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docx
《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牙源性肿瘤(odontogenic tumor)是由成牙组织(tooth-forming tissue),即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间充质或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共同发生一组肿瘤。主要发生于颁骨内,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于牙龈组织内(外周性肿瘤)。和机体其他部位发生肿瘤一样,牙源性肿瘤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和其来源正常细胞或组织有不同程度相似,因此牙源性肿瘤中可含类似于成釉器或牙髓软组织,也可含釉质、牙本质、牙骨质,或它们混合结构或沉积物等硬组织。这组病损中包括发育异常、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各异。以往根据肿瘤组织来源、上皮-间叶组织诱导特征以及生物学行为等,对
2、牙源性肿瘤这组复杂病损有过多种分类意见。1971年,WHO对牙源性肿瘤及其相关病损组织学分类正式出版,从此对牙源性肿瘤命名和诊断才有了国际统一标准。1992年第二版分类对前一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得到了更为广泛地应用。2005年WHO在前两版分类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研究成果又对牙源性肿瘤进行了新分类,本章对各类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描述将主要依据这一新分类。 WHO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类(2005)一、恶性肿瘤 (一)牙源性癌 l.转移性(恶性)成釉细胞瘤 2.成釉细胞癌-原发型 3.成釉细胞癌-继发型(去分化),骨内型 4.成釉细胞癌-继发型(去分化), 外周型 5.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实性型
3、6.发生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 7.发生于牙源性囊肿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瘤 8.牙源性透明细胞癌 9.牙源性影细胞癌 (二)牙源性肉瘤 l.成釉细胞纤维肉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肉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牙肉瘤二、良性肿瘤(一)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具有成熟纤维性间质,不含牙源性外胚间充质成分l.成釉细胞瘤,实性多囊型2.成釉细胞瘤,骨外/外周型3.成釉细胞瘤,促结缔组织增生型4.成釉细胞瘤,单囊型5.牙源性鳞状细胞瘤6.牙源性钙化上皮瘤7.牙源性腺样瘤8.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二)含牙源性上皮和牙源性外胚间充质成分肿瘤,伴或不伴硬组织形成l.成釉细胞纤维瘤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瘤3.成釉
4、细胞纤维-牙瘤4.牙瘤 牙瘤,混合型 牙瘤,组合型5.牙成釉细胞瘤6.牙源性钙化囊性瘤7.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三)间叶性和或牙源性外胚间充质来源肿瘤,含或不舍牙源性上皮1.牙源性纤维瘤2.牙源性黏液瘤黏液纤维瘤3.成牙骨质细胞瘤(四)和骨相关病变l.骨化纤维瘤2.纤维结构不良3.骨结构不良4.中心性巨细胞病变(肉芽肿)5.巨颌症6.动脉瘤样骨囊肿7.单纯性骨囊肿三、其他肿瘤婴儿黑色索神经外胚瘤第一节 上皮性牙源性肿瘤 一、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是一种较常见牙源性上皮性肿瘤,约占牙源性肿瘤60%以上。肿瘤内主要含成釉器样结构,但无釉质或其他牙体硬组织形成。大多数肿瘤
5、发生于颌骨内,常导致颌骨膨大和面部变形。虽属良性肿瘤,但其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locally aggressive),术后复发率较高,也有恶变甚至远处转移零星报道。 对成釉细胞瘤认识已有100多年历史,1879年Falkson首先描述本病1929年Churvhill正式命名为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瘤组织学表现多样,历来有经典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基底细胞型以及颗粒细胞型等组织学分型,但这此组织学分型和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并无明确相关关系。WHO新分类不再将成釉细胞瘤作为一种单一肿瘤来描述,而是以成釉细胞瘤复数形式“ameloblastomas”涵盖4种临床病理表现不同变异型,包括:实性多囊型、
