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docx





《王海英《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海英《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海英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以为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南京师范大学 王海英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我猜有的老师听过,但是今天中午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殷主任给我打气,说好的东西值得一再地分享,所以我想尽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把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的一个话题再做一遍沟通。能不能举个手,我大概了解一下有多少老师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话题。好像没几个,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多。刚才张老师给大家做的一个引导,是更多的关于项目建设的问题,就是接下来这个课程该怎么来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哪些准备以和最后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成果。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话题呢,是一个非常非常微观的,但说老实话,我哪有资格讲这
2、微观的问题。我是一个做政策研究的,政策研究几乎都是非常大的,曾经跟别人要钱的这样一个偏重于财政投入这样一个方向的一个具体的研究内容。我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呢,应该更多是PPP模式,就是这样一个,做的财政部的一个委托课题。这个环境的这样一个话题是10年开始做政策的时候,在调研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基本的想法,感觉就是为什么我们幼儿园的环境长得那么像,是不是可以比较有个性一点,比较独特,比较的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风格,每个人的特点,就像我假如让我坐在那讲,我可能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你让我站着讲我可能立马觉得自己思路比较清晰,至少自己不会睡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话题有一个
3、核心的关键词,在我看来叫“儿童中心”。因为课程游戏化,它是我们这个项目接下来要做的一个内容。但是,刚才张老师也讲了,什么是课程,什么是幼儿园的课程,我相信它应该包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样一个关于环境的这样一个块面。环境一定是我们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投射点。环境是怎么来创设以和如何创设,我更多讲的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也就是怎么样以儿童为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来引领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这个环境可能是一个大大的环境,也可能是一个非常小的,哪怕就是一个区域的一个具体的环境的一个设计。它可能是大的,也可能是小的。这是一个环境设计的核心,不是我想要说的,因为既然我是做大的研究的,所有
4、我可能更多是希望通过环境创设做一个引导,也就是生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风格,叫儿童中心的教育文化。儿童中心的教育文化从哪来?咱们中国的文化是不是能够承载这样一个无声的期待,或者说承载我们学前人的所谓的一种教研梦想的。我想其实可以去追溯一下,怎么去追溯呢,我们来看一下,我自己做了一个文字上的一个追溯,去查一查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起源。中国文化的文化起源,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文献中加以挖掘。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这两个字,它是一个文治和教化,而且是一个响当当的动词,你会发现这个动词的爆发力和暴力的色彩,我一直觉得它很强。我个人是社会学的研究背景,所以我就觉得这两个词特别具有杀伤力。这个文治和教化,你可以看到
5、在这里可能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是一种不平等,是一种A和B,特别是谁来文治,文治谁,谁来教化,教化谁之间的这样一种极端的不对称。在这样一种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咱们可以不可以,是不是有可能形成一种所谓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设计思路,以和有没有可能借助于我们的儿童文化、儿童中心的一种环境设计来达成一种可能的儿童中心的这样一个文化呢?当然我个人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观望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做一些探索,我想行动比观念更重要,哪怕这个行动呢它只是一点点的改变,我觉得它的意义都非常非常的重大。当我们看到“文化”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去看一下咱们中国“教育”这俩个词的一个起源。如果我们去回溯这样一个词的起源,
6、不管是象形还是会意字,都可以发现“教育”这个词,教育的“教”这个字,它其实也传递着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含义。如果我们去看这样的一个象形文字“教”的话,当然有老师说它就是一个会意字,我把它解释为象形字,实际上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由4个部分构成的,上面是个“人”下面是个“哥”,右边上面是个“木”,下面是个“子”。我把它就解释为:成人手拿木棒,鞭打孩子。实际上它是这么一个过程,称为教,它和文化里面的文治和教化,我感觉比较的切合,它们都具有一种相似的精神气质。我们进一步的去看这个孝文化或者我们通过一些解释的话,教育的“教”它左边是个孝,右边是和反文。当年鲁迅先生在写二十四孝图的观感和读感的
