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调查报告.doc
《死因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因调查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篇一: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2继续练习末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3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字。4学习用“并且”造句。二教学重点:1了解调查报告的写法。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三教学难点:1了解报告文学各部分间的联系,2“宜”、“订”的字音掌握和“圾”、“贸”、“摊”的自行掌握。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准备:字词卡片、课件、相关资料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
2、入:1老师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题3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课文的体裁是调查报告、内容是关于小树死因的。)4引入:什么是调查报告呢?二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调查报告的结构,学习生字。1学生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认会。2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为几部分。3指名部分朗读课文,正音。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步量法、人为、订立、国槐、枯萎、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罚等老师提示:“量”、“为”、“宜”的读音;“槐”、“垃圾”的偏旁;强调“贸”的字形::左上角三笔分别是:撇、竖提、点,有上边是“刀”不是“力”下边是“贝”,不是“见”。5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6
3、小组合作自学生字。7小组间互相检查识字效果,采取点将提问(板书)的方法巩固识字。利用学生的已有识字能力,促进合作学习,通过互动,转换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互动中突破重点、难点。8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部分结构顺序的安排,朗读课文。二教学步骤:(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二)复习生字、词1抽读生字卡片。2重点巩固易错字:贸、罚、垃圾。(三)理解感悟课文1回顾调查报告的结构组成:()浏览课文,看看调查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引入学习:下面我们分别看看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朗
4、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作者写调查报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奇怪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通过师生评议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以读带讲。()导入: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或不解呢?这正是作蛇蝎调查报告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作者开始做了哪些事?3学习“调查”部分。(1)默读这部分中1自然段,并划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2)默读这部分中2自然段,并划出表示数字的词语。(3)学生汇报所划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4
5、)老师根据学生体会归纳板书:步量统计考察、拍照、画图、列举数据。摆事实4学习“分析”部分。(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为什么要考虑这些?(2)分析过程中有什么发现?(3)板书:非正常死亡。生长环境差5学习“结论”部分(1)小组讨论:作者得出的结论对吗?为什么? (2)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6学习“建议”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 (2)你还有什么更合理的建议?(3)写一写,读一读,议一议。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四)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读,思考:个部分间改变顺序行吗?为什么?2拓展学习:介绍关于调查报告的常识(什么是调查报告?写作方法
6、等)(五)学习用“并且”造句: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3仿照例句说句子。(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选做:2收集一些调查报告,学习其结构。3收集关于环保的一些资料。 资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用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的一种公文。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的调查、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其中常用的调查报告有两种:1群众来信的调查报告。是对来信反映的情况或揭露的问题进行核实。包括调查了哪些人,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及对来信的处理意见。2典型的调查报告。包括典型经验、典型事件的
7、叙述和分析。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标题。直截了当地把调查的问题写在标题里,如关于问题的调查报告。概况。交代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结论。调查内容。写清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后果。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问题性质从不同侧面来写。结论。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最后写调查人姓名及整理调查报告的时间。篇二: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卫生部信息中心2008-04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
8、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
9、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
10、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
11、.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与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国);心脏病接近美国、英国,却明显高于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泰国。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死因 调查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