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解方程教学的困惑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解方程教学的困惑与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解方程教学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中的简易方程,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其目的是避免“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遇到许多难题,困惑着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现象扫描1、教师依照经验,以“不变应万变”。用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解方程之后,部分教师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于是又回归“传统”,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进行教学,以“不变应万变”,这与新课程的初衷大相径庭。2、学生对用代数思想解方程的知识基础不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新教材在为学生的知识准备上与旧教材反差过大,致使学生用
2、代数思想解方程的知识基础不够。将方程的认识和解方程置于五年级上册集中教学,之前学生对“等式”意义的理解非常狭隘。在这之前的几册教材没有出现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求未知数x”之类的题目。而旧教材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在知识准备上是充分的,是循序渐进的。例如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第一册时就出现7( )10、8( )2、2( )=6 以后各册均有类似练习出现。到第七册时正式出现加、减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乘除法也是如此,不断积累,不断巩固。到第八册,教材还设专题将加与减、乘与除之间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整理和归纳,并再次运用其“求未知数x”。有了上述的铺垫之
3、后,到第九册才正式出现“简易方程”。此时,解方程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3、家长未能理解编排意图,与学校教学产生冲突,使学生左右为难。教师是专门从事教学的工作者,能较好的理解并落实教材的编排意图。家长就不同啦,大部分家长未能理解编排意图,依然按照经验,按照旧方法辅导孩子,与学校教学发生矛盾。弄得学生左右为难,不知听谁的好,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二、应对策略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在哪里呢?我以为,这并不是因为用代数思路解方程本身之错。用代数思路解方程,肯定是解方程的正途。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也能为学生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因此
4、,这种想法是相当有意义的。但是,任何一个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应当存在一个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最佳时机。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不足以理解一个新知识或掌握一种新技能时,盲目地硬塞,只会给教学带来额外的障碍。经过调查和实践,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感到对解方程应该科学、理性、切实的理解。针对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对策。1、 借助天平原理,弄清等式性质。由于学生对“等式”意义的理解非常狭隘,阻碍了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对于解方程的基础等式基本性质,就教学了一个课时,却要学生运用它去解各类方程,这样的编排,过高地估计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仅仅利用“天平平衡”的几次演示,就认为完全支撑了学生理
5、解解方程的方法,这个思维是成人化的,它不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分两步走。首先,通过“天平上加茶杯”这一情境的创设(如上图),给学生留下较好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象支撑。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茶壶,右边放两个茶杯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1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想,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急切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紧接着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使学
6、生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时趁热打铁,问: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2个茶杯,天平还平衡吗?3个,4个呢?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1个茶壶呢?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往回观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取走1个茶杯,天平还平衡吗?2个,3个呢? 其次,教学例题前一课时,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使表象经过抽象形成概念,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天平和木块,参照教科书例题的图示(如下图)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把有关的等式记录下来。最后引导他们概括出等式的第一个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同一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等式的第二个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同一数
7、(零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为解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用好教材资源,掌握方程解法。教材中例1. x39(上图左)和例3(下图左)运用的是第一个基本性质,例2. 3x18(上图右)和例4(下图右)运用的是第二个基本性质。由于教材对等式基本性质的教学不完整,造成运用性质能力受挫。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借助有效的情境图来支撑学生的认知。仍然用天平平衡的情境,体会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或数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由此再次重温等式的两边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是等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教学x39,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左盘的盒子里有x球和盒子外的3个球
8、,右盘共有9个球。盒子里有多少球?”我们让学生借助情境,看着天平(师操作),重温“等式左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的性质,并借助这样的认知,理解x3393。重点让学生弄清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是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从而求出方程的解的道理。在教学3x18时,呈现的情境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左盘用3个小方块表示3x,右盘用18个小方块表示18。x表示多少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情境,弄清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必须把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份,剩下1份,即理解成两边同时除以3。看着天平(师操作),再次体会“等式左右两边都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不变” 的性质,并借助这样的认知,
9、理解3x 3183。3、灵活处理,加强对比。在教学解方程之前,我们利用一两个课时,不断渗透关于四则运算之间关系的知识。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相比原来学生通过数年积淀来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显得单薄和唐突。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在四年多积累的基础上,要通过一两个课时,实现较透彻地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应当也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在学生掌握了用代数思想解方程之后,再向他们介绍用算术思想解方程。并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发现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代数思想解方程的更深认知。如教学x812,学生自己做出了x128,教师又引导学生理解了x88128。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作沟通:你们觉得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都有128。学生还会发现,实际上x88128,88抵消了,就剩下x128,这也就变成了第一种方法。此时,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实际上两种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学生掌握了用算术思想解方程,就不会出现学生学了解方程,却不会解答ax=b和ax=b这两类方程的怪现象。这无论对于学生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方程优越性的体验,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件好事。 总之,新课程利用等式的性质为解方程,思路更统一,我们应正确地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提倡新的方法引领学生。但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方法,毕竟改革是扬弃而并非抛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