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资料.docx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THA 前侧入路手术技巧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已经较为普及,医生常规采取是后外侧入路进行置换,前入路使用较少。来自 Rothman 研究所 Zachary D. Post, MD 等进行了综述,原文发表于 JAAOS 2014 年 22 卷第 9 期上。摘要:早在 19 世纪,髋关节前侧入路(DAA)就已见诸报道。如今,该入路时常还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随着过去十年中微创手术不断增多,该手术入路又重新进入了人们视野。为 DAA 入路而设计新型手术器械和手术床使得医生在操作时更加便利。部分医生认为该入路对肌肉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但目前临床证据较为有限,且缺乏长期随访结果。该
2、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学习难度,且存在特有并发症,不过其并发症发生率会随着术者经验增加而明显减少。目前髋关节外科医生和患者更关心问题是 DAA 入路是否能够获得比其他入路更好早期及远期结果。过去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常会采用直接外侧入路或后侧入路,但随着近些年来微创技术不断推广,其他一些手术入路也开始进入了临床医生视野。这其中大部分手术入路应用非常有限,如双切口入路,而前侧入路却是其中最常用一种。前侧入路利用了阔筋膜张肌(TFL)和缝匠肌之间间隙显露髋关节,因而支持者认为经前侧手术入路行 THA 对肌肉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虽然目前大多数美国医生对该手术入路并不十分了解,但均对该
3、入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假体制造商也希望借助直接前侧入路来推广新手术器械,甚至包括专为直接前侧入路设计手术床。但前侧入路也存在一些其特有并发症,且缺乏远期随访结果。了解前侧入路前世今生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其在全髋置换术中角色有着更充分认识。历史Carl Hueter,一位大师级德国外科医生,于 1881 年首次描述了髋关节前方入路,并发表于外科概要(Der Grundriss der Chirurgie)一书中,因此该入路又被称为 Hueter 入路或采用 Hueter 间隙。直到 1917 年,经过 Smith-Peterson 报道以后,该手术入路才逐渐广为人知。1950 年,法国医生 Jude
4、t 也对前侧入路进行髋关节置换进行了报道,OBrien 在 1955 年对其采用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经验进行了报道。而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随着 Charnley 低摩擦人工关节和转子截骨术流行,前侧入路开始淡出了人们视野,仅在治疗儿童髋关节感染时才偶有使用。1980 年,Light 和 Keggi 报道了 104 例使用前侧入路行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经验,手术时间平均 65 分钟,输血量平均 1.9 个单位,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住院日平均 12.8 天。改良 Smith-Peterson 入路仅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始作为 THA 手术入路之一,但真正成为临
5、床医生讨论热点还要得益于微创手术流行。部分医生使用该入路时会借助骨折牵引床,而其他一些医生仍坚持使用普通手术床。适应症和禁忌症直接前侧入路适应症和 THA 适应症相似。正如大多数手术入路,前侧入路应用会受到患者个体因素影响。最近,美国髋膝外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委员会指南,不推荐体重指数超过 40 患者行择期 THA。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直接前侧入路。虽然髋关节前方区域皮下脂肪相对少于后侧及外侧,但对于肥胖患者来说,采用任何一种髋关节入路均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鼓励体重指数超过 40 患者在 THA 术前减轻体重。对于腹型肥胖患者,尤其是腹部组织和大腿重叠患者,采用前侧入路更为困难。
