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英美法律构建我国执行程序举证责任制度之设想研究与分析.doc
《借鉴英美法律构建我国执行程序举证责任制度之设想研究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鉴英美法律构建我国执行程序举证责任制度之设想研究与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借鉴英美法律构建我国执行程序举证责任制度之设想肖峻 傅一波摘要:执行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程序的功能在于保障诉讼结果的最终实现,维护国家的司法权威。离开执行的保障作用,所谓的民事诉讼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然而,执行程序本身的运作也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更需要通过立法予以保证其顺利高效的进行。现实中,多数案件难以执行关键在于难以找到被执行人的下落及财产,难以查清被执行人是否具备可执行能力。所有这一切如果只依靠执行法官疲于奔命地调查,势必造成种种执行难以为继的情况。如果只靠申请执行人提供线索又限制了实质的权利,而被执行人单方举证更是不合逻辑。证据制度未能延伸到执行程序,
2、不能不说是证据立法上的一大缺憾,而且给执行工作带来了重重障碍。因而,明确分配执行程序中各方的举证责任和规定应达到的证明程度,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通过介绍英美国家法律关于执行裁判中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规定,比较了我国民诉法对当事人的一些义务性规定,阐述了我国应借鉴英美国家法律构建我国执行程序举证责任制度的设想。一、中国和英美国家学者对“举证责任”一词的认识与比较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实务界中最初所使用的“举证责任”一词由日本传入,其含义仅指提供证据的责任。后来受原苏联证据理论的影响,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一直以提供证据的责任来定义举证责任。李浩教授则是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撰
3、文指出:“应当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解释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具有双重含义: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举证责任。前者指当事人对所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后者指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后果。这种不利的诉讼结果既表现为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得不到任何法院的确认和保护,又通常表现为因败诉而负担诉讼费用。”李浩教授给自己的这一观点取名为“双重含义说”。我国还有学者给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这样定义,认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指当法律要件事实在诉讼上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负有证实法律要件事实责任的当事人一方所承受的法院不利判断的危险。1 结合民事执行工作特点,笔者认为
4、,民事执行程序中举证责任制度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在民商事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或案外人对案件存在实体上、程序上的争议或异议时,或在执行特殊阶段,需要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时,由哪个主体来承担证明责任,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的制度。在英美法系,举证责任通常称之为证明负担( ),一开始也未将证明负担的含义作区分。直到1890年,美国学者塞耶才在其论文证明责任论中指出 实际上具有两重涵义。并在8年以后出版了近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证据理论研究,在该书中,赛耶对 的两种涵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 的第一种含义是指:“提出任何事实的人,如果该事实为对方所争执,他就有承担特殊责任的危险,如果在所有的证据都提
5、出后,其主张仍不能得到证明,他就会败诉。”第二种含义是指:“在诉讼开始时,或是在审判或辩论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首先对争议事实提出证据的责任。”现在,在英美国家仍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 这一词的,尽管在使用中往往是混乱的,但都承认有两种含义存在。我国学者王以真教授指出,“英美证据法中证明责任的多层学说,总体看来是科学的。它基本反映了审判实践中各方当事人在不同情形下承担的证明责任,不仅有利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而且有利于指导诉讼实践。”2我国学者对举证责任的研究较晚,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有的学者认为举证责任实际上就是指“提供证据的责任”,这种对“举证责任”一词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提供证据的责任是不能与举证责
6、任等同的。但是,我们在有关著作中还可以看到,许多人都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举证责任的。在这里,人们把“提供责任的责任”等同于“举证责任”。由于将两种不同的责任加以等同,因而得出了“除关于执行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3条规定的4类证据外,当事人不能举证,当事人承担可能败诉的法律后果”的判断,这是不正确的。笔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一直在比较考察英、美、日和我国的诉讼结构。显然,它们的诉讼结构与我国现行的诉讼结构确实存在一些差别。但是,这种差别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诉讼的结构是职权主义模式。它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确实具有很大差别。现在,这种情况逐步在发生变化。我国正在实
7、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积极进行司法改革,因此,诉讼结构上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因此,我认为以往的诉讼结构的本质区别在今天已经转化为非本质的区别。一个事物往往同时表现出多个特征,而非一个特征。在多个特征中,有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之分。在考察一个事物的本质时,我们决不能以这种次要特征为依据来认定它的本质,而应当根据其主要特征来识别它的本质。基于这一原则和方法去考察证明责任问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美、英等国家,还是我国,审判机关和律师都不负担证明责任,举证责任是当事人、案外人在实体上、程序上或特殊阶段,需要向法院提供证据时,所承担的证明责任,并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的制度。二、英美国家法律民商事执行
