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根据必修模块的整体安排,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学习,要求在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化繁为简,从而提高阅读概括力、表达力与鉴赏力。因此,无论是单元教学设计,还是单篇教学设计,都应该在把握高中三年五个必修模块的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贯彻本单元的教学思想,较全面地表达编者的意图。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守好“本”,吃透“本”,夯实“本”。在所选编的经典文本中去发掘知识积累点、能力增长点、眼界开阔点。那种动不动就“弃本拓展”、“忘本延伸”,湖光掠影,蜻
2、蜓点水,课文学得很虚浮的做法,对学生并没有多少益处。教学设计,还要将整个课文的学习目标准确化、明朗化、具体化,并分解落实到分课时教学过程中去。整个教学,从总目标、分课时目标到活动过程、作业训练,都要能相互照应,一脉贯之,很好地执行新课程理念与单元教学要求。切忌方案设计空有好理念,但本身却没有纳入到“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框架内来思考,来寻求活动的铺张点,走进课堂后,不好执行,不能操作,结果,自然就“走调”了。这对一线教师没有多少帮助。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荆轲刺秦王的教学时,充分立足于可操作、可执行、不玄乎,力图以理解词句含义、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为重心,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梳理与概括,并让
3、学生体会由繁到简的精练过程,组织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中学习古人的精神与智慧。希望通过所构想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落实,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提要钩玄、梳理评价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梳理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与用法。3、学习并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能根据需求,抓住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4、能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5、能例说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进而了解战国策文章特色。【教学重点】1、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与用法)。2、学习并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3、评
4、价荆轲其人其事。【教学条件】 投影仪,PPT【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固定用法等文言知识。【教学流程】一、导入: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刺客吗?师生齐背初中所学唐雎不辱使命相关语段: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还有一位呢?出示课题:荆轲刺秦王二、背景提示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
5、,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
6、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1、正音正字:长侍(sh)足下 樊於期(wj) 骨髓(su) 燕(yn)国 切齿拊(f)心 匕(b)首 忤(w)视 厚遗(wi)蒙嘉 鄙(b)人 夏无且(j)以药囊提(d)轲 被八创(chung)倚(y)柱 箕(j)踞以骂 目眩(xun)2、明确学习重点与方法:(1)结合注释,独立疏解句意。标出未能理解
7、的句子,讨论解决。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方法解决以下两项:(2)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整体梳理。(3)勾画出能表明人物性格的语句,口译,并能做出分析。四、结合注释,独立疏解句意。标出未能理解的句子。要求: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共解【师生共解时,要特别关注一些文言知识。学生没有疑惑的地方,不必再讲解。学生有疑惑的,教师要点拨。教师自己应做好知识梳理或制作知识卡片(附后)】五、作业:梳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固定用法等文言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运用提要钩玄读书的方法,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
8、并能口译句意。2、在整体梳理故事中,体会化繁为简的过程,训练概括力与表达力。【教学流程】一、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方法,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整体梳理故事。1、教师搭桥提出以下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六个问题筛选语句,理解课文。标题揭示了荆轲刺秦的事实,那么荆轲是如何具体刺杀秦王的?秦王戒备森严,荆轲怎么能够接近秦王呢?行动之前,燕太子、荆轲做了哪些刺秦准备?是什么原因促使荆轲准备刺秦呢?荆轲刺秦的结果怎样?要求:由独学到合学。【同学们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形成共识。】标题揭示了荆轲刺秦的事实,那么荆轲是如何具体刺杀秦王的?轲既取图
9、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秦王戒备森严,荆轲怎么能够接近秦王呢?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行动之前,燕太子、荆轲做了哪些刺秦准备?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遂自刎。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 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令秦武阳为副。是什么原因促使荆轲准备刺秦呢?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荆轲刺秦的结果怎样?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2、在理解了以上六个问题的基础上,请同学
10、们以“刺秦”为主线概括梳理文章内容(故事梗概):讨论交流后,作如下梳理,并齐读强化,理解句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刺秦原因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刺秦条件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 遂自刎。于是太子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使工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刺秦准备荆卿怒斥太子,请辞决!遂发。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刺秦诀别既至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贿赂宠臣)。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见燕使者咸
11、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进见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逐刺秦王)。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被秦所创)。刺秦经过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刺秦结果3、进一步梳理故事梗概(然学生体会概括归纳、由繁到简的过程)秦兵至燕南界 刺秦原因需有信物:樊将军首、督亢地图 刺秦条件私见於期於期自刎预求匕首配备副手 刺秦准备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既祖取道就车而去 刺秦诀别贿赂宠臣进见秦王逐刺秦王
