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考研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医基础理论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写成,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
2、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先河。4金元四大家医学思想: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方法。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5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病因学是个很大发展。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
3、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三、中医学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人和自然界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和此相应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脉象也有相应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又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昼夜晨昏对人体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方区域对人体影响:2辨
4、证论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概括。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 论治,是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过程。辩证是决定治疗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2.精气、阴阳五行一、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5、类本原。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一种古代哲学思想。2精气学说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本原、精气运动和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影响。二、阴阳学说1阴阳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阴阳
6、属性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无限可分性。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制约、消长失调。(2)阴阳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交感和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动力根源,又是构筑
7、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和转化内在根据。(4)阴阳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说明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说明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4)用
8、于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5)用于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阳偏衰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归纳药物性能: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三、五行学说
9、1五行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2五行学说基本内容:(1)五行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2)事物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3)五行相生和相克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4)五行相乘和相侮:相乘: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侮:反克有两种情况(太
10、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运用(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生理功能;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五脏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病情交浅,难经经释:“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子病犯母时病情较重,难经经释:“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比甚”;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其中相乘时病情较重,“所不胜,克我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
11、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相侮时病情较浅,“所胜,我可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3)用于诊断和治疗用于诊断:色脉相合:为顺证;即青弦赤红,黄缓白浮,黑沉乃平;色脉不合:为逆证,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用于治疗:按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按相生规律确定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按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按相克规律确定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3.藏象一、概述1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生理病理现象。2藏象学说形成基础:一是古代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
12、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三是反复医疗实践。3藏象学说主要特点: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五脏和形体诸窍连接成一个整体;五脏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生理功能之间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重要环节。4五脏生理特点:生化和储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特点:藏阴精而不泻,异于腑。二、五脏(一)心1、心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脉是血液运行通道,“脉为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血液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前提条件。(2)主神志:即心
13、主神明,心藏神。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2、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2)在液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4)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二)肺1、肺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生成特别是宗气生成;其次体现于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
14、清气,呼出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2)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化排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津液化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清气;二是将清气和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异物,保持呼吸道洁净。(3)通调水道:“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4)朝百脉,主治节:“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和皮毛。”“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
15、主要生理功能高度概括,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调节全身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四是调节津液输布、运行和排泄。2、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2)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窍作用;(3)在体和皮,其华在毛:(4)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三)脾1、脾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运化水液: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肿发生均和此有
16、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主升清:一是将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而是维持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3)主统血:实际上是气固摄作用。2、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思:思虽为脾志,但和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2)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晰称作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治痿独取阳明。”(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四)肝1、肝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有肝失疏泄和肝气生发太过两端病理变化。“大怒则形
17、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协调脾升清和胃降浊,分泌和排泄胆汁。调畅情志:是调畅气机所派生出来。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影响:主要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来实现。(2)主藏血:包括两方面;贮藏血液:制约肝阳升发太过;防止出血。调节血量:特别是外周血量。(3)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2、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2)在液为泪:(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4)在窍为目:“肝气通于目,
18、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和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五)肾1、肾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生之来,谓之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天癸”即是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物质。(2)主水:指肾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津液代谢是通过胃摄入、脾运化、肺宣布、肾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至全
19、身。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2、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恐:恐为自知,惊为不自知。(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部分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脑为“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具体体现。“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4)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附】命门: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难经提出“左者
20、为肾,右者为命门”;有元代滑寿及明代虞和张景岳两肾据称命门说、明代赵献可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明代孙一奎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命门之火”即肾阳,“命门之水”即肾阴。三、六腑1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2 胆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重要条件。胆汁化生和排泄由肝主疏泄控制和调节。胆汁直接有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功能,且藏精汁,和胃肠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3胃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
21、谷:胃为太仓,胃为水谷之海;胃必须和脾运化功能配合方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在内。“浊气在上,则生瞋胀。”4小肠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泌别清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吸收大量水液,故曰“小肠主液”。“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5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传导功能是胃降浊功能沿伸,亦和肺肃降有
22、关,还和肾气化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6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功能。膀胱功能全赖于肾气化功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7三焦主要生理功能: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为“孤府”。(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三焦气化。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3)上焦、中焦、下焦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特点:上焦:“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中焦如沤”、“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四、奇恒之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中医 基础理论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