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5年6月免疫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1、 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P2 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 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免疫监视: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形和突变。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和清除体内突变抗体的功能。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第二章 免疫系统1、 中枢免疫器官:P13 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成为中枢
2、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特点是在胚胎期发生较早,为淋巴上皮结构,可诱导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具免疫活性的细胞,此过程不需要抗原物质的刺激作用。 (1)骨髓 骨髓是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 骨髓功能缺陷时,不仅严重损害造血功能,也将导致免疫缺陷症的发生。 功能:长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 (2)胸腺 是胚胎期发生最早的淋巴组织。根据动物的种类和年龄的不同,其部位和大小也稍有差异。新生动物的胸腺相对体积最大,但其绝对大小则在青春期最大。随青春期过后,实质萎缩,皮质被脂肪组织取代。 功能:是诱导T细胞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3)法氏囊 是禽
3、类特有的淋巴器官,又称为腔上囊。兼有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是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2、 外周免疫器官:P16 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与淋巴组织等。 (1)淋巴结 网状组织结构,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 皮质的浅层分布着大量的淋巴小结又称滤泡区,或称初级淋巴小结或一级滤泡,为B细胞集中的区域,一旦受抗原刺激,其中心可见增殖旺盛的细胞,成为生发中心或次级淋巴小结,又称二级滤泡。 皮质的深层或滤泡区与髓质的交界处有许多弥散的淋巴细胞聚集,称为副皮质区,是T细胞聚集的部位。猪淋巴结的结构与其他动哺乳物淋巴结的结构不同,其组织学
4、图像呈现相反的构成。鸡无淋巴结,但淋巴组织广泛分布于体内。鹅、鸭等水禽主要有两对淋巴结。功能:过滤淋巴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再循环。 (2)脾脏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也是血流通路中的过滤器官。和淋巴结不同,脾脏没有输入淋巴管。 结构特点:淋巴组织围绕着小动脉分布 脾脏分为白髓和红髓两部分。 白髓:动脉周围淋巴细胞鞘,T细胞25%;淋巴小结,B细胞65% 红髓: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功能:血液滤过作用;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特点与作用:对黏膜表面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抗原进行正确识别和迅速的免疫应答,大量产生分
5、泌性抗体IgA,分布在黏膜表面起黏膜局部免疫保护作用。 (4)哈德氏腺 功能:1、机械保护作用,能接受抗原刺激,分泌特异性抗体; 2、分布T细胞、B细胞,能激发全身免疫系统,协调体液免疫,为口腔、上呼吸道提供抗体; 3、对疫苗发生应答反应。 (5)骨髓 骨髓是中枢免疫器官,也能发挥外周免疫器官的作用。骨髓产生抗体的主要类别是IgG,其次为IgA,所以骨髓是再次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3、 NK细胞:是一类不需特异性抗体参与也无需靶细胞的MHCI 类或II 类分子参与即可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杀伤机理:使靶细胞凋亡及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P21第三章 抗原1、 构成抗原的条件:
6、P25-26 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2、 类脂不能作为抗原,不能免疫应答,多糖多肽核酸可以。3、 半抗原是一类不完全抗原,它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P29第四章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1、(大题)P38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单体是构成有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1) 单体是轻链(L)与重链(H)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根据 H 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 5 类:?链、链、链、链、链。(2)H 链或 L 链的 N-末端序列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而 C-末端氨基酸则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 区)。在 CH1 和 CH2 之 间为铰链区,具有补体
7、结合位点和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位点。(3)结构与 功能的关系:、VH 和 VL 是结合抗原的部位;、CH 和 CL 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铰链区具有补体结合点,可活化补体;、IgG 借助 CH2 部分可通过胎盘;、IgG 的 CH3 可结合细胞表面的 Fc R,IgE 的 CH2 和 CH3 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 IgE Fc 受体结合。2、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生物学作用:P42-44 IgG:是惟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 IgA: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免疫球蛋白 IgM:分子质量最大(10价,其余均为2价) IgD:血液中含量极低 IgE:能介导I型(速发
8、型)超敏反应3、干扰素:P65I型IFN具有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过已感染病毒的细胞分泌IFN,产生抗病毒蛋白,如蛋白激酶、磷酸二酯酶、2-5A合成酶等,干扰病毒的复制。(2)抗肿瘤作用:I型IFN能直接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及细胞因子和CTL杀伤活性而发挥抗肿瘤作用。(3)免疫调节作用:I型IFN可增加MHC I 类分子的表达,抑制MHC II 类分子表达,从而增强CTL介导的杀伤效应,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同时阻断MHC II 类决定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从而抑制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此外,I型IFN还能抑制某些细胞的增长,如成纤维细
9、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等。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1、 抗原提呈细胞APC:P111 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2、(大题)P116抗原提呈途径简述外源性抗原(MHC-II 类限制)的提呈过程。 外源性蛋白抗原的提呈途径即 MHC-II 类限制的提呈过程是首先通过吞噬、胞饮等途径被摄入抗原提呈细胞,经溶酶体消化形成抗原肽,然后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经胞内转运或胞吐作用进入APC表面,提呈TCR识别。简述内源性抗原(MHC-I 类限制)的提呈过程。
10、内源性蛋白抗原提呈途径又称MHC-I类限制提呈途径,其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是先将病毒蛋白抗原或肿瘤抗原在胞浆中与泛素结合,使抗原呈线状。 在蛋白体的核心成分-LMP作用下被水解为短肽,与胞浆中的伴随分子结合 被抗原加工关联转运体(TAP)转运至内织网腔。然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将抗原成分运至细胞表面进行提呈抗原。第十一章 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 CD8+T细胞能特异性的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故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CTL/Tc),它不但是抗病毒免疫、急性同种异型移植物排斥反应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中的主要效应细胞,还对多种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Tc主要功能:特异性的溶解靶细
11、胞;辅助B细胞作用;介导DTH,诱导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分泌细胞因子。第十二章 B细胞免疫应答反应1、(大题)P140体液免疫的一般规律(P141表格)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的产生一般具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初次应答潜伏期较大;主要IgM;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合性抗体;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再次应答的潜伏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主要为IgG分子,为高亲和性抗体。第十五章 抗感染免疫1、 中和抗体:P160(简明扼要的总结归纳) 抗体与病毒相互作用后,病毒的感染性降低或消失。一般来说,中和抗体能够中和胞外病毒,但不能进入细胞,中和胞内病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兽医 免疫学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