8、举证责任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在美国,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查明通过以下方法:一是债务人提交资产报告。法院书记官向判决债务人寄送判决登录通知书的同时,附一份判决债务人资产声明表格。如果债务人未自动履行,或未提起上诉、申请宣告缺席判决无效及重新听证,或上诉及重新听证,或上诉及重新听证申请被驳回,则应于35日内将该表格填好寄给债权人,而不是提交给法院。二是债权人自行查明。债权人可以自行调查,也可以雇佣私人侦探调查。通常债权人应当对执行的具体财产作出指示。但如果债权人不掌握具体情况,执行官也可以到债权人或者执行令状中指定的债务人处所,发现任何可执行的财产并予以扣押。三是在法院询问判决债务人及其他人补充发现程
9、序。补充发现程序是专指执行阶段债权人向债务人收集证据的程序。如果债权人采取了其他步骤仍不能得到执行判决的足够信息,则可以请求法院命令债务人到法庭宣誓并接受询问,以查明债务人财产状况,或者利用在法庭上盘问债务人的机会核实通过其他途径所得到的信息。3在英国,对执行开展的调查工作称为“支援执行的发现程序”。有两种方式:一是审问判决债务人,审问判决债务人是指取得支付款项判决或裁定的人得凭一方申请程序申请法院以裁定命令判决债务人,或者如果判决债务人是法人时命令其高级职员出席主事法官或登记官的听审,口头答复以下问题:判决债务人有没有金钱债权,有哪些金钱债权,有没有供清偿判决金钱债权用的其他财产或清偿资源。
10、法院得命令判决债务人在审问地与该时间出示与上述各问题有关的账本或文件资料。审问公司高级职员的权力只适用于现任的或过去的高级职员。审问权力适用于扣押第三人持有财产程序中绝对裁定项下的第三人。二是查阅法院收藏的书面材料。查阅法院收藏的书面材料指法院根据它的内在管辖权与诉讼法规则有权把落入法院占有中的对案件起重要作用的书面材料加以保管,这些书面材料必须凭法官作出书面裁定才能查阅。4可见,按美国法律,债权人可以自行查明债务人的财产线索,可以委托私人侦探。法院也可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可设有补充程序,并设有专门的罪名威慑违抗行为。当原告提出一定证据证实被告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时,法院可在补程序中由原告对被告进行反
11、询问,当证明被告有偿债能力时,命令被告偿还,如被告违抗,则可以宣告被告藐视法院罪,此时被告有责任举证自己主张。依英国法律,原告可以主动请求法院要求被告或被告的代表出席听审会,口头答复问题。法院可以命令被告出示与上述问题有关的证据材料,这等以被告有了举证责任,并且该责任在一定情况下还及于第三人。总之,从以上可得出,英美国家有执行程序设定有举证责任制度,特别是对被告的举证责任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建立执行举证责任制度的依据执行举证概念虽然未在已有的法律体系中体现出来,但在理论、法律和实践中还是能够找到它的依据。当前,理论界已普遍认为,执行权具有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双重属性。有的学者甚至认
12、为民事执行行为是以保证法院实现司法职能为基本任务的行政行为,因此是一种新型的权力,具有司法行政权的性质5.“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民事执行权应是介于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一种权力。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司法权,也不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权力。”6 如搜查、扣押、拍卖等执行行为具有明显的确定性、主动性、命令性、强制性等行政行为的特点,而执行异议等行为却又明显具有消极性、被动性等司法行为的特点。因此执行实施行为与执行裁判行为都应包括在整个执行程序之中。所以应设立举证责任制度。再者,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
13、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收集。”这一规定作为民诉法总则的规定,是指导分则包括执行程序总原则。也就是说举证责任原则,应贯穿执行活动的始终。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权利、义务的实现也离不开证据。被执行人是否有给付能力、作为能力,必须凭证据说话,不能凭感觉议表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八条规定:“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及线索,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这一新的规定,很明确的提出了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举证责任问题。为人民法院的执行举证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另一方面,从司法实践看,
14、近几年来,“执行难”已成为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围绕执行难问题,各地法院进行了积极实践和大胆探索。申请执行时,要求申请人书面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作为申请人的证据之一;法院在执行中,要求被执行人填报收入、财产状况等登记表。还有的通过公布被执行人名单、号召群众积极举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并给予奖励;有的法院还大胆尝试“开庭执行”、“听证执行”等。对于无能力履行的,则要求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政府、行政单位出具合法有效的证明,才能依法中止或终结执行。对于个别确实无能举证的,人民法院则通过调查、查询、委托审计、审查企业财务、搜查等办法,收集证据。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许多问题,引起了许多
15、法学家的重视,值得在以后的立法工作中注意和吸取。四、借鉴英美国家法律构建我国执行程序举证责任制度查清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状况是执行程序中的关键所在。在执行程序中合理的分配各方的举证责任,是提高执行效率,保障司法独立与公正的关键。所以笔者建议,在立法上应在执行程序中借鉴英美国家的有关规定,确定我国的执行举证责任制度,在具体的执行工作中,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一)我国目前执行程序证明责任分配的相关法律规定虽然我国在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程序中均规定了相应的证据制度规则,但是这种证据制度还未延伸到执行程序,因此在执行程序中没有关于证据制度的法律规定。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借鉴 法律 构建 我国 执行 程序 举证责任 制度 设想 研究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