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临床诊治进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便秘的临床诊治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秘的临床诊治进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便秘的临床诊治进展 发表时间:2009-02-20发表者:曹化祥 (访问人次:657)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曹化祥 便秘(constipation)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生理情况下,排便包括产生便意和排便动作两个过程。当直肠充盈时,直肠壁受压力刺激并超过阈值时引起便意。这种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腰骶部脊髓的排便中枢再上升至丘脑达大脑皮层。若环境允许,则耻骨直肠肌、肛门括约肌松弛,提肛肌收缩促使排便。上述过程任一环节出现故障均可引起便秘。粪便的容积和稠度、直肠顺应性、内外括约肌功能、耻骨直肠肌与肛直肠角、直肠感染等均可影响排便过程。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因素
2、中,往往不是某一因素单独存在,而是数个因素并存。1 发病情况与发病因素便秘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目前由于便秘标准的定义不统一和使用资料不同,其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人群中便秘发病率的范围在2%28%之间,我国北京地区成年人便秘的发病率为6%。本病以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约为30% 1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年人便秘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生活质量,造成了工作和生活的不便 2 。广义上的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继发便秘两类。临床上所指的便秘通常为功能性便秘,包括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两者同时
3、存在的混合型便秘等几个类型。目前认为,所谓的功能性便秘并不准确,许多资料显示功能性便秘有解剖和器质性的异常 3 。如便秘病人的结肠壁常有肌纤维变性、肌肉萎缩、肠壁肌间神经丛变性、变形、数量减少等病理改变;部分患者肠壁内神经递质Ach的释放量明显减少,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正常者显著增高。慢传输型便秘常见的疾病有Hirchsporungs病、继发性巨结肠、痉挛性结肠、部分结肠冗长、结肠无力等。出口梗阻型便秘(OCC)是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 4 。OOC多为器质性病变,按病理特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包括直肠膨出、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
4、离、内脏下垂等。该类患者X线表现为会阴下降,故又称“会阴下降综合征”。由于孕产过程中易致盆底损伤、盆腔支持组织的削弱和松弛,故以经产妇多见。第二类为盆底痉挛综合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该征表现为用力排便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致力排时肛直角不张开。由于该类患者静息和提肛时肛管压正常,故推测其是正常肌肉机能低下,而非异常肌肉的持续痉挛,因而认为盆底失迟缓综合征的命名更接近实际情况 5 。本征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因素、先天性异常、炎症刺激、滥用泻药及长期有意识抑制排便,或与支配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临床上,青壮年便秘多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如进食量少、饮水少、偏食、不喜食
5、蔬菜及不良排便习惯如经常忽视便意等常可能是形成慢性便秘的原因。老年人便秘则与食量和体力活动减少、饮食中缺乏食物纤维、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胃结肠反射减弱、直肠敏感性减低、直肠肛管解剖及功能异常、胃肠激素紊乱等有关。继发性便秘是指肠道本身全身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如肠管平滑肌或神经元性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卒中或脊髓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铝钙抗酸剂、铁剂、抗抑郁药、阿片类制剂、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抗组胺药、长期滥
6、用泻剂等)。临床上诊断便秘时通常需鉴别是否为继发性便秘。2 诊断便秘的诊断主要依据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等典型症状。有些作者建议诊断标准应强调在过去12个月中,连续或间断出现症状至少12周,但这并未达成共识。问诊时应注意了解粪便的性状,必要时可进行Bristol粪便形状描记,以便判断便秘程度或用于治疗疗效的对比。病史对病因诊断有提示作用,要注意询问是否有不良饮食习惯、滥用泻药史。一些较为特异的表现如排便时间延长、反复过度用力、直肠胀满、排便不全、手助排便(即用手指伸入肛门或阴道以协助排便)常提示盆底出口病变。慢性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诊断时需注意排除继发于肠道本身或全身的器质性疾病
7、。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关检查主要针对鉴别诊断以排除器质性病变。若肠道解剖无异常,便秘病程长对一般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应进行相关的功能学检查以便判断便秘的病理生理学类型指导合理治疗。明确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可根据症状特点和相关检查进一步分型。慢传输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缺乏便意或粪质坚硬。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或结肠动力低下。功能性出口梗阻主要表现为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或排便量少,常伴肛门直肠下坠感。该类患者常有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失调等。混合型则慢传输与功能性出口梗阻同时存在。在病史中尤应注意的是若患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时,其便秘多属肠易激综合征。3 相关检查
8、及临床意义3.1 内镜检查 可观察结肠和直肠粘膜情况,排除器质性病变。部分患者可见结肠粘膜呈弥漫性黑褐色斑点,称结肠黑变征,为肠粘膜脂褐素沉着,多与长期服用泻剂有关。3.2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能显示肠腔扩张、粪便存留及气液平面。钡剂灌肠可发现巨直肠和巨结肠。CT或MRI主要用于发现肠道有无肿块或狭窄的患者。3.3 功能检查 适合经上述检查初步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结肠转运时间(colonic transit time,CTT)检查技术是便秘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口服不同形态的不透X线标志物定期摄片可测定胃肠通过时间,了解肠道功能,获得CTT数据 6 。目前CTT的测定一般采用简化的方法:
9、早餐时随试验餐吞服含不透X线标记物的胶囊(如SITZ MARKS胶囊,每粒内含标志物24枚)一个,分别于24h、48h、72h(必要时)拍腹部平片一张,计算排出率。正常情况下72h的排出率90%。一般根据腹部平片中的骨性标志判断标志物在结肠中的位置。在脊柱的右侧,第五腰椎与骨盆出口连线以上部位的标志物定位于右半结肠;在脊柱的左侧,第五腰椎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以上部位的标志物定位于左半结肠;上述连线以下部位的标志物则定位于乙直肠。标志物大部分存留在乙状结肠以上者为慢传输型,位于乙直部则为出口梗阻型。该法对区分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也有帮助 7 。便秘型IBS的结肠转运时间延长主要在右半结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便秘 临床 诊治 进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