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教材电子版三级技能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
《心理咨询师教材电子版三级技能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教材电子版三级技能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咨询师教材电子版三级技能-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第一节 初诊接待及资料的搜集、整理第一单元 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一、学习目标 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及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 (一)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表现出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既不可板面孔、又不可喜笑颜开)。及来访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左右),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按我们的民族习俗,会谈时不可直视对方的眼睛,可扫视对方的眼神或表情。 (二)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1.接待来访者,态度应当平和、诚恳。 2.见面时使用礼貌语言,如“请进!”,“请坐!”,“非常欢迎您前来咨询
2、,谢谢您的信任。” “我很愿意向您提供心理学帮助。” “如果您同意的话,请您填写这张表格。”(登记表或简单问卷表等)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间接询问如:“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 “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直接逼间如:“您有什么问题,说吧!” “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 “怎么啦?有什么问题,说吧!” “出什么事啦,说吧!”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向求助者提供帮助。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保密原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求助者的隐私和秘密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求助者
3、只有认为自已所说的一切都能得到保密的承诺时,才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咨询师倾诉,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在向求助者表明可以对他提供心理学帮助之后,应立即简要地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确保求助者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应当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二字表明,咨询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是否有主动参及的态度和行动。另外还要说明,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的交谈就能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地解决的。
4、为此,求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及义务 例如求助者有权选择心理咨询师以及确认他的执业资格,有权知道收费标准,有权中止咨询。 求助者有义务如实向咨询师说明情况,提供及自己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要按共同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工作,如有更改要事先通知;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试图及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按规定缴费。 (八)及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三、相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人员及求助者之间,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后来的咨询效果有重要影响,而咨询人员在初诊接待时留给求助者的第一印象,对确立咨询关系又起关键作用。如果咨询
5、人员在初诊时留给求助者的第一印象不良,咨询者在收集资料时就会遇到困难。因为求助者绝不情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一位他不信任的人敞开。关于社会交往中形成第一印象的知识,请参阅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中有关部分。 (二)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不仅涉及咨询内容,同样也涉及心理诊断。在心理诊断中,咨询人员收集到的所有有关求助者的资料,包括个人生活,思想状况。个人成长过程、个人恋爱、婚姻、交友、工作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咨询人员未经求助者同意,绝不可将这些个人资料泄露给别人。另外,对求助者的心理测量结果和诊断也属保密范围之内,都要受职业道德中保密原则的制约。 (三)危机的处理 在咨询过
6、程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向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做虚假的陈述或报告。 (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心理问题的归类有几种方法,下面介绍一种,即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方法,供参考(见表1)。 表1 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表现形式恋爱婚姻家庭心理成长发育情绪情感反应社会适应人际关系躯体疾病其他问题严重程度轻中 重问题的一般原因生物学原因认知原因社会原因问题的具体原因躯体情况本人的人格因素具体压力特点该表格应铭记心中,因为在摄入性会谈时,不能当