6、骨外,外周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和单囊型。这些亚型在患者年龄、部位、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应采用不同处置方法。以下将分别叙述这四型成釉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 (一)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solid or multicystic ameloblastoma) 是指经典骨内型成釉细胞瘤(classic intraosseous ameloblastoma),这型肿瘤可沿松质骨骨小粱间隙向周围浸润,其波及范围往往超越x线所示肿瘤边缘,若手术不彻底极易复发。 【临床表现】这型成釉细胞瘤常见于3049岁,平均年龄40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肿瘤可发生于上、下颌骨不同部位,下颌较上颌多
7、见,其中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为最常见发病部位。发生在上颌者,以磨牙区多见。骨内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6年左右。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膨胀多向唇颊侧发展。骨质受压则吸收变薄,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肿物覆盖黏膜一般光滑而无特殊改变,偶见对颌牙咬痕。肿瘤区可出现牙松动、移位或脱落。肿瘤较大时可致面部变形。疼痛区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下颌升支和上颌磨牙区肿瘤可直接扩展至颅底。x线可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透射影,边界清楚,可见硬化带。肿瘤生长可导致牙移位、牙根吸收。伴有埋伏牙者可表现类似于含牙囊肿x线特点(图18-1)。 【病理变化】 肉眼见肿瘤大小不一,可由小指头至小儿头般大,剖面常见有囊性和
8、实性两种成分,通常在实性肿瘤背景下,可有多处囊性区域,故也称多囊型。囊脏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呈白色或灰白色。 组织学上,典型成釉细胞瘤上皮岛或条索由两类细胞成分构成,一种为瘤巢周边立方或柱状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类似于成釉细胞或前成釉细胞;另一种位于瘤巢中央,排列疏松,呈多角形或星形,类似于星网状层细胞。但成釉细胞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异较大,可有多种表现,现分述如后。 l.滤泡型(follicular pattern)(图18- 2 A) 肿瘤形成孤立性上皮岛,上皮岛中心部由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之间彼此疏松连接,类似于成釉器星网状层,上皮岛周边围绕一层立方状或柱
9、状细胞,类似于成釉细胞或前成釉细胞(preameloblast),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reversed polarity)。上皮岛中央星网状区常发生囊性变,形成小囊腔,囊腔增大时周边部细胞可被压成扁平状。滤泡之间肿瘤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丛状型(plexiform pattern)(图18-2 B) 肿瘤上皮增殖呈网状连结上皮条索,其周边部位是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被周边细胞包围中心部细胞类似于星网状层细胞,但其含量较滤泡型者少。这型肿瘤发生囊性变是在肿瘤间质内,而不是上皮内囊性变。 3.棘皮瘤型(acanthomatous)(图18-3 A) 是指肿瘤上皮岛内呈现广泛
10、鳞状化生,有时见角化珠形成。常出现在滤泡型成釉细胞肿瘤内。4.颗粒细胞型(granular cell type)(图18-3 B)肿瘤上皮细胞有时还可发生颗粒样变性,颗粒细胞可部分或全部取代肿瘤星网状细胞。颗粒细胞大,呈立方状、柱状或圆形。其胞浆丰寓,充满嗜酸性颗粒,在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上类似于溶酶体。5.基底细胞型(basal cell type) 肿瘤上皮密集成团或呈树枝状,细胞小而一致,缺乏星网状细胞分化,较少见,需和基底细胞癌和颌骨内腺样囊性癌相鉴别。6.角化成釉细胞瘤(keratoameloblastoma)是一种罕见组织学亚型,肿瘤内出现广泛角化。镜下肿瘤由多个充满角化物微小囊肿构
11、成,衬里上皮以不全角化为主,并伴有乳头状增生,因此又称为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papilliferous keratoameloblastoma)(图18-4)。上述组织学亚型中以滤泡型和丛状型最为常见,其中有些亚型往往混合出现。(二)骨外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 (extraoseous or peripheral ameloblastoma)是发生于牙龈或牙槽黏膜而未侵犯颌骨一类亚型(图18-5),约占所有成釉细胞瘤1.3%-10%,患者平均年龄(男:52.9岁;女:50.6岁)显著高于骨内型成釉细胞瘤。组织学表现和骨内型成釉细胞瘤相同,肿瘤可完全位于牙龈结缔组织内,和表面上皮无联系,有些病变却
12、似乎和黏膜上皮融合或来源于黏膜上皮。由于其生长局限于牙龈,易于早期发现和手术切除,因此,术后无复发。(三)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是成釉细胞瘤一种变异型,具有特殊临床、X线和病理表现。上下颌发生率相同,常发生于颌骨前部,仅有6%发生于下颌磨牙区。X线片上常见肿瘤边界不清,约50%肿瘤表现为投射阻射混合影,类似骨纤维性病损。大体观,肿瘤实性、质地韧,有砂砾感。镜下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挤压牙源性肿瘤上皮成分。肿瘤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丰富排列成扭曲束状,可见玻璃样变,肿瘤性上皮岛或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上皮岛或条索周边细胞呈扁平状、排列紧密
