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级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级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1. List the immune system organs and cells. What are their functions?(列举出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并说出它们的功能? 郭杰)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禽类法氏囊。中枢器官作用: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肠道集合淋巴结)等,是捕获抗原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
2、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免疫细胞的作用主要是抗原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作用。2. What specialized features of the skin, lungs, and intestines are useful in keeping microbes at bay(陷入困境)?(皮肤,肺和肠道的哪些专有特征对抵御微生物是有用的? 池秋燕)皮肤:人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入侵。皮肤和粘膜还能分泌多种杀菌灭毒的物质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肺:呼吸系统中能产生防御素,对
3、病原微生物有广谱的毒杀效应。肠道:首先肠道共生菌产生生物膜,能有效阻止病原菌的感染。其次肠道上皮细胞构成了重要的天然屏障并且还能通过模式识别分子识别病原及其分泌的毒素产生先天性应答,如杯形细胞分泌大量的糖基化黏蛋白保护粘膜,潘氏细胞分泌大量的抗菌肽,束状细胞能识别化合物并分泌阿片类物质等。三,肠道粘膜山皮还覆盖着一层粘液保护层,分布着各种抗菌肽。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散布着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积聚的地方形成皮尔士小体,皮尔士小体是一个完整的能执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 What are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nd how do they work?(什么是抗菌肽,它们是如何作
4、用的? 陈婷)抗菌肽又称为宿主防御肽,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通过产生抗菌肽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抗菌肽是单基因编码的小分子蛋白,没有特异性,具有广谱杀灭病原菌和病毒的特点,目前重要的抗菌肽有两大类:防御素和凯瑟琳抗菌肽。防御素的抗菌作用目前普遍认为,带正电的防御素与带负电的细菌细胞膜相互吸引,防御素在细菌外膜通过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形成跨膜的等离子通道而扰乱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细胞能量状态,导致细胞膜去极化、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以及ATP含量的下降,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防御素的抗病毒作用则是通过与病毒外膜蛋白结合而导致病毒失去生物活性来实现的。凯瑟琳抗菌肽的作用机制:凯瑟琳抗菌肽主要以无
5、活性原肽储存于细胞内,在细胞受到刺激后,被加工处理成为有活性的小肽分子,释放于细胞外,执行杀菌作用。(动物分子免疫学P26 P27)答案2(刘元杰)什么是抗菌肽,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出自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体内存在多种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抗菌肽和抗菌蛋白,主要由表皮细胞和吞噬细胞产生,在病原体入侵后启动的快速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成分:溶菌酶:溶菌酶可直接作用于革兰阳性菌胞壁裸露的肽聚糖。肽聚糖由三种成分共同构成立体网状结构,即N乙酰葡糖胺(GlcNac)和N乙酰胞壁酸(MurNac)交替出现的骨架、与乙酰胞壁酸相连的氨基酸侧链,以及连接侧链的甘氨酸交连桥。溶菌酶可以在Gl
6、cNac及MurNac之间将骨架切断,使肽聚糖分子解离,损伤细菌和真菌细胞壁。防御素:防御素能有效地杀菌是因为属于两性分子,即同时具有极性基团(亲水)和非极性基团(疏水)。吞噬细胞摄入病原微生物之后,胞内带有防御素的胞质颗粒迅速与胞膜融合,将防御素释放至包绕细菌的胞膜和细菌中间然后高浓度溶菌酶直接插入细菌胞壁,借助其两性结构域的聚合和孔洞形成能力,使细菌因胞壁的损伤而死亡。组织杀菌素:也是通过两性结构域发挥杀菌作用的抗菌肽,由中性粒细胞、M、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肺部和小肠上皮细胞产生。中性粒细胞中有一种次级颗粒,储有无活性的组织杀菌素分子。次级颗粒一旦与中性粒细胞中吞有细菌的吞噬体相遇,可通过融
7、合而使其中的组织杀菌素进入吞噬体,在弹性蛋白酶作用下,借酶解而释放出有活性的两性结构域,采用防御素相似的机制杀伤细菌。凝集杀菌素:通过其碳水化合物识别结构域显示活性,主要作用于肽聚糖,与溶菌酶一样,优先杀伤革兰阳性菌。分泌型磷脂酶A2:一类碱性酶,可进入细菌胞壁,水解其磷脂成分而杀菌。杀菌肽:双链成分,水溶性的一条链可以穿透细菌胞壁,并在壁上打孔,使细菌死亡,另一条链为疏水性。杀菌肽的靶目标分别为革兰阳性菌外壁和革兰阴性菌内壁。其他。值得注意的是,固有免疫中的抗菌肽和抗菌蛋白发挥作用,往往都有一个借助蛋白酶从前体分解而激活的过程。4.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macro
8、phage derived cytokine IL-12?(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12(白细胞介素-12)的作用? 王雅文)IL-12最早发现于1989年,该分子具有活化NK细胞产生IFN-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分子是异二聚体结构复合物,由(P35)和(P40)亚单位组成,能诱导细胞产生免疫应答。IL-12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主要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如IL-12可诱导Th0产生Th1免疫应答,并促进Th1细胞的发育和增殖;是先天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调控分子,作用于靶细胞受体后通过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也是重要的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等等。5. Des
