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初稿)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组2011年5月第 27 页目 录1 系统总体构架12 监测系统12.1 监测信息流程要求12.2 站点布设技术要求12.2.1 站点布设原则22.3 监测站点管理32.4 监测设备技术要求43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113.1 平台硬件设备配置要求113.2 平台软件配置要求143.2.1 平台应用软件功能要求143.2.2 平台应用软件技术指标要求223.2.3 平台系统软件配置要求244 预警系统244.1 预警方式要求244.2 主要预警设备技术要求244.2.1 传真群发244.2.2 广播预警系统254.2.3
2、短信平台254.2.4 第三方平台255 群测群防体系255.1 责任制内容要求255.2 预案内容要求255.3 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要求265.3.1 宣传265.3.2 培训275.3.3 演练28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 系统总体构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三大部分。为更好地发挥系统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包括责任制落实、预案编制、宣传培训演练等。2 监测系统2.1 监测信息流程要求自动监测站通过配置数据传输信道(可因地制宜地选用GPRS/GSM短信、程控 网(PSTN)、超短波(UHF/VHF)、卫星等
3、信道)自动发送雨水情信息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有条件可同时发送到省水情中心或市水情分中心,实现省市县信息同步共享。人工监测站信息以 语音方式及时报送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简易监测站信息由观测人员通过可能方式及时报告县、乡(镇)防灾负责人。2.2 站点布设技术要求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中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与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 站点布设原则(一)雨量站布设原则(1)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20100km2/站密度布设自动或人工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
4、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2)流域控制原则:布设监测站点时优先考虑山区中小流域,站点应尽量安装在流域中心等有代表性、且有人看管地段,要注意避开雷区。(3)地形控制原则:山区降雨受地形抬升作用,布设雨量站时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作用。(4)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人员比较分散且受山洪威胁大自然村可适当增加。(5)站网布设时充分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6)已有雨量监测站纳入本系统站网,其监测信息相应进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二)水位站布设原则(1)面积超过100 km2山洪灾害严重流域,且河流沿岸为县、乡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矿企业布设水位观测站,有条件布设自动水位
5、站。(2)流域面积50100 km2山洪灾害严重小流域,河流沿岸有人口较为集中居民区或有较重要工矿企业、较重要基础设施,布设人工水位观测站或简易水位观测站。其它小流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设简易水位观测站。(3)对于下游居民集中水库山塘,没有水位观测设施,适当增设水位观测设施。(4)水位站布设地点应考虑预警时效等因素综合确定,尽量在山洪沟河道出口、水库、山塘坝前与人口居住区、工矿企业、学校等防护目标上游。(5)站网布设时应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6)已有水位观测站纳入本系统站网,其观测信息相应进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2.3 监测站点管理自动监测站点水雨情信息通过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完
6、成信息实时接收处理,并采用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 SL323-2005)存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数据库;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应对各自动监测站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对水雨情数据与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可直接修改站点运行参数及召测。数据接收处理硬件设备主要由1套数据接收通信设备、2台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与1台维护用便携式计算机组成,其中数据接收通信设备配置根据各试点县监测站选定通信方式进行相应配置,并做好防雷措施。2.4 监测设备技术要求自动雨量监测站一般不建设雨量观测场,雨量传感器设备选用翻斗式雨量计,可安装在屋顶平台,或在开阔地采用架杆架起监测设备,障碍物及观测仪器水平距离不得少于障碍物及仪器
7、口高差2倍,且应力求在比较开阔与风力较弱地点设置。自动水位观测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对已建水位井监测站选用浮子式水位计;未建井或不能建井测站,视河流及水情特点配备压力式或超声式水位计。人工雨量监测站配置虹吸式雨量计进行人工观测雨量,人工水位站主要修建水位观测尺与观测道路。简易监测站配置简易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监测。主要监测设备技术指标参考如下: (1)翻斗式雨量计承雨口口径200+mm;分辨率或或(根据年平均降雨量确定);雨强测量范围04mm/min(允许通过最大雨强8mm/min);测量精度:根据不同分辨率雨量传感器自身排水量确定,总