13、(图18-6)有时中心呈旋涡状。邻近上皮间质常发生黏液变性间质内有时可见类骨小梁形成。目前认为其治疗方法应和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相同。(四)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icystic ameloblastoma)由Robinson和Martinez于1977年首先报道,随后曾先后被称为壁性成釉细胞瘤(mural ameloblastoma)、囊肿源性成釉细胞瘤(cystogenic ameloblastoma)、囊型成釉细胞瘤(cystic ameloblastoma)和丛状单囊型成釉细胞瘤(plexiform unicystic ameloblastoma)等。是指临床和x线表现单囊性颌骨改变,
14、类似于颌骨囊肿(图187),但组织学检查见其囊腔衬里上皮可表现成釉细胞瘤样改变,增生肿瘤结节可突人囊腔内和(或)浸润纤维组织囊壁。该型成釉细胞瘤多见于青年人,年龄在10-29岁之问,平均年龄25岁左右。好发于下颌磨牙区。采用刮治术后复发率较低(约为lO),明显低于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5090)。依据肿瘤组成成分和结构不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又可分为3种组织学亚型(图18- 8):笫I型为单纯囊性型,囊壁仅见上皮衬里,表现成釉细胞瘤典型形态特点,包括呈栅栏状排列柱状基底细胞(核深染且远离基底膜)和排列松散基底上细胞,即Vickers-Gorlin标准(图18-9 A);第型伴囊腔内瘤结节增殖,
15、瘤结节多呈丛状型成釉细胞瘤特点(图18-9B);和前两型不同,第型肿瘤纤维襄壁内有肿瘤浸润岛,可伴或不伴囊腔内瘤结节增殖。囊壁衬里上皮并非均一地表现成釉细胞瘤特点,局部区域可见较薄、无特征非角化上皮,伴感染区域上皮较厚,上皮钉突呈不规则状增殖。在纤维囊壁内常常可见程度不一上皮下玻璃样变或透明带。 由于、型肿瘤仅表现囊性或囊腔内生长,其生物学行为类似于发育性牙源性囊肿,故单纯刮治后一般不复发;但型肿瘤因其纤维囊壁内存在肿瘤浸润,局部侵袭性可能类似于实性型成釉细胞瘤因此其治疗原则应和后者相同。另外,有报道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可于术后多年复发,有复发间隔甚至长达20余年因此对术后患者作长期随访是必要。成
16、釉细胞瘤病因不明它可能来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包括成釉器、Malassez上皮剩余、serres上皮剩余、缩余釉上皮以及牙源性囊肿衬里上皮。还有人认为此瘤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皮。二、牙源性鳞状细胞瘤牙源性鳞状细胞瘤(squamous odontogenic tumor)是一种少见良性牙源性肿瘤。l975年Pullon等先报告此瘤。瘤由分化良好鳞状上皮和纤维间质构成,通常发生于骨内可能来自Malassez上皮剩余或牙板剩余。牙源性鳞状细胞瘤患者年龄分布较广,以2029岁多见。男女之问无明显差异。肿瘤发生部位以上颌切牙尖牙区和下颌前磨牙区多见,上颌、下颌发病几乎相等。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有时
17、受累牙出现松动,疼痛。偶见多发性病损。x线片表现为三角形或半圆形放射透光区,边界清楚。组织学上,牙源性鳞状细胞瘤主要组织学特点是分化良好鳞状上皮岛位于成熟结缔组织间质内,肿瘤性上皮团块周边部细胞呈扁平或立方状,缺乏成釉细胞瘤中典型柱状细胞(图18- 10),不呈栅栏状排列并且其胞核不远离基底膜;细胞团块中央区细胞也缺乏星网状分化某些病变中可见钙化和退变。本病为良性肿瘤。有些病例具有局部浸润生长能力,但术后很少复发。 三、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又称Pindborg瘤,较少见。以往认为是成釉细胞瘤或牙瘤一型
18、。1956年Pindborg首先对此瘤进行了较为详细描述,此瘤之所以倍受重视,是由于其独特组织学表现可能将其误诊为低分化癌。【临床表现】患者年龄分布较广,90-60岁之间均有发病,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男女性别无差异。下颌比上颌多见(2:1),最常见部位是前磨牙和磨牙区。外周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多发生于前牙区。患者无特殊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x线照片表现为不规则透射区内含大小不等阻射性团块(图18- 11),这些不透光团块常和末萌牙牙冠部相邻近。病变透射区周边和正常骨分界较清楚,但骨硬化带不明显。【病理变化】肉眼观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实性。可见埋伏牙,镜下见肿瘤由多边形上皮细胞
19、组成,并常见清晰细胞间桥。纤维性间质常见退变。上皮细胞排列呈片状或岛状,偶呈筛孔状。瘤细胞边界较清晰,胞浆微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有胞核较大,直径可达100 m。有时见双核或多核。核多形性明显,但核分裂象罕见,这一点可和恶性肿瘤相鉴别。有时瘤细胞胞浆透明,呈灶性聚集。肿瘤组织内常见一种特征性圆形嗜酸性均质物质分布于细胞之间,特殊染色(如硫代黄色T、刚果红等)证实这种物质为淀粉样物质(amyloid)。淀粉样物质内常发生钙化,钙化物呈同心圆沉积(图18-12)。牙源胜钙化上皮瘤属良性肿瘤,但其生长具有局部浸润性。手术治疗后有复发病例报告。关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组织发生,Pindbor
