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题报告撰写格式要求及范例.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开题报告撰写格式要求及范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开题报告撰写格式要求及范例.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注意:1、在撰写开题报告时,页面设置和排版严格根据本格式,正式提交时,需把红色注释去掉,并全文排版整齐。2、学生在毕设系统中按照要求将开题报告内容分别填写完毕后,必须将开题报告的word以及PDF版本作为附件上传系统。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双电机同轴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专 业: 自动化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7年3月说 明1根据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院系分管教学领导批准后实施。2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
2、材料之一。学生应当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应不少于3000字,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5开题报告检查原则上在第24周完成,各院系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 业自动化指导教师职 称所在院系自动化学院课题来源课题性质工程设计课题名称双电
3、机同轴驱动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意义【1、文字格式:五号,宋体,英文及字母为“新罗马”字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0行。】【2、毕业设计内容部分,要结合论文研究内容,用2-3句话简述毕业设计研究内容所属的研究领域、该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毕业设计要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最后逐条列出毕业设计的阶段性内容,如“XX系统硬件设计、XX系统软件设计、XX算法设计与实现”等。此处研究内容应具有概括性,每一条应该是几周工作内容的概括,不需要展开说明。 字数350字左右】课题内容:在工业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伺服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性能指标要求。伺服系统必须具备驱动高角速度、角加速
4、度负载的能力,甚至要求多电机同步传动,并具有良好的跟踪精度和动态品质,以及满足大功率的发展要求。目前,多电机同步高精度传动已成为伺服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中。在此趋势下,本文研究双电机同轴驱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式,实现基于CANopen的一种双电机同轴驱动控制器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 双电机同轴驱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框架设计;2) 基于STM32F407的硬件设计和电气电路设计;3) 双电机运动控制的常用算法设计;4) 双电机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研究;5) CAN总线及CANopen高级协议的底层代码实现;6) 双电机控制代码编写、显示界面及上位机设计;7) 系统
5、整体调试与测试。【课题意义部分,要结合毕业设计所属领域、以及该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阐述设计内容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作用和意义。如“研究XX被控对象或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原理,建立XX的数学模型,为XX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XX系统的XX控制算法,结合工程实践研制XX控制系统,为XX过程的XX控制提供思路”。字数350字左右】课题的意义:传统的伺服系统多采用单一电机实现单轴控制,但是电机的输出转矩有一定的限制,当需要较大的驱动功率时,必须特制功率与之相匹配的驱动电机和伺服驱动器,使得系统的成本上升,传动系统安装空间增大,而且过大输出功率的电机会受到制造工艺和电机性能的影响。随着大功率驱动系统
6、需求的增多,以及满足一些特定系统对于控制精确度的要求,多电机同轴驱动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单电机的输出功率有限,有时需采用双电机驱动甚至多电机驱动。双电机驱动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系统的功率要求,还可以完全消除传动过程中齿隙的影响,提高了系统控制的精确度。双电机驱动系统在理论上的优势为消除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间隙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对它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多电机联动控制理论参考及消除传动间隙新的控制方法。文献综述【要求:1、文献综述是毕业设计内容、意义、必要性的展开论述,要详尽具体,要通过引用、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为什么要做该课题的毕业设计,指出毕业设计开展的依据,一般应指出其创新性,
7、即符合学科发展、具有工程意义,能够解决何种工程或科学问题。2、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一般应该包括课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发展状况(可以按国内外,或者其他分类方法展开论述,主要说明大家在该领域主要在做什么,采用了什么手段,达到了什么效果),面临的问题(有哪些,有关这些问题解决的瓶颈在哪里),你的毕业设计针对这些问题中的哪些方面,准备采用什么方法解决其中的什么问题;3、文献综述不是你所查阅文献堆砌,必须对其进行总结、归类,分类提炼出文献对毕业设计领域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指出毕业设计的内容;4、文献综述的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不包括参考文献字数),文献综述的内容和叙述要具体,不能空洞。5、