8、体不超过4%;工作环境:温度-10+50,湿度95%(40);误码率小于104;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6000h。(2)浮子式水位计量测范围040 ;分辨率 cm;测量精度:2cm(10m),23cm(1015m),3cm(15m);工作环境:温度-1050 ,湿度95%(40)。(3)气泡压力水位计测量范围:0-15m、0-20m、0-35m;供电电源:8-16VDC,使用电流:25mA/24hr avg;输出:SDI-12,RS232;压力范围:0-22 psi;精度:0.05% FS,分辨率:0.0001 psi;压缩机类型:活塞与圆筒压缩机;工作环境:温度-40+60,湿度 0-95%(
9、无凝结)。(4)超声式水位计测量范围:0.810m;分辨率:,精度:0.25%Fs;接口方式:RS-232、RS-485、TTL电平、4-20mA模式输出、并行口输出、电流环输出;平均无故障时间:8000小时。(5)遥测终端(RTU) 遥测终端功能指标如下:可外接增量式 (翻斗式) 雨量传感器、可外接水位传感器;实现GPRS、GSM、PSTN等方式发送与接收传输功能;具有定时自检发送、死机自动复位、站址设定、随时召测、掉电数据保护、实时时钟校准、数据人工置入、直观现场显示与设备测试等功能;支持休眠唤醒工作方式;能够通过软件设置(包括远程设置)数据传输体制、数据报送频次等;所有外部接口具有光电隔
10、离能力;能存储一年原始水情数据,RTU固态存储器容量不小于4MB;可接受分中心管理,及分中心实现双向通信;支持远程诊断、远程设置、远程维护等。遥测终端主要技术指标为:供电方式:蓄电池向设备供电,太阳能电池板浮充供电;值守功耗:小于等于2mA(电池电压12V时);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25,000小时;工作温度:3060,湿度:090。(6)通信终端自动监测站数据传输通信,应根据试点县通信资源及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GPRS、GSM、PSTN、超短波、北斗卫星等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其设备技术指标如下:1)GPRS/GSM模块工作频率:支持双频GSM/GPRS ,符合ETSI GSM P
11、hase 2+标准;协议:支持TCP/IP,标准AT命令集;发射功率:2W(900MHz)/1W(1800MHz);功耗(mA12V ):150mA(工作),10mA(空闲);电源:5V 35 V;频率误差:;数据接口:RS232/RS485;工作温度:-2560。2)北斗卫星终端天线波束宽度:俯仰方向2590,水平0360;频率:接收S波段,发射L波段;接收灵敏度:C;接收信号误码率:110-7;发射EIRP值:13dBW;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25000小时;功耗:平均功耗6W,发射最大功耗120W;工作环境:温度-20+55,湿度598(45);电源:932V DC;接口标准:R
12、S232C。3)超短波通信终端工作频段:220240MHz;数据速率:19200bps;运行模式:半双工;信道带宽:12.5/25KHz;功率:15W。4)PSTN MODEM调制方式:ITU-TV.90/V.3.4/V.32BIS/V.32/V.22等协议;工作方式:异步;线路方式:拨号线、专线;最高传输速率:上传极速可达33600BPS,下载极速可达56000BPS;接口模式:RS232C 串口;工作环境:温度1080,湿度85%(不凝结)。(7)电源自动监测站采用太阳能浮充蓄电池方式供电,根据自动监测站采用通信方式不同,其电源配置方案如下:采用GSM与GPRS通信信道组网自动监测雨量站,
13、其电源配置方案为:每个测站配置 38AH/12V蓄电池,20W太阳能板与太阳能充电控制器;采用PSTN、VHF与卫星通信信道组网自动监测雨量站,其电源配置方案为: 每个站配置65AH/12V蓄电池,30W太阳能板与太阳能充电控制器;自动监测水位站电源配置方案为:每个站配置100AH/12V蓄电池,60W太阳能板与太阳能充电控制器。主要设备技术指标如下:蓄电池采用铅酸免维护可充电蓄电池。对于高寒地区,应选用耐低温蓄电池;太阳能板采用进口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最大工作电压:17V,开路电压:21V;充电控制器电压:12/24V DC,最终充电电压:13.8V,工作环境温度:-2550。(8)防雷防
14、雷系统包括避雷针、引下线及接地地网。天线、站房等位于避雷针45角以下安全区内,地网接地电阻达到10指标。如采用PSTN通信信道应安装 避雷器、采用VHF通信信道应安装同轴避雷器。室外信号传输电缆均采用屏蔽电缆,电缆用50镀锌管套护,采用沟埋方式,防止数据信号线引雷。信号线缆及RTU设备连接端应安装信号避雷器。有关避雷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信号避雷器Umin:12V,Umax:18V,应用:RS232,保护脚:19脚,最大容通电流:340A,动作时间:10ns,电容:8760小时,出现故障应能及时报警,软件系统应具备自动或手动恢复措施,自动恢复时间15分钟,手工恢复时间12小时,以便在发生错误时能
15、够快速地恢复正常运行,软件系统要防止消耗过多系统资源而使系统崩溃;兼容性要求:软件版本易于升级,能适应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相关标准,任何一个模块维护与更新以及新模块追加都不应影响其它模块,且在升级过程中不影响系统性能及运行;易用性要求:应具有良好简体中文操作界面、详细帮助信息,系统参数维护及管理通过操作界面完成;(二)总体性能要求1、对软件系统各类人机交互操作、信息查询、图形操作等应实时响应;信息查询、操作、输入界面用图形、文字与数据三种方式在计算机上展现,数据表格应具有报表打印功能;系统操作要求简单易用。2、采用WebGIS方式执行GIS分析任务。通过标准浏览器(如 IE)来访问地图服务,对于水
16、雨情监测、预警响应相关处理,均要求能在GIS上进行可视化处理查询,并能实现无级缩放,具备等雨量线、等雨量面等绘制功能。推荐采用1:50000电子地图,如果没有条件,也可采用1:250000电子地图;3、速度要求:WEBGIS响应速度:5秒;复杂报表响应速度:5秒;一般查询响应速度:3秒; 平台系统软件配置要求服务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端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以上服务端客户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SP2以上客户端网络版杀毒软件:根据各试点县具体用户量配置客户端;4 预警系统 预警