20、g认为它可能来自埋伏牙缩余釉上皮,但也有人认为来自成釉器中间层细胞。四、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腺样瘤(adenomatoid odontogenic tumor)曾被认为是成釉细胞瘤一型,由于肿瘤内存在导管样或腺样结构,曾被称为腺样成釉细胞瘤(adenoameloblastoma)。但因其在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均有别于成釉细胞瘤,现已认为是一种独立牙源性肿瘤。【临床表现】牙源性腺样瘤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其发病年龄多为1019岁。女性比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9。病损部位是上颌比下颌多见,上颌单尖牙区为好发部位,常伴阻生牙。肿瘤一般较小,直径13 cm。大多数发生和骨内,少数情况下也可发
21、生于牙龈(外周型)。x线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单房性透射影,常围绕个阻生牙牙冠,因此其x线特点和含牙囊肿相似(图18-1 3 A)。病变一般呈X线透射区,但有时可见不透光钙化颗粒。【病理变化】肉跟观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呈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腔内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液体,腔内可含牙。镜下见肿瘤上皮可形成不同结构。一是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由梭形或立力状上皮细胞组成,形成玫瑰花样结构(rosette-like structure)。上皮细胞之间以及玫瑰花样结构中心部可见嗜酸陛物质沉积。二是腺管样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形成环状腺管样结构,胞核远离腔面。管状腔隙内可含有嗜酸
22、性物质和细胞碎屑(图18-13B),第三种结构是梁状或筛状结构,见于肿瘤周边部或实性细胞巢之问。细胞呈圆形成梭形,核着色深。常常是12层细胞条索形成筛状。有时肿瘤中可见第四种结构,由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组成小结节。小结节内鳞状细胞核呈轻度多形性,细胞间见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沉着。这些结构和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相似,因此成为“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样区”。此外,肿瘤内有时还可见发育不良牙本质或骨样牙本质。肿瘤间质成分较少。 牙源性腺样瘤是一种包膜完整、生长局限良性肿瘤,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一种错构瘤。刮治后一般不复发。可能发生于成釉器、缩余釉上皮或含牙囊肿衬里上皮。 五、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源
23、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颌骨内牙源性肿瘤。其特征为不全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衬里,具有潜在侵袭性和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由于其生长方式特殊,术后有较高复发倾向,且有时可和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a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并发,多年来,不断有作者提出这型颌骨囊肿可能代表种良性囊性肿瘤,而不属囊肿。在2005年wHO新分类中,已将其归属为良性牙源性肿瘤,并提出
24、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命名。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这一新命名还存在诸多争议,支持方和反对方各执一词,很难达成共识。但本教科书希望对牙源性肿瘤描述和WHO新分类保持一致。 【临床表现】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年龄分布较广,但多数资料显示患者好发年龄在1029岁之间,也有4050岁为第二发病高峰报道。男性较女性多见,病变多累及下颌骨,特别是磨牙及升支部发生于上颌者以第一磨牙后区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约占10左右,其中部分多发性患者可伴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生长方式特殊,主要沿颌骨前后方向生长,病变较大时仍不引起明显颌骨膨大,因此临床上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多在常规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若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八 章牙源性 肿瘤 病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