9、cribe the classical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描述补体活化的经典激活途径 邓阳)补体活化的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主要由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活化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构型发生变化,暴露出Fc片段CH2区域的补体结合位点,与补体C1的亚基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 4b2a),与C5转化酶(C 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补体C1是存在于血清中的大分子复合物,由1个C1q、2个C1r、2个C1s等亚基聚合而成(C 1qr2s2),每个亚基短肽都含有两个功
10、能域,一个是结合域,一个是催化域。C1q结合Fc片段补体结合位点后,引起C1r构象发生改变,形成具有催化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C 1r,C 1r裂解C1s使其成为具有催化活性的C 1s,该酶的催化底物是C4与C2,催化底物后形成C 4b2a,该产物是C3转化酶。补体C3是由与链组成的二聚体。C3转化酶裂解C3形成C3a与C3b,C3b与C3转化酶结合形成三聚体具有酶活性的大分子C 4b2a3b(C5转化酶),C5转化酶裂解C5形成C5a与C5b,启动终末途径,即C5b与C6、7、8、9结合形成膜损伤复合体,直接破坏病原体。除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阴离子磷脂类化合物、脂质体A及大肠杆菌等都可以活化补体
11、经典途径。6. In addition to killing bacteria, what other roles do complement proteins serve?(除了杀死细菌外,补体蛋白还具有什么样的角色? 任晓梅)1. 裂解靶细胞和抗原(包括细菌和病毒)2. 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抗原3. 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巨噬细胞清除沉积于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中的抗体抗体复合物。4. 免疫调控,某些抗体与免疫细胞膜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7. Describe the functions of the three macrophage derived infl
12、ammatory cytokines?(描述巨噬细胞分泌的三种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冯欢)1、 IL-12:在病原感染过程中,PRRS识别PAMPS,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活化并分泌大量的IL-12.作用:IL-12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主要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该分子具有活化NK细胞产生IFN-的作用。IL-12是重要的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也是在先天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调控分子。2、肿瘤坏死因子(TNF):TNF是一种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反应,在临床上可通过抑制TNF的作用减缓炎症症状,尤其在关节炎治疗中效果明显。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过
13、氧化物阴离子产生,增强ADCC功能,刺激细胞脱颗粒和分泌髓过氧化物酶。 3、干扰素(IFN):干扰素在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是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干扰素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I型、II型和III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是先天性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作用明显。II型干扰素(IFN-)是重要的免疫应答分子,参与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调控免疫应答的走向,尤其是对细胞免疫有重要作用。III型干扰素可能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有关。8. How do neutrophils kill bacteria?(中性粒细胞是如何杀伤细菌的? 郭杰)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短命细胞,在血液中含量
14、丰富但不存在于正常健康的组织中。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细菌等微生物初次穿过机体表面上皮后,吞噬性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许多细菌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细菌分子与这些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并分泌生物活性分子。巨噬细胞针对细菌组分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发炎症反应。结合于细菌表面的补体可促进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使大量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 中性粒细胞表面存在有识别细菌共同组分和补体的受体,是吞噬和清除入侵微生物的主要细胞。捕获的病原体首先被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包围,然后内化进入细胞膜围绕的囊泡中形成吞噬小体,并出现酸化。中性粒细胞具有溶酶体颗粒,吞噬小体和一个活或多个
15、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融合后释放其内容破坏清除病原体。吞噬以后,中性粒细胞还会产生多种毒性产物,有助于杀死吞入的微生物。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应答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细胞成员,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会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参考 Janeways Immunobiology)9. What is respiratory burst?(什么是呼吸爆炸? 质量标准所 何雯菁,刘悦)简单介绍:NADP氧化酶反应导致的细胞耗氧量短暂增加,这就是呼吸爆发。呼吸爆发过程使吞噬细胞内产生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被超氧化物歧化酶转化为H2O2。过氧化氢进一步发生化学及酶促反应产生一些列的有毒物质,包括羟基、次氯酸