7、时候,他会有很多他非常独特的鲁迅似的想象。我也带来我的一种独特的想象,所谓的“孝”文化,所谓的教育的“教”其实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呢?或者说孝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反文化的东西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去看我们中国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这个教育学的课程,我们经典的教科书是如何来诠释什么是教育的。你在这个教育解释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非常可怕一种解释的力量,它强调的是什么呢?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者是谁,受教育者是谁?幼儿园的活动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吗?我相信不是,因为我们都说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是课
8、程。所以它不是那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咱们老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我们纲要里面强调是什么?咱教师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扮演一个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这样一种角色。咱们的孩子,当然不是这样一个很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角色。在这里呢可能看不见所谓的儿童中心,因为它其实不把儿童放在考察事件的中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既然孩子在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没法放到中心来加以考量,那我何以又去通过这样所谓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呢?那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嘛。这是一个很西化的思想,但是这个西化的思想,我觉得它有很多的实质的意义,以和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可能的生长的路径。我同时又比较了一下我们英文的这样一个
9、culture,从它的拉丁语的词条里来寻找,它是什么意思呢?它带有很多这样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和谐、比较生态的这样一种观点,它强调的是一个耕种和培育。看到这句话,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叶圣陶先生在讲过一些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农业,大家可以想一想,教育的农业意义,意味着什么,而教育的工业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教育是农业,想想它是和生命,和动植物这样一个生长的周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育一旦和工业紧紧相连的时候,它可能就会不得不有很多的效率啊、工厂啊、标准件啊、大生产啊这样一些元素在里边。我想这里“文化”是不是或多或少地看到了一个儿童和成人世界的一种相对平等状态呢?当然我们可以
10、进一步看这个education,英文的教育,大家都知道education是啥意思。如果我们去追问它的一个拉丁语的词条,你会发现它其实是连个词延伸而来。在这个延伸过程中,我更多的觉得它是一个什么呢,它原来叫管子。实际上什么叫教育,教育它是根据管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水流的编排布局。也就是说我的教育的目的不是来硬性的配置,而是要什么,先去研究管子自身的特点是什么。因此它所创造的一种教育学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所说的“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这样的一种教师要能够的去支持孩子、理解孩子这样一种师幼关系,或者说这样一种教育学的观点。在这里我想我们或多或少的能够看到儿童中心,或者说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11、?其实“儿童中心”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不是在中国文化中长出来的,它这个从嫩芽到参天大树都是在西方的文化中生长起来的。不管是在当年杜威所倡导的一个建构主义教育运动,还是欧洲的爱伦凯所倡导的新教育运动,其实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就是怎么样在我们建构我们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考察儿童与儿童有关的任何问题的过程中,把儿童这样一个主体放到我们的中心来。就是要改变我们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教师,过于强调课程,过于强调教学的这么样一个传统的三中心的思想。既然咱中国文化其实不大支持或者说不大能够生长这个所谓的儿童中心的文化,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所以这就带来做的艰难。所以我这里应该说也或多或少做了一些探索,这些探