17、方式要求预警方式包括 、 、短信、无线广播、交通工具等。短信可直达村组,无线广播可直达人员。县级防汛指挥部门通过短信发布平台、 、 或其它形式发布预警信息到各乡(镇);情况紧急时,可同时发布到村。乡(镇)政府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以 或交通工具等方式通报给村、组。乡政府也可以借用县级短信发布平台发布预警信息,或者通过手机单发、群发短信至各村、组。村、组以无线广播报警方式为主,配备了大功率号筒喇叭,并辅以铜锣、高音口哨等传统工具预警。4.2 主要预警设备技术要求 群发 通过 机内设 群或计算机 卡实现群发。 广播预警系统广播预警系统采用GPRS/GSM公网及无线调频技术相结合方式实现山洪灾害预警
18、信息到末节点信息传送。主要设备有主站主机、终端接收机及喇叭、支架等。4.2.3 短信平台县级防汛指挥部设立短信平台实现定点区域人员发送。短信平台通过预警系统分析引擎能自动生成内置基本短信内容及收件人。短信机要求能在短时间内发出大量短信,设备性能稳定,及计算机连接良好并具自动启动、群发等功能。4.2.4 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主要为中国电信114台与中国移动10086业务平台,及其签订群呼业务协议。当有险情发生,防汛预警发布部门通知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呼叫平台,利用他们群呼平台呼叫整个险情区域内可能会发生县、乡、村、小组内所有 或手机。 5 群测群防体系5.1 责任制内容要求建立县、乡(镇)、村、组
19、、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完善乡(镇)、村一级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明确各级责任人员与相应职责。5.2 预案内容要求按照国家防办印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要求编制。5.3 宣传培训演练方式与内容要求 宣传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自觉性,增强人们自救意识与自救能力。(1)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语言,图文并茂,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发放至各乡(镇)、村、组。(2)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光碟及录音带,内容包括山洪灾害成因、危害、特点、防御组织机构、预警信号
20、、避险注意事项、预警监测设施保护等内容。不定期地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及群众赶集时间进行宣传。(3)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内容包括防御对象名称、各级负责人、避险地点、避险路线、联系 等。由各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制作,并逐一发放到山洪灾害威胁区住户。(4)制作宣传牌、宣传栏,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各乡(镇)制作宣传牌、各行政村制作宣传栏,公布当地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组织机构,山洪灾害防御示意图,并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5)制作警示牌,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各行政村制作警示牌,公布当地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及转移方案(包括人口范围、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责任人等)。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21、,在危险区醒目地方树立明确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做到危险区群众家喻户晓。 培训(1)对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2)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本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组成及技术、数据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或信息终端使用及维护、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法、自动监测站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人工及简易监测站观测及报汛等技术培训,保障监测预警系统正常运行。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组织对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监测人员进行雨量与水位观测方法、山洪预警信息传输、预警信息传递方法等培训,提高山洪灾害监测可靠性与准确性。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组织对村(组)信息员、信号发布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方法,预警信号发布方式方法培训,保障群测群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演练山洪灾害试点区组织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群众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演练内容包括应急响应、抢险、救灾、转移、后勤保障、人员转移、安置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