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化文档.docx
《反贫困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化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贫困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化文档.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反贫困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化贫困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边远的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可以说解决我国贫困人口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对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我国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聚居在乡村的少数民族有7 999万多人,占全国乡村人口的10.21%,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大约76.6%1,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课题组选取
2、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典型区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寻找因民族区域特性导致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贫困特征,从反贫困的角度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化进行研究,揭示反贫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化之间的互动机理,从而有效地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反贫困中的作用。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贫困现状及特点贫困不仅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其名著贫困与饥荒中深刻解析了贫困的根源,认为贫困本质上来源于“可行能力的剥夺”,即贫困者之所以贫困,根源在
3、于穷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往往被系统性地剥夺,从而使他们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2。比如受教育的权力,获得基本医疗的权利等等。通过课题组在内蒙古、云南各地的调研,发现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贫困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区域贫困与农牧民个体贫困并存,贫困发生率高。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非常突出。2011年7月29日,国家民委发布了2010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据国家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中民族八省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2010年末,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为1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7%。如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贫困人口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贫困 少数民族 聚居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制度 优化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