16、盐及次溴酸盐。直接识别细菌多肽或者补体系统识别了病原体后,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内产生了强有力的杀伤机制,杀伤被吞噬细胞受体摄取的细菌。因为在此过程中,水解酶、膜破坏酶及活性氧将会被释放到胞外环境中,对宿主细胞具有毒性,所以吞噬细胞会引起大量的组织损伤。详细过程:吞噬细胞中的呼吸爆炸是由富集在吞噬细胞内的NADPHA氧化酶诱发的。中心粒细胞高度分化,能摄取和杀伤病原体,并且含有一些不同种类的胞质粒,比如初级和次级颗粒,这些颗粒内含有抗菌肽和酶。在未被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中,NADPH氧化酶的细胞色素b558亚基(gp91和gp22)处于次级胞质粒的膜上,其他氧化酶组分(p40,p47和p67)存在于
17、细胞质中。当吞噬细胞上的受体被激活, fMLP或者C5a与受体结合后,激活Rac2。而后,吞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初级和次级胞质粒融合,Rac2诱导细胞质中的细胞色素亚基与细胞色素b558在吞噬细胞膜上结合形成活化的NADPH氧化酶。活化的NADPH氧化酶将FAD(黄素腺嘌呤二核甘酸)辅因子上的一个电子转运到一个氧分子上,形成超氧离子02-及其他氧自由基,这一过程发生在吞噬细胞的细胞质中。钾离子和氢离子继而被释放到吞噬小体中,中和带电的超氧离子,增加了吞噬小体的酸化程度。酸化使组织蛋白酶G和弹性蛋白酶等颗粒酶从蛋白多糖基质上分离出来,致使它们被溶酶体酶分解和活化。超氧离子O2-在超氧化物歧化酶的
18、作用下转化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杀灭微生物。同时,超氧离子可以被其他酶及与亚铁离子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次氯酸盐(OCL-)和羟基(OH),次氯酸盐和羟基均能杀伤微生物。10. Which molecules mediate the extravasation of neutrophils from the circulation?(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外渗(浸润)是由那些分子介导的?兰兽研季文恒)中性粒细胞浸润是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炎性肠道疾病和慢性肺疾病的一种特征性标志。因此,中性粒细胞外渗到炎症,血管损伤或感染部位需要有一个严密的调节过程。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包含的粘附受体和信号分子
19、可调节进入炎症或感染部位的嗜中性粒细胞的募集,中性粒细胞的募集需要一个粘附和迁移的多级级联反应,这个过程需要三种粘附受体,即选择素、整合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受体。级联反应分为三步: (一)最初选择素介导的轧制。(二)趋化因子诱导激活。(三)整合素依赖性的稳定的粘附和随后的跨内皮迁移。白细胞相关膜结合蛋白酶或分泌蛋白酶以及粘多糖降解酶促进这一过程,这些酶帮助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外基质。11. What ar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What are TLRs and RIG-I receptors? How do they function?(什么是模式
20、识别受体?什么是Toll样受体RIG-I受体?他们又是如何发挥功能的? 白思宇)识别固有分子模式既PAMP和DAMP的专一性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包括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RIG样受体和C型凝集素受体等。此类受体主要从两方面发挥功能:参与吞噬或激活免疫细胞。PRR是固有免疫中免疫受体的代表,由胚系基因编码,进化上十分保守,也表明此类受体对生物体的生存极为重要。模式识别信号受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胞膜和胞内区室(如内体及吞噬酶体)膜所表达的信号受体如Toll样受体;二是分布在胞质溶胶中的信号受体,如NOD样受体及RIG样受体。Toll基因之所以能够抗感染,在于启动了NF-B相关
21、信号的转导。TLR家族不同成员启动的信号通路不同,参与的衔接蛋白和蛋白激酶也不相同。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衔接蛋白MyD88通过IKK与MAPK途径活化转录因子NFB和AP-1引起促炎症基因转录。另一类是Toll样受体相关性干扰素激活因子(TRIF),以及与其相关的TRAM分子,同属衔接蛋白。通过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中的IRF-3和IRF-7启动另一条通路,通过IRF直接转位至细胞核,激活一型干扰素基因,促使其表达,发挥抗病毒作用。RIG-I识别胞质溶胶中病毒产生的三磷酸RNA分子后发生聚合,并与附着在线粒体外膜的IPSI分子连接,使得该分子中IPSI结构域活化,借助TRAF6和参与TNF受体信
22、号转导的衔接蛋白TRADD/FADD,分别激活NFB信号途径,和TANK结合激酶TBK,后者使干扰素调节因子基因IRF3和IRF7激活,产生一型干扰素。12. How do interferons function to provide resistance to viral infection?(干扰素如何抵抗病毒感染的 刘春晓)干扰素(IFN)在早期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是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干扰素通过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根据结合膜受体的不同,干扰素分为三个类型,分为I型,II型,III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是先天性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作用明显,I
23、I型干扰素是重要的免疫应答分子,参与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调控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调控免疫应答的走向,III型干扰素有组织特异性。干扰素的作用机理:病毒感染细胞导致干扰素的产生,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干扰素分子向附近扩散,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干扰素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可抑制病毒的繁殖,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体(AVP)发挥效应。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该蛋白能阻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之间相互结合,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能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级 免疫学 复习资料 汇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