6、此时,重叠组织内潮湿环境会导致皮肤激惹或真菌感染。我们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容易出现伤口问题,尤其需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对曾有髋关节手术史或内置物存留病例也需格外注意。因为经此入路无法将外侧钢板取出,仅能另取小切口取出螺钉。如有需要,则可将切口将远端或近端延长,但这又需要术者具备一定经验。因此,如果 THA 术中需要进一步处理(如股骨短缩截骨、髋臼扩大),除非术者具备足够经验,否则还是选择其他手术入路可能更为合适。当然,也有很多医生可以通过直接前侧入路处理包括翻修手术在内所有 THA 手术。解剖髋关节前方可触及解剖标志并不多,其中髂前上棘(ASIS)是最易摸到解剖结构,通常在耻骨水平以上,腹部
7、外侧可触及骨性突起,髂嵴在前方最高部位即为髂前上棘,此处为缝匠肌和腹股沟韧带起点。在中线处则可触及耻骨。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前方止点就位于髂前上棘外侧(图 1)。股外侧皮神经则走行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及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表面。由股动静脉、股神经组成神经血管束位于缝匠肌内侧,了解神经血管束位置对于直接前侧入路非常重要。股直肌位于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深面,其近端分为直头和反折头两处起点。其中直头起源于髂前上棘,反折头则起于髋臼上缘。臀小肌起于髂骨翼,经髋关节囊前外侧,和臀中肌一起止于大转子外侧,起到髋关节外展作用。更深层为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起于股骨前方转子间线,髂腰肌及其肌腱开始位于髋关节囊前方,经股骨颈
8、内侧止于小转子。充分彻底了解髋关节解剖对于避免前侧入路并发症非常重要。图 1 髋关节前方解剖图,可于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之间看到 Hueter 间隙。ASIS 为髂前上棘。体位直接前侧入路通常采用仰卧位。在我们医院,患者平卧于常规手术床,并以髂前上棘为中心于骨盆下横行放置体位垫(图 2)。体位垫厚 3 英寸(7.62 厘米),815 英寸(20.3238.1 厘米)大小,可使大腿轻度后伸,以利于股骨扩髓和显露髋臼。放置体位垫时,骨盆应保持水平,否则可能造成髋臼前倾或后倾,并在术中对术者造成误导。术中最终置入臼杯之前,建议检查骨盆力线,并以髂前上棘和耻骨作为冠状位定位参考。一些医生习惯将体位垫及患
9、者髂前上棘置于手术床弯曲位置,从而有利于在术中使骨盆保持伸直位,同时还能降下肢位置放低,更有利于置入股骨假体。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会在消毒之前检查手术床弯曲情况进行检查(图 3)。图 2 图示为患者在直接前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时体位,体位垫置于髂前上棘下方。图 3 图示为体位垫置于手术床拱起位置,患者和体位垫均以此为中心,更易于显露股骨。患者卧于手术床手术侧最左边或最右边,从而有更多空间放置患侧下肢。此外,还会在手术侧对侧床尾放置一个手架(图 4),这可以为下肢获得更多空间。当患者笔直卧于手术床上时需要对下肢长度进行评估,以确认肩、髋关节在一条线上。不透水塑料单用于隔离手术区域,随即开始皮肤准备。图
10、 4 图示为患者卧于手术床一侧,对侧床尾放置手架以为下肢摆放提供更多空间手术床专用手术床使用更有利于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这种手术床最常用于骨折手术,但很多医生发现还可以用于直接前侧入路髋部手术。当患者仰卧位时,双足置于足套中,骨盆以远保持悬空,骨盆后方则为可透视平台。术侧下肢保持伸直、内收、外旋位,以便于显露股骨近端和放置股骨柄。另外,还可以在术中使用消毒挂钩固定于手术床可帮助抬高股骨近端。可透视手术床可以让术者更容易获得术中影像以利于髋关节假体定位。但专用手术床则增加了大量成本,且存在一定并发症(如踝关节骨折)。专用手术床还对医生提出了很多额外要求,比如在需要穿铅衣进行透视,需要摆更多
11、次体位而增加了手术时间,特别是在学习曲线早期更是如此。在我们医院,我们习惯使用标准手术床。手术方法切口起点通常起于髂前上棘远端 3cm 并向外 3cm 处,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点恰位于腹股沟皱褶附近(图 5)。如果阔筋膜张肌易于触及时候,切口也可位于该肌肉上方。切口在阔筋膜张肌表面向远端外侧走形,显露阔筋膜张肌表面筋膜层(图 6),此时确认阔筋膜张肌位置非常重要。通常很多穿支血管位于该肌肉中段,可以此作为确认定位标志。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手指向髂前上棘钝性分离,于髂前上棘外侧可触及该肌肉起点。图 5 皮肤切口标记,通常切口起点位于髂前上棘远端 3cm 并向外 3cm 处,但取决于患者体型。图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髋关节 置换 术前侧入路 手术 技巧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