7、着求助者的面做记录、录音,所有摄入信息,都要在会谈后追忆,只有头脑中事先有了框架和条理,才不致漏掉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避免紧张情绪 刚刚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加之对求助者一无所知,初诊接待时难免有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可以扰乱思路和破坏工作程序,所以要切实避免。为了能将紧张情绪降至最低点,在接诊之前,可按初诊接待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直到熟练自如为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见习时间。 (二)语言表达 语速把握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每句话必须使求助者听清楚,必要时,可将提问或解释性语句重复一遍,直到求助者表示听清楚并完全理解为止。谈话中若使用专业木语,应向求助
8、者说明专业木语的内涵和外延。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特别是对心理测量资料的保富原则,要反复向求助者说明,承诺咨询人员的责任,并说明一旦由咨询人员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咨询人员不可为了获取求助者的信任而随意夸大它们的功能,心理咨询工作受范围限制,咨询者不能在咨询范围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帮助和作任何承诺。 (五)咨询时的仪态 不许吸烟,不许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如玩弄铅笔、轻敲桌面、抖动身体等等)。接待来访者之前,绝对不许饮酒或服用兴奋、镇静等药物。交谈中不能东张西望,应注意力集中,认
9、真倾听或发问。第二单元 摄入性会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及范围。 二、工作程序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及范围 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以下几个: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比如,“我的孩子学习没兴趣,学习成绩不好”。“夫妻之间感情有了裂痕,不知怎么办”等。求助者提出上述问题,咨询人员可以就事论事地将其确定为摄入性会谈的目标。及求助者交谈中,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收集有关资料。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如:观察到来访者情绪低落,情绪焦虑不安。求助者在初诊接待中对某个问题欲言又止,等等。 假如,求助者初诊时情绪低落并对心理咨询人员谈:“其实
10、,我找到你们,要谈的问题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有时觉得生活没意思。” 这些话很重要,虽然他并没有谈出任何实质内容,但依据求助者的情绪状态和含混的表达,求助者可能有自己未意识到的深层心理问题,此时应从了解求助者一般生活状况入手,进行摄入性会谈,把探索深层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目标。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如MMPI的测评结果中抑郁分很高,这时就要把摸清引发抑郁情绪的原因定为会谈目标,去了解及此相关的各类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及范围。 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如:求助者说:“我的孩子学习上不去,他父亲
11、也不管,为这事我经常及他吵,可是不管用,不知该怎么办?”这一会谈目标(关于管理孩子)中,最少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孩子学习状况到底如何,二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如何。为此,应当迅速将这两个问题区分开,进而搞清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孩子自身学习不好,引发父母在教育态度上不一致,还是夫妻之间吵吵闹闹,家庭不和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影响了学习。弄清其中的关系,把问题分清前后、主次,再依次提问,进行摄入性会谈。 (二)确定提问方式 根据会谈目的和你想收集的资料内容来确定提问方式。 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半开放式提问(或称为限制性开放式提问)。如:“除了在孩子管理方面
12、,你们夫妻之间还有什么矛盾?”为了弄清孩子学习不好及夫妻吵架这两者的关系,可使用这类半开放式提问。有时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也可用封闭式提问。如:为确定是否有家庭暴力,可用封闭式提问:“你丈夫打孩子吗?” 总之,到底用哪种提问方式,是依据会谈目标、收集资料的性质和内容来确定的。 (三)倾听 确定了提问方式并提出问题后,要耐心倾听求助者叙述。 倾听,不是不动脑筋地随便听听,而是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的话,不能插入自己对会谈内容的评价(摄入性会谈规定不能在交谈中加入咨询人员评论)。倾听,不单是听,还要注意思考,要及时而迅速地判断求助者的谈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合逻辑
13、。另外,在听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把握“关键点”。比如,求助者主诉:“我感觉活得累,没意思,因为领导总说我工作粗心,心不在焉。有一次批评我,我上了七层楼想跳下去” 领寻批评就跳楼,这种事罕见,被领导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这不大合逻辑。她所以悲观厌世,背后定然另有隐情,为此,引导求助者谈出真情,就是问题的关键,又如,求助者说:“下岗后,回家没事可做,心里空空的”问:“做家务活、铺床叠被、打扫卫生等等不是事吗?”答:“没什么可做的,家里没有床,多少年了都睡沙发”45岁的妇女,长年睡沙发,不合常理。肯定还有其他关键点隐藏着,或许,隐藏着的东西才是她生活乏味的关键点,倾听,最重要的是听出这些关键点在哪里。 (
14、四)控制会谈内容及方向 会谈必须是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也就是说,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会谈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另外,控制会谈的内容,对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十分重要,假如把会谈搞得漫无边际,求助者很快就会因为无所收获而厌烦, 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很多,而且可以随机应变。最常用的方法是“释义”,所谓“释义”,就是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会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比如,求助者说:“一想起睡觉,就紧张,怕自己失眠。越怕睡不着就越不能入睡。”如果心理咨询师很想了解求助者最初失眠的原因,于
