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讲稿.docx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讲稿.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讲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
2、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 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 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 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一10)标
3、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一)概述高血压是
4、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 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不足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流行特点: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59、1979, 1991年进行的3次全国15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
5、73%和11.88%,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患病率上升了51;1979到1991年的12年患病率上升了5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及1991年相比,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现患病人1.6亿;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长期
6、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1. 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人群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也越高。中国人群膳食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约为每天12一18g,南方人群约为每天7一8g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2. 超重和肥胖 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3. 过量饮酒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使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及不饮酒者比较,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4. 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生活方
7、式者及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力口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处。 5.长期精神紧张 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血压升高或高 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三)诊断标准和分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定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3一1) 13一1血
8、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类别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和80正常高值120139或8089高血压140或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或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或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和90若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四)防治策略及措施1.防治策略(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级预防 针对一般人群;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三级预防针对病人。(2) 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将高血压的防治及其他慢病的防治相
9、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 目的是减少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 (2)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 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120139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之间。 2)超重或肥胖(24)。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
10、检;“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3)三级预防: 其目的在于:树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强调患者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建立管理目标和治疗计划,获得最佳管理效果;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念的提高: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二、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
11、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迅速增加, 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一10%。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第一,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60%, 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58%上升到6.37,估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
12、大糖尿病大国。 第二,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第三,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4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40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第四,体力活动不足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遗传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同, 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一8倍。2.超重和肥胖 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不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种族如何,2型糖尿病发病率均及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性。3.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及
13、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一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4.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及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有明显关系。我国1996年比1980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5倍,在此期间的1978一198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及此同时,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减少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三)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人总数的5%左右
14、,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人的胰脏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不能给予正常的反应而发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左右,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趋势;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损伤(),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1999年新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200)。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
15、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7 (126),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200)。的诊断标准为:时2小时血糖 7.8 (140),但11(200);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1(100),但7.0(126)。(四)防治策略及措施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又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在重视一级预防的同时,要重视二、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以降低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主要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开展对公众,包括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糖尿病
16、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2)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体力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提倡合理的膳食:如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人、改善脂蛋白构成、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4)戒烟、限酒。2.二级预防 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残疾。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者,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一部分保持状态(各约占1/3)。因此,在此阶段
17、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3.三级预防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防止伤残和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强调对患者的定期随访。随访的目的在于:(1) 监测血糖和血脂、血压等代谢控制情况。 (2) 评估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等达到控制目标。(3) 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行为变化进行指导,督促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4)对易出现并发症的眼、心脏、肾脏、足等器官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以采取针对措施,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求对所有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有
18、效管理和定期随访。三、肥胖(一)概述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症的一般特点为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10大危险因素之一。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二)
19、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一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两者之和为23.2%,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
20、发达地区。很显然,肥胖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一40%。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 1.进食过量 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使能量的总摄人往往超过能量消耗。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2.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
21、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 3.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在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评价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 )和腰围()。 (1)体重指数():和身体总脂肪密切相关,涉及到身高和体重。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及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二体重身高z()。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 肥胖程度的分类以体重指数为指标。 1)世界
22、卫生组织()肥胖程度分类标准是体重指数在25 0一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 2)针对亚太地区人群体质及其及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W月0西太区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分类标准为在23.0一24.9为超重,) 25为肥胖,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3)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18 5为体重过低,185一239为体重正常,24一279为超重, 28为肥胖。(2)腰围():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
23、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及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型肥胖,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及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及控制指南(试用)指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女性 80时,则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就增加。(三)防治原则和措施 肥胖症必须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及发生慢性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普遍性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1防治原则(1)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慢性 传染性 疾病防治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