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中西医结合)科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1、诊断标准 (1) 中医部分 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 西医部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
2、痛加重。(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将连接多功
3、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置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江苏省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
4、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5、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 5、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 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部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
6、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
7、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b、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磺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c、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听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2、治疗 (1)治疗方法 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棉垫,
8、在其上注射松花液或本院自配液(以2普鲁卡因、导入液、654-2林可霉素按2:2:1:2比例配制)约1ml,用胶布把磁片固定于棉垫上,磁片采用异名极并置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输出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 6 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
9、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 分型治疗 a、椎动脉型 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电针30分钟。每日一次。取穴:双风池、百会、太 冲,丰隆、足三里,如属风寒型或阳虚型可加悬灸百会,风池、天柱、百劳等。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取穴:双风池、百劳、肩井、风门。每日一次,每次 60分钟。 针挑。取穴:双风池、天柱、百劳、风门,每天2穴,每次15分钟。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b、脊髓型 主穴:患病节段旁开1寸,风门,均为双侧。 配穴:双
10、肩、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血海、三阴交、三里、解溪 方法: 针灸(或电针):主穴+配穴46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肩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c、交感型 主穴:双风池、天柱、肩井、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 配穴:双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方法: 针挑:每次取两个主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针刺(或电针):主穴6穴+配穴4穴(根椐辩证),每日一次,每次30 分钟。 3、难点:反复头晕患者,容易合并有焦虑症。 4、解决思路、措施:运用中医辩证论治,中药以疏肝解郁为主,应用逍遥散加减。针灸选用四花穴(膈俞、胆俞)、肝俞、太
11、冲等以疏肝开郁。 5、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 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西医部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
12、,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
13、、治疗 (1)治疗方法 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棉垫,在其上注射松花液或本院自配液(以2普鲁卡因、导入液、654-2林可霉素按2:2:1:2比例配制)约1ml,用胶布把磁片固定于棉垫上,磁片采用异名极并置法,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仪,输出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
14、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 分型治疗 a、颈型 取穴: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肩井穴,均为双侧。 方法: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照射,每天一次。 针挑,每次2穴,每天一次。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如风寒型加服桂枝加葛根汤。气滞血瘀型加服血府逐瘀汤。 b、神经根型 主穴:双风池、天柱、百劳、肩井。 配穴: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
15、渚、天宗、风池。 方法: 针灸+TDP:主穴+配穴中24穴,每天一次,每次203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配穴24穴,每天一次,每次60分钟。 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重量以患者舒服为度。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3、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诊断 中医部分 腰背疼痛,或痛引两胁,转侧受限,舌脉多无改变。 西医部分 多见于老年人,腰背部疼
16、痛,少数疼痛可放射至胸胁、腹部,呈束带感;胸腰椎X线提示锥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提示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排除内分泌疾病、药物及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2、治疗 (1)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 取穴:肾俞、关元俞、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 操作方法:在穴位上置约3cm5cm大小棉垫,在面垫上用注射器喷洒已配好药水(由1%普鲁卡因、654-2、林可霉素、黑老虎导入液2321比例混合而成,剂量随部位多寡而增减,每穴约2ml),在面垫上放置直径1.3cm、厚0.5cm、磁场强度为3000Gs铷铁硼合金用磁片,采用循经异名极并置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连
17、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输出脉冲直流电频率为6080次/分钟,每天1次,每次60分钟,同时以TDP照射。 疗程: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2疗程。 (2)中药封包治疗:以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次20分钟。 3、难点:病情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保护脊柱,加强补钙。 5、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或生化指标(BGP、PYD)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持平或生化指标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并且骨密度值继续下降,或生化指标无改善。
18、 主症评分标准:无腰背痛为0分。轻度:疼痛较轻,偶尔出现,记1分。中度: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但不影响生活与工作,记2分。重度:疼痛较重,持续痛,已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记3分。治疗前后比较:提高2分为显效,提高1分为有效,提高0分为无效。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规范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原因所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代谢性骨病。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很多,临床上以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肾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药物所致者多见。 一、常见病因 1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Cushing综合征、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
19、泌乳素瘤、糖尿病(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2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3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 4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脏疾患、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 5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和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等。 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各种原因所致偏瘫、截瘫、运动功能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僵人综合征和肌强直综合征等。 7长期制动或太空旅行。 8器官移植术后。 9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
20、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GnRH-a或透析液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视骨质疏松程度和原发疾病性质而不同。多数症状较为隐匿,无诊断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表现所掩盖,不少患者在进行X片检查时才发现已经并发骨质疏松症。部分病人诉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或活动困难。病情严重者可以有明显骨骼疼痛,轻微损伤即易发生脊柱、肋骨、髋部或长骨骨折,肋骨骨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更为常见。 2主要体征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类似,可有身高缩短,严重者发生脊柱后凸、驼背或胸廓畸形。 3原发病多种临床表现。 三、诊断要点 目前没有直接测定骨强度临床方法,故临床上常常采用下列诊断指标:骨密度低下及(或)
21、脆性骨折。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还需要具有明确引起骨质疏松症病因。 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最终后果,故有过由明确疾病或药物引起脆性骨折即可诊断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2骨矿盐密度测定: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3骨密度测定方法: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在分析结果时应更注重Z值 4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诊断标准。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5X线平片:对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故对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帮助不大。但对于发现有无骨折,与骨肿瘤和关节病变相鉴别,有较大价值。 6骨转换生化指标测定:目前尚无一项生化指标可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主要用于骨转换分型、判断
22、骨丢失速率、监测病情、评价药物疗效。常用骨转换生化指标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7引起骨质疏松症原发病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自身免疫指标、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性腺功能、肿瘤相关检查等。中风(脑血管病变) 诊断 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特点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一)本病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舌质多黯,有痰点、瘀斑,脉多弦或弦滑。若脉洪大、促疾、沉迟,多是病情危重之候。 (二)起病急剧,病情复杂。后世医家称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临床上既有暴怒之后内风
23、旋动、倾刻昏仆、骤然起病者,也有猝然眩晕、麻木,数小时后迅速发生半身不遂,伴见口眼歪斜,病情逐步加重者,此虽起病急但有渐进发展过程。还有卒发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历时短暂而一日三、五次复发者,此种起病速而好转亦速,但不及时治疗,终将中而不复。 (三)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老年尤多。如元王履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据近20年来文献资料表明,中风发病年龄有提早趋向,3040岁发病也不少,甚至有更年轻者,但仍以60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人数60%以上 (四)本病未发之前,多有先兆症状。中风斟拴说:其人中虚已久,则必有先机,为之睽兆。”眩晕和肢体一侧麻木,为常见之发病先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常见病 诊疗 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