15、是,便可以接住求助者的话茬说:“越急就越不能人睡,这是情绪对睡眠的干扰作用,心理学认为,任何失眠都是情绪性的,都是情绪干扰的结果,毫无例外。但不知您最初不能入睡时是什么情绪干扰,你愿意谈一谈吗?”再一个方法就是中断,所谓中断就是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硬行迫使他停止会谈,这时,可以请他抽支烟,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等等。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为控制会谈的方向,也可以使用情感的反射作用,即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
16、种方法,因为这往往会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这种方法在治疗中较多使用,但也得慎用。当心理咨询师有经验而且足够机敏时,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即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比如,当你想了解求助者的一般社交关系而她本人却喋喋不休地埋怨自己的丈夫时,你可以把夫妻关系引申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而后再对社会上一般人事关系的冷漠发一下感叹,一方面表示对她的同情,另一方面把她的思想引向更远的地方,随后再提出同事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问题,进而使她谈谈她的朋友们对她的态度,这样引导比直接发问要自然一些。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会谈之后必须对问题进行归类)
17、 具体操作:在咨询交谈中,一般情况下,不能做笔录,更不能录音和录像,除非得到求助者同意。 所以,摄入性会谈中涉及的问题和求助者提供的信息大部分靠咨询人员的临场记忆,以及在会谈结束和求助者离开后,依靠回忆写成文字材料,这种操作难度较大,为了不失信息,在交谈中,只可以按以下项目做极简单笔录: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 “我可以负责他说,依据我们的道德和相关法律,今天我们的全部会谈,会绝对保密,请您放
18、心。”如果会谈还要继续,应征求求助者的意见: “今天暂时谈到这里,在今天的交谈中,我基本上对您提出的问题有所了解,但要我马上做出最后确切判断,还有一定困难。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无法继续(约定的会谈时间段已结束),如果您愿意的话,我建议我们再谈一次,您觉得如何?” 如果已做出诊断,而且没有时间讨论矫治方案,应以如下话语表达结束咨询: “今天我们的讨论,已经有了初步结论,对这个结论您是否能同意,希望您回去后再认真想想,是否还有需要补充说明的,我也再想想,是否还有什么不妥之处,我们就按今大的诊断回去考虑一下矫治方案,您觉得如何?” 如果经摄入性会谈后,发现求助者有其他疾病(躯体或精神疾病)应向求助者说
19、明:“就您谈的情况看,恐怕您应该先到某某科做个检查,我将会根据某某科的检查,再来考虑您目前状况是否有心理问题的因素存在。”(若发现有可能是精神疾病,可建议精神科会诊) 结束语:“谢谢您的来访和对我们的信任,以后有什么问题,希望再联系,谢谢!” 三、相关知识会谈法简介 会谈法是心理咨询人员掌握的心理学方法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就把这种方法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交谈”。特别在初诊接待时,心理咨询人员都要采用这种方法获得临床信息以及建立及求助者之间的“帮助关系”。 由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及别人谈话,所以就会觉得会谈法是一件极简单的事情。然而,实际上,熟练的会谈技术在临床上是最难掌握
20、也是最难做好的事情。有人把这种技术称为“伟大的艺术”,意思是说,虽然人人都有会谈的能力们并非能谈得成功,这正像每个人都可以画图画,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杰出的作品一样。说它是一种艺术,另一层意思是说,每个人由于修养不同,所以在会谈过程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和特征。 从以上的情况看来,会谈法确实是一种技术。为使人们便于理解和掌握它,现将其要点介绍如下: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会谈技术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善于听要比说更重要。耐心细致地听求助者叙述向己的苦闷,本身就是对他的安慰和鼓励,只有很诚恳地全神贯注地去听,求助者才有兴趣讲述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事实上,每个前来咨询的人,情绪上都有些问题,正
21、是某些特殊的困扰才促使他走进医院的门诊或心理学家的办公室。他们的生活挫折或恐惧情绪使他们无法处理某些问题,这样,他们很想找人谈谈并获得帮助,但又担心别人是否尊重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自己的想法;另有一些被强迫前来的人,如罪犯,妄想狂等,则往往怒气冲冲,感到受了羞辱;儿童则充满对环境的不适应,怕见陌生人,根本拒绝进入诊室,等等。这样,作为心理咨询师,对他们不能表露出漠不关心和不尊重,更不能表现出急躁和愤怒表情,要耐心地去听求助者谈出来的任何事情。如果心理咨询师为了取得有用的信息,而不断地打断求助者的会谈,那么,求助者就会觉得被动和不安。开始接触时,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介绍和谈一点及求助者无关的事是必要的
22、,这可以缓和气氛,但是,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心理咨询师就只能用热情友好地倾听将会谈维持下去。咨询师要让求助者自由地谈论问题,而且随时都表现出对求助者谈的问题感兴趣,而且在注意听,能听懂。只有这种听的行为,才是打开求助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2.态度 心理咨询师在及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这就好像我们看日落。罗杰斯曾经说过:“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桔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 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你面前。 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
23、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话是不能讲的,如:“你的做法是荒唐的”,“这件事不符合原则”等等,这种评判性的结论,有时在心理治疗中也不能随意给出,所以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 如果会谈的气氛迫使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等。“理解”是态度中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但并非是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只说明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咨询 教材 电子版 三级 技能 第一章 心理 诊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