8、文献综述引用的文献数量,要求15篇以上,其中近5年的期刊论文不少于10篇,且至少1篇英文文献。6、参考文献格式,要严格按照范例中的要求规范编写;(1)所有的参考文献,须按照顺序在文献综述的对应处进行标注或引用;(2)引用时,须使用英文模式下的中括号,即 ;不能使用中文模式下的中括号,即【 】。(3)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用上标引用或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文献1介绍了一种多电机控制算法.”,上标引用:“多电机控制算法1被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建议多采用上标引用。(4)引用文献标注避免出现多篇文献全部集中在段前标题或者段尾的标注形式,例如“国内外现状5-11”。文献综述围绕基于双电机同轴驱动控制系统这一
9、课题为中心,查阅相关书籍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期刊杂志,对于涉及到此课题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研究,了解并掌握与课题相关的知识要点,现文献综述如下:1)基本原理:传统的伺服系统多采用单一电机实现单轴控制,但是电机的输出转矩有一定的限制,当伺服系统需要较大的驱动功率时,必须特制功率与之相匹配的驱动电机和伺服驱动器 1。随着大功率驱动系统需求的增多,以及满足一些特定系统对于控制精确度的要求,研究用两个甚至多个电机共同完成单轴的驱动任务可以满足上述任务。伺服系统中通常釆用齿轮系统传递速度和扭矩,在哨合轮齿的装配过程中,齿廊之间需要留有间隙。齿侧间隙的存在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齿轮传动的平稳性,进而
10、影响了伺服系统的伺服性能,同时摩擦非线性等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高精度的应用场合,如:高精度数控机床、机器人位姿控制、雷达天线系统等,齿隙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为了消除齿隙非线性对伺服系统造成的影响,双电机驱动系统是一种新颖可靠的解决方式,双电机系统改变以往传统的单电机驱动模式,电机多釆用对称方式布置在输出终端,通过合理控制两台电机的输出力矩达到可靠消除传动间隙的目的。2)基本方法:随着近年来伺服系统的发展,多电机传动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中。为了提高多电机传动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以及满足一些特定系统对于多电机精确同步的要求,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法的研究也变得越
11、来越重要。双电机驱动系统在理论上的优势为消除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间隙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在控制方面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对它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多电机联动控制理论参考及消除传动间隙新的控制方法。与现有的双电机驱动消隙控制方法相比,增加了对两台电机的输出力矩实施动态控制,使双电机系统的控制方法更加完善,使传动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对于提高机床的传动精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优秀的同步控制方法要兼顾系统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因此同步控制方法的研究要深入到速度和位置的双重同步1。已有的方法通常采用差电流负反馈,通过对电流的均衡控制从而现多电机的同步联动控制2。但由于电机参数的不一致
12、性,电流一致并不一定能使各电机的力矩、速度完全一致,通常可以采用一种“差速负反馈”同步联动的控制方案3。在多电机同步控制中,各电机之间实时的数据通信是很重要的。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检测每个电机的速度和位置数据以及传送指令都需要大量复杂的数据信号线。因此传统的通信技术可能因为接线复杂、噪音以及数据线的维护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增加成本。现场总线的出现解决了多电机控制之间的可靠通讯问题4。3)基本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电机实现单轴控制,双电机同轴驱动控制系统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驱动控制系统具有如下优势5:(1) 驱动总功率提高;(2) 驱动系统成本有效降低;
13、(3) 系统的通用性和可靠性提高;(4) 驱动精确度提高;(5) 驱动系统中,电机占用体积小,节省空间。4) 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对多电机联动控制系统的众多方面都有所探讨,如齿隙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系统建模、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等,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随着对齿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非线性理论的快速发展,齿隙非线性的研究对象变得更为复杂,从齿隙在系统端部到齿隙在系统中间,到兼有摩擦、死区、饱和等其它非线性;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不断出现,自适应控制理论、变结构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非线性几何理论等成为研究齿隙非线性的有力工具;控制方法也更为复杂,逆模型方法、碰撞分析法、线
14、性控制基础上的补偿方法以及分阶段控制法等使得对齿隙非线性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应用情况6。徐杰等7以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为例,研究了多电机同步联动系统的机械结构以及齿轮间的啮合关系,利用机理分析法,分析了齿轮啮合动力学以及多电动机联动的动力学原理,并建立了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的无齿隙理想动力学模型和含齿隙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多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从驱动电机之间的连接关系来看一般可分为两类8:一类是各电机之间相互独立、电机之间不存在物理连接,采用多电机同步驱动。另一类是各电机间存在柔性或刚性的物理连接,各电机的工作状态有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耦合作用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题 报告 撰写 格式 要求 范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