酸分泌。此外,胃酸排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释放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脂肪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激素,抑制
9、胃酸分泌。高张溶液一方面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另一方面可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激素而抑制胃酸分泌。 10.胃运动的形式由哪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 胃的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并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50增加到进食后的1.5L。这一运动形式使胃的容量明显增大,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其生理意义是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移行性复合运动():胃的尾区及小肠上段可发生间断性的强烈收缩。收缩始于胃体的中部,并向尾区推进,每隔90发生1次,每次持续35,称为移行性复合运动。生理意义:可将上次进食后遗
10、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的粘液推送至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做好准备蠕动:胃的蠕动是出现于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其生理意义: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其及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糊状的食糜;将食糜逐步的推入十二指肠中。 11简述胰液的成分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胰液中主要成分是3-和酶类 3-: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3-的作用包括: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防止盐酸对肠粘膜的侵蚀; 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的环境(7-8)。 消化酶: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二者均无活性。但进入十二指肠后,被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它们的作用相似,将蛋
11、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它的作用较唾液淀粉酶强。胰脂肪酶:可将甘油三脂水解为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脂。核酸酶:可水解和12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意义? 小肠的运动形式:(1)分节运动:分节运动是小肠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通过分节运动,可使食靡更充分地及消化液混合,延长食靡在小肠内停留时间,增大食靡及小肠粘膜接触面积,均有利于消化和吸收。(2)蠕动:蠕动可使小肠内容物向大肠方向推进,其速度约0.52,快速的蠕动可达225。(3)移行性复合运动主要作用:将肠内容物,包括前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细菌等清除干净;阻止结肠内的细菌迁移到终末回肠。
12、 13.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长,约4m; 面积大,达200m2,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有大量绒毛,上面又有微绒毛;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h),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绒毛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14.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
13、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15.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的重吸收是及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及的分泌相耦联。由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2)近端小管后半段的重吸收通过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交换转运入细胞;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高于管周组织间液,顺
14、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由此造成电位梯度,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16.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 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3的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就可使1个3-和1个重吸收回血,和3-再组成的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2)促进3的分泌 分泌的可降低小管液的值,使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3及结合生成4+,并进一步及强酸盐(如)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强酸盐的正离子(如)则及交换后和细胞内的3-一起被转运回血。因此,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17.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影响和调节
1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主要因素有(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将引起管周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从而使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发生变化。(3)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导致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使肾小管对和水的重吸收增多;可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和水的重吸收。(4)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的重吸收;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5)醛固酮: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16、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的排出。(6)血管紧张素:通过刺激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间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刺激近端小管对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减少。(7)心房钠尿肽:促进和水的排出。 18.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尿量明显增加。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引起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因此尿量增多。 19.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其生理意义如何? 醛固酮的分泌增加。 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对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入球小动脉
17、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肾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后二者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压和血容量的恢复。 20.给家兔(体重2.5)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尿量增加。 (1)2.5家兔血量约为200;(2)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即进入血液1g葡萄糖,血糖浓度增加50010
18、0。由此可知,家兔的血糖浓度大大超过肾糖阈。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近端小管完全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造成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 21.试述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 ?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及髓袢和集合管的结构排列、各段肾小管对溶质和水有不同的通透性有重要关系。 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和所形成的:位于外髓部的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和而对水不通透,升支粗段内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管内不断进入周围组织液,使外髓部组织液变为高渗。 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及尿素的再循环和的重吸收有关:降支细段对水易通透,而对不易通透,随着水被重吸收
19、,管内浓度逐渐升高,至髓袢折返处渗透浓度达峰值;当小管液折返流入对易通透的升支细段时,便扩散至内髓部组织间液,使等渗的近端小管液流入远端小管时变为低渗,而髓质中则形成高渗;远曲小管和皮质、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在血管升压素的作用下,小管液中水被外髓高渗区所吸出,使管内尿素浓度逐渐升高;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小管液中高浓度的尿素透过管壁向内髓组织液扩散,使该处尿素浓度升高,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处渗透浓度。部分尿素可经髓袢升支细段进入小管液,形成尿素的再循环。因此,髓袢升支粗段对和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22.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
20、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一般无明显变化。 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另外,大量注射生理盐水,使血容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也使尿量增多。口服生理盐水后,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过程较为缓慢,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快速、明显的变化。因此,尿量变化不明显。 23.大量失血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尿量显著减少。
21、 因为(1)大量失血造成动脉血压降低,当动脉血压降到80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2)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3)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24.细胞膜中的脂质双分子层为何有稳定性和流动性?其有何生理意义? 细胞膜中的脂质双分子层有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因为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脂质双分子层包含的自由能最低,可以自动形成和维持,故最为稳定。另外,
22、由于脂质的熔点较低,在体温条件下是液态的, 故脂质分子能在同一分子层中作横向运动,具有流动性。稳定性和流动性使细胞膜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致破裂,而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而修复,这对于维持正常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5.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细胞膜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1)单纯扩散,如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转运。(2)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由载体介导的转运。(3)经通道易化扩散,如、和2+ 等由通道介导的转运,及单纯扩散一样,均是被动过程。(4)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泵能分解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
23、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移入膜内的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5)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等,及原发性主动转运不同的是这种物质转运不是直接利用分解释放的能量,而是利用来自膜外的高势能进行的。(6)出胞及入胞式物质转运,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属于出胞;而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等属于入胞。出胞及入胞式物质转运均为耗能过程。 26.试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相同之处是,均不需要外力帮助,也不消耗能量,是一被动过程;物质只能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净移动。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不同之处为,单纯扩散
24、仅限于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则是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的帮助进行的,可分为:(1)经通道易化扩散:如、和2+ 等,特点为:高速度;离子选择性;门控。(2)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特点为: 转运速率存在饱和现象;载体及溶质的结合具有结构特异性;结构相似的溶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 27.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酶的活性,其本质是依赖式酶的蛋白质。作用是能分解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重点 问答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