12、被秦所创 刺秦经过壮烈献身:左右既前,斩荆轲 刺秦结果二、复述故事,加强理解。1、同桌之间轮流复述与倾听。注意对关键语句的筛选与组合。2、抽同学在全班复述。三、作业:背诵“易水诀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运用提要钩玄读书的方法,勾画出表达人物性格的语句,口译句意,并能作出人物评价,体会民族智慧与精神。2、能举例说明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进而了解战国策文章特色。【教学流程】一、抽同学展示背诵(“易水诀别”部分),教师激励、评价。二、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方法,勾画出能表明荆轲性格的语句,口译,并能做出分析与评价。1、要求用“我读出了一个 的荆轲,依据是(原文):
13、 ”的形式表达,同时强调对原文原句的翻译。要求: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形成共识。参考: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荆轲。依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评:在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下,挺身而出。说明他深明大义,爱国报恩。一个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荆轲。依据:“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评: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冷静地分析,抓住事件的要害。一个果敢勇决、侠肝义胆、擅长辞令、精明多智的荆轲。依据:“私见樊於期”,接着“三问”:“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今有一言,可以解燕
14、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评:这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将军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结果,让樊将军慷慨献身。足见荆轲的精明睿智。一个不畏权势、正直刚烈、重义轻死的侠士荆轲。依据:“荆轲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绝矣!”评:荆轲是一个轻生死、重承诺,“士可杀不可辱”的侠士,具有耿直刚烈的性格。一个慷慨悲壮、赴汤蹈火
15、、义无反顾的荆轲。依据:“至易水送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与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评:这一描写,充分展现了一个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悲壮之士的形象。一个胆大心细、行事周密的荆轲。依据:“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评:这一举动表明荆轲深谋远虑,豪侠而不莽撞,善于借助外力为自己行事服务。一个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荆轲。依据:“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评:荆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机
16、智应对,在不露痕迹中化险为夷。一个英雄虎胆、视死如归的荆轲。依据:“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评:荆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勇于自我牺牲,是效忠国家、勇于斗争、宁死不屈的勇士。2、提供资料,了解历史名人评荆轲陶渊明咏荆轲(见读本)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
17、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咏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近代龚自珍 :“江湖侠骨”。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3、提供另一种见解,领导学生辩证分析。作为一个漠视他人与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
18、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分析荆轲的性格:“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柳宗元谴责荆轲: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匹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促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
19、,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北宋苏洵:“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轲不足道也。”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三、结合相关语句,简单谈谈太子丹与樊於期。学生交流后,归纳: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而坐待灭亡,抵御秦国的侵略,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己之仇,毅然决
20、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四、通过赏析“易水诀别”场面的描写,了解战国策与其文章的特色。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教师指点:(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与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与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与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2、由“易水诀别”场面描写认识战国策文章特点:战国策杂记东西周与秦、齐、
21、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与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与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与鼓动性。五、作业:1、文中有许多起烘托作用的人物、环境描写,你认为那一处写得最好。2、评价性阅读训练:如何正确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以与他的历史作用?附:知识卡
22、片(教师需要梳理准备)(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高兴。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惊。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2)古今异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
23、、能够、许可。)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今义:拿着)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3)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4)文言句式
24、: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状语后置句常痛于骨髓 给贡职如郡县 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5)重点实虚词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发尽上指冠 头发故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轲自知
25、事不就 成功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荆轲与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6)固定用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荆轲有所待 ( 有的)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第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