12、索呢,应该是两年前做的比较多。最近这一阵子最多做的是政策课题,觉得政策课题太多以后,觉得没有精力再来关注环境。我当时在做这个话题的时候,其实是从三个基本的角度来观照。我相信在座的老师可能更关注的是第三个层面,就是为什么,就是怎么做呢?你倡导一个观念,但是怎么样让它在地化,怎么样让它转化成一个实实在在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怎么样把它变成一个具体的实践模式呢?我想我是从这样三个角度层层地深入,这也是讲咱思考问题中最最经典的思维方式。你要去研究一种东西,先要去解释它是什么,然后再去解释它,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接着呢我想更多的要求策略,要去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和建构我们需要达到的那样一个理想的状态。关于是什么
13、,其实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就是创设的一个环境,我们怎么样来判定它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有哪些基本的要素呢?我相信我们在座的老师都是有经验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教研人员,老师也好、园长也好,你们对于环境创设的这样一种经验和思路呢应该比我要丰富、清晰得多。我这里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我们去关注一下,在这样一种环境创设过程中它到底是怎么样去履行了或者是违背了儿童中心这样一个立场。其实我想,今天我要说的一个核心就是儿童中心,其实最终要形成的是什么啊,是要有儿童立场,要提升我们的儿童意识。就是我们成人的这样一种观点,成人这样一种思路,逻辑要更多地往后退,儿童要更多地往前
14、走。我们来看一下这样的一个户外场景,看看这样的户外场景活动如果这里奔跑的一群孩子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我们接着看这样一个户外场景,那么这样一个户外场景假设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这里奔跑、探索、玩耍,那么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同样,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这是北欧的一个幼儿园它的一个场景的照片。那我们再看这样一个美国的环境,当然这里更多呈现的是一个户外的环境。我们请大家去关注的什么呢?在这样一些环境中,它有哪些元素是比较切合你心目中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主张的,它哪些东西呢是又非常违背你对儿童中心的这样一个认知,或者说一种追求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去看这样一些户外的场景中有哪些元素,这是一个日本幼
15、儿园的户外场景。同样,我们可以继续看安吉的一个自治村的一个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它的这样一个户外的设施以和它的一个材料的提供方式。再接着我们看,我们大家当时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小山坡,因为这里有很多提供给孩子探索的,户外的,有趣的这样一个空间。今天我并不想过多的去解释,我想我们看的图片以后每个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我们再看看从户外转到室内,看看这样一种空间设计的时候,看看这些空间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这是咱们看的比较多的优质的公办园的一个室内的环创。我们同样会看到一些相对条件比较弱一点的民办园的,比方说这是一个南京郊区的一个幼儿园的室内活动室场景。你在这样一个
16、室内活动场景的可能空间里面,那里你看到了什么?同样看过这些图片以后,其实特别希望老师们能去讨论一下,虽然时间有限,但我觉得这样的讨论的过程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看到这些图片以和你自己在自己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什么是你想追求的一个你所谓的儿童中心。我在做这个环境创设的时候,我是有自己的这样一个追求和抱负在里面的,我在想老师在假设、探索儿童中心的一个环境设计的话,相信你们也会有一份独特的判断。咱们能不能请老师们稍微交流一下。(互动环节)问:你说一说当你看到儿童中心,看到那么多的时候,儿童中心这些环境设计的最大特征是什么?答:自由、感兴趣的、是给孩子自动探索的、幼儿喜欢的、孩子特别喜欢
17、的。我相信我们老师这样一些概念都非常的熟悉,但是我想有的时候会发现概念多了以后,它到底怎么样转化成现实。比方说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们在探究儿童为中心的环境的时候会比较多地去想,什么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呢?我们这里追求的是一个有质量的,儿童中心的环境必须是追求质量、品质一种环境。追求质量并不是,并不以这个硬件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其实幼儿园这个所谓的硬件够用就行,并不要求高大上,并不要求高端,并不要求怎么样。我想它更多的是要有张力,有弹性,要有开放性,要有更多的一种落实性的东西提供在我们的幼儿园中。这个环境才是孩子喜欢的,否则可能就是你花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孩子其实留恋不了多长时间他就厌倦了。在探索的基
18、础上呢,我会发现老师们经常性会说这样一些观点,比方说孩子喜欢的,色彩明亮的、充分探索可能的、满足幼儿各种需要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我相信这些词其实和老师刚才的表述比较相似。我这里特别想说的,其实充满探索可能的我们当下更多去想一下课程游戏化,想想我们的指南,其实在儿童中心的一个环境创设过程中,我觉得一个充满开放性的、足够探索的、足够操作、足够获得各种体验的一个环境一定是儿童非常向往,非常流连的,非常心仪的这种环境。我也相信这样一种环境是让儿童无比痴迷和沉醉的这样一种环境。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后来对那个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操作化。如果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想法,那它还只是一个想法,怎样把一个想法做
