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实验报告.doc
《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实验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实验研究北方工业大学,宣文研、周 辉、安鹏涛指导教师:王献云摘要:本项目对1:1二层加固砌体模型进行动力特性测试试验,并采用拟动力试验方法测定砌体结构的位移、滞回曲线等量化的抗震指标,对比试验结果评价加固砌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关 键 词:砌体、阵型、拟动力1 选题背景我国是多地震国家,近年来发生的数次地震中,都存在大量砌体房屋的破坏和倒塌。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该地区的民用建筑大部分为砌体结构,包括大量老旧房屋(上世纪6、70年代建造的未考虑抗震设防)。砌体结构所采用砌筑材料本身的抗拉、抗剪能力较低,整体抵抗地震力的能力较弱,加之部
2、分房屋施工水平不高,大量房屋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1,2,3,4,5,6。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大量使用砌体材料的民居倒塌7,8。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6级左右的地震也造成了砌体结构的倒塌,如2013年3月3日云南洱源地震,造成了数千间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现阶段,北京、天津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有大量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普通砖砌体结构存在,这些房屋基本没有构造柱圈梁等构造措施,楼板也使用预制楼板,房屋整体性不好。因此,提高这些地区房屋抵御地震的能力尤为重要。虽然砌体结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较弱、震害严重,但国内外研究和大量震害调查也表明,采用一定抗震构造措施或加固
3、后的砌体结构可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规定以及抗震设防的目标。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的规定,各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应按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外墙楼盖和屋盖处设置圈梁”。目前部分地区的新建砖砌体结构基本采用圈梁和构造柱。2 方案论证2.1砌体结构的抗震特点及其研究目标:砌体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将进入非线性状态,由于刚度退化明显,结构的自振周期变长,而地震地面运动的频率也是由高到低逐渐变化的,这就导致砌体结构与地震激励更容易发生共振破坏,甚至倒塌。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历次大地震的震害都证实了砌体结构的易倒塌性。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用试验的方法测定
4、外包构造柱圈梁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裂缝开展与分布、滞回曲线、刚度退化、极限承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以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抗震能力为标准,评价外包构造柱圈梁砌体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对不符合设防要求的砌体建筑提出加固改造建议。为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抵御大地震,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建议。以提高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2振动试验简介及其原理振动测试技术作为解决工程振动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早已被人们所利用。目前,它所应用的生产技术领域有:1、结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模态试验分析;2、运行中的机器设备的振动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预测;3
5、、转子的平衡;4、振动与冲击环境的模拟试验;5、构件的疲劳强度试验;6、隔振与减振技术及措施的研究;7、人体对振动与冲击反应的研究;8、有关振动利用的研究。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总要产生一定的振动响应。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结构有向大型化、高速化、复杂化和轻量化发展的趋势,由此而带来的振动问题更为突出。而结构的振动,常常是结构损坏、环境恶化、设备的精度或可靠性降低等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强度,已日益成为结构设计中的重要课题。结构的动力特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各阶固有频率、主振型和阻尼比等。这些参数也就是所谓的模态参数。如果已经有了结构的实物或设计图纸,并掌握所有材料的力
6、学性能数据,那么原则上可以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计算方法求出结构的模态参数。然而,由于诸方面的原因,例如:非线形因素,材料的不均匀性,阻尼机理的复杂性,再加上构件与构件、整机与基础的联结刚度难以确定等等,使有限元计算的准确性受到限制。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模态试验分析技术弥补了有限元分析的技术的某些不足。模态试验分析与有限元分析的相互结合及相互补充,在结构优化设计和设备故障诊断等许多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成效。它们已经在航天、航空、车辆、船舶、机床、建筑机械、电器设备等工业部门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2.3拟动力试验简介及其原理拟动力试验又称计算机作动器联机试验(OnLine Compute
7、r Test),是将计算机的计算控制与结构试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抗震试验方法。它吸收了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的优点,由给定地震加速度记录,通过计算机控制作动器进行结构试验,能再现较大比例模型的弹塑性地震反应。由于试验过程中的加载是逐步进行的,可以详细地观察结构的破坏过程,同时能够实测结构的恢复力-位移曲线,在实际工程中乃至对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已得到成功应用。本课题选用拟动力试验方法研究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拟动力试验是基于结构动力方程的数值计算原理。地震作用下多自由度结构的振动方程为: (2.2-1)式中、和分别为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和分别为相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为
8、已知的地震作用向量。为了能对(1.2-1)进行数值求解,将上述振动方程写成离散的形式,设时间步长为,则方程(1.2-1)在时刻为: (2.2-2)拟动力试验中一般采用中央差分法对上式进行求解,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为: (2.2-3) (2.2-4)、分别为模型控制点、时刻的位移。将式(1.2-3)和(1.2-4)代入离散方程(1.2-2)中,并令,经整理可得: (2.2-5)上式表明,时刻的位移与时刻的位移、时刻的恢复力、时刻的地震作用、时刻的位移有关。式(1.2-5)确定时刻的位移后,由计算机给作动器施加指令,作动器使模型产生位移,由作动器上的力传感器测得恢复力重复以上步骤,可测得地震作用下结
9、构反应时程。3 模型的设计制作及试验方案3.1模型设计大型结构的抗震试验,往往采用缩尺结构。但由于砖砌体结构的特殊性,若采用缩尺,由相似理论普通砖的长宽和砂浆厚度均应缩小,由此带来的相似误差不可忽略。本次试验采用近似原型结构,选用两层单开间砖砌体结构。模型使用240mm115mm53mm烧结普通粘土砖,采用混合砂浆砌筑。模型结构开间2400mm,进深3600mm,层高2300mm,墙厚240mm。构造柱、圈梁以及底板的混凝土等级为C25,均采用人工搅拌。结构设计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规范的规定。3.2模型的制作在试验室的
10、指定位置放线、支模,进行底板的混凝土浇筑。底板长宽为4240mm3040mm,厚度为300mm,采用C25混凝土,钢筋采用双层双向B12150。上部结构位于混凝土底板之上,要求底板具有足够的刚度,而且也要保证底板与地面之间不发生滑移。本次试验中,混凝土底板通过预埋两个高强地脚螺栓固定于试验室刚性地面,如图3.2所示。底板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强度之后,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模型砖墙的砌筑采用“三一砌筑法”,使用整体性较好的“一顺一丁”组砌方式。模型加固前的砖结构见图3.5,对其进行外加钢筋混凝土梁柱加固。加固前,将底板四角凿掉,见图3.3。外加构造柱的钢筋见图3.6。加固完成的结构见图3.7、3.8。
11、图3.1试验所用的烧结普通粘土砖 图3.2 模型底板及锚固措施图3.3 模型三底板凿角 图3.4 模型三阶梯型基础图3.5 模型三加固前的试验结构 图3.6 模型三绑扎钢筋后的试验结构图3.7 模型六二层混凝土支模 图3.8模型三试验结构3.3配重及附加质量试验结构制作完成之后,为模拟砌体房屋的正常使用状态,采用配重块来模拟屋面及楼面活荷载,见图3.9。图3.9 屋面荷载及配重3.4试验方案 足尺模型试验砌体结构如果采用缩小比例的模型试验很难满足相似条件,原因是砌体、砌筑砂浆厚度等难于按比例缩减。本项目采用1:1模型试验,由于受实验室反力墙高度限制,本项目的试验模型总高度不宜超过6m。承重墙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固 结构 抗震 性能 实验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