19、成一个可以操作的行动呢?或者说指引老师怎样做一个环境的设计呢?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不是一个绝对化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一个临时的判断,也就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感觉在这样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设计中,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儿童的需要、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参与、儿童的反应作为我们的考察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出发点以和归属。也就是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回到儿童,这才是我们的一个立足点。前面是我们要去关注的一些维度,也就是说我怎么样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怎么样来源于儿童又回归儿童呢?我们会发现环境的创意,也就是环境设计的时候你的创意从哪里来?我们现在看的太多的是家长,是成人,是其他人的这种
20、创意的更多一些,孩子的这种偏好,孩子的这种追求相对会少一点。第二个我们是强调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更多的与孩子一起,乃至于完全放手给孩子。待会给你们看案例,我觉得我们在托班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就觉得不要以为是托班,托班的宝宝要比你想象的具有开放性,他的能力要比你想象的更加更加让你吃惊。我们要有一种期待的眼光、需要有一种惊讶的意识、需要对儿童充满信心,不然你就会觉得我是这样的,你是孩子,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控制、去压制、去传递等。第三个就强调环境的布置能够支持孩子的需要。也就是一个已经创设出来的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的满足孩子的多方面的需要呢?等会我们会重点看这个需要有哪些?最后也是一个
21、非常难得,我们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设计了一个所谓的环境评价怎么样追踪孩子的反应。就是环境变与不变,怎么变以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改变。这个评判的标准不是幼儿园要进行一番环境比赛了,我这个幼儿园的课程主题要变了,其实你的立足点和归属点还得要追踪孩子的反应。孩子喜欢的东西那就应该一直放着,而且你应该一直把孩子的主张、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探索过程充实到这个环境中去。我觉着我们心中时时刻刻有了一根弦,这根弦就是儿童带着我们走。我记得原来听过一个故事就是牵着蜗牛去散步,其实我觉得牵着蜗牛去散步,最后是蜗牛带着我们去徜徉,而不是我们牵着蜗牛去散步。你就会发现,在这里就会有很多的东西,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我
22、们自己经过一阵子的研究提出来的一些所谓的标准吧。当然我们现在拒绝说标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加以解释的一个内涵。我们来看一下一些案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咱们幼儿园环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真实版呢?刚才那个张俊老师反复强调我们这个在地化的实践,有的时候观念写得非常的美妙莫测,但是一旦化成行动的时候就有点束手无策。怎样来转化,我们可以从当下的环境中的问题诊断入手。首先来审视一下我们周边的环境,审视一下我们幼儿园自身已经形成的这种环境风格以和环境的经验。我们来看看当下的环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感觉咱们更多的其实是追寻了成人的视眼和成人的立场,而把儿童本身的发展儿童的意
23、愿,发展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追求呢晾在一边。有的时候我们会关注到,但是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幼儿园其实还是不太重视。这个我这个判断,我相信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因为我自己在做这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和我们好几所幼儿园一起在做的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老师们对于这个观念的阻抗意识。观念一下子就能接受了,但是要他行动的时候,他怎么都难以改变他惯常的思维,要怎么来进行创意,怎么来进行设计,怎么样来进行满足孩子需要,以和怎么样来追踪孩子的反应,因为你最后肯定要变成行动,改变一种操作的方式。(图片)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幼儿园中我们感觉这样一种环境的创意,它其实很多都是成人的烙印,看起来很美,它是成人的审美。有的
24、时候说成人用一种审美的倾向来领导孩子的一种审美素养,但是我相信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有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的审美的需求,以和什么是美的基于他的年龄、他的经验的一种判断。也许这样在我们成人眼里看来非常漂亮的东西,但是在儿童眼里未必是非常好看的。你可以看到用刚才的四个标准,所有的环境创意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吗?环境的设计要求了孩子的参与了吗?环境的布置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吗?以和环境的评价追踪孩子的反应了吗?如果我们一再去追问下去,可能会发现不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如果你去审视一下你自己的班级环境、自己的整个幼儿园的环境,你是不是也会发现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存在,你的幼儿园中是不是也不由自主的运用了这样一种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 王海英 儿童 中心 幼儿园 环境 创设 利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