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ppt(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1.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3.清荣峻茂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良多趣味。 4.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暮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1、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突出_,_的特点;后写水,突的特点;后写水,突出出_的不同景象。的不同景象。2、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是、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是_,_。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2、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写出,这句话写出了水流了水流_的特点。唐代大诗人李白从白帝城的特点。唐代大诗人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顺流而下时,他在诗中写过类似的诗句是到江陵顺流而下时,他在诗中写过类似的诗句是_,_。4、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这样写的、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这样写的好处是好处是_。连绵不断,隐天蔽日连绵不断,隐天蔽日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四季重岩叠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隐天蔽日湍急湍急朝朝辞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一日还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使画面活起来使画面活起来5.三峡三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
3、的景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但描写角度与众不同描写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试举例加以说明.6.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答: :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文章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文章采用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例如:往采用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例如:往来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来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答答: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
4、是按水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刻的印象。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答答: :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什么气氛?答答: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
5、凄清肃杀的气氛。8.本文的本文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其间千二百里里,虽乘奔御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不以疾也.”与与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中的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都是写水流之急,但写法但写法不同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答答: :前句从时间和距离角度突出水流之急前句从时间和距离角度突出水流之急, ,给读者留下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后句则用比喻的手法刻印象;后句则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水流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水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 ,给读者以亲见
6、之感给读者以亲见之感. .9. 9.根据文段回答问题根据文段回答问题: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1)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2)结合有关语句结合有关语句, ,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用两个字概括)(用两个字概括)(3)(3)重岩叠嶂重岩叠嶂”和和“隐天蔽日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么不同?(4)(4)“自非亭午夜分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不见曦月”一句
7、的表达作用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是什么?山高岭连,中间狭窄。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连、高连、高答答: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答答: :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1.学会翻译全文学会翻译全文.2.按要求填写句子按要求填写句子:(1)即是点明全文主旨即是点明全文主旨,也是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也是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句子是原因句子是:(2)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结尾把自己与古代
8、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尚情趣的一句话是:(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4)文中描写文中描写陋室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目的语句是:(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孔子云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6)陈毅市长陈毅市长中陈毅引用刘禹锡中陈毅引用刘禹锡陋室铭陋室铭中中的名句来形容齐仰之居
9、室的环境,这两句是的名句来形容齐仰之居室的环境,这两句是 :(7)与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近的句子是:(8)(8)本文紧紧扣住本文紧紧扣住_立意立意. .开篇开篇_隐喻陋室具有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接着以_一句统领全篇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下文则用_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_写室中人交往之雅写室中人交往之雅, ,用用_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_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_的的节操和节操和_的情怀。的情怀。苔痕上阶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草
10、色入帘青.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不陋陋室不陋山不在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龙则灵.惟吾德馨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往来无白丁.调素琴调素琴,阅金经阅金经.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高洁傲岸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安贫乐道6.文中说文中说“斯是陋室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作者是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答答:
11、: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就不显得简陋了. .答答: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无友不如己者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爱莲说爱莲说1. 1.学会翻译全文学会翻译全文. .2. 2.按要求填写句子按要求填写句子: :(1)
12、(1)与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2)(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多, ,用用爱莲说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中的话来说,就是:(3)(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香远益清。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中通外直, ,不不蔓不枝蔓不枝, ,香远益清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世人甚爱牡丹世人甚爱牡丹3.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4.4. “ “独爱莲独爱莲”,“独爱菊独爱菊”两个两个“独独”字,表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5.5.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
14、丹呢?对莲花的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描写有什么作用?6.6.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答答: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
15、高洁品质. .菊是正面衬托菊是正面衬托, ,牡丹是反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通过描写莲的形象,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质, ,进而以花喻人进而以花喻人, ,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揭示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品质。洁身自好的品质。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7.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
16、例,谈谈感想。9.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颐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提示:提示:“染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不染”要不贫不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答案答案: :略略.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死于安乐其筋
17、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2.2.按要求填写句子按要求填写句子(1)(1)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子是:(2)(2)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3)(3)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4)(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其所不能。 舜发
18、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翻译下列句子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19、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视其辙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望其旗靡. .故逐之。故逐之。 (6)(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按要求填写句子按要求填写句子 (1)(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2)(2)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呼应的句子是 (3)(3)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反映战前政治准备, ,表现曹刿表现曹刿“取信于民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4)(4)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
20、发动进攻的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原因: (5)(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句子是: (6)(6)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大之狱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虽不能察, ,必以情。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一鼓作气一鼓作气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 4. 4. “ “既克,公问其故。既
21、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是 5. 5.本文说明了怎么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本文说明了怎么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 6.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中的“远谋远谋”二字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本文以本文以 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表现了曹刿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政治上的 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 杰出才能。杰出才能。承上启下承上启下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战
22、机。把握战机。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远虑的品质。 7.7.为什么说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是“可以一战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的主要条件? 8.8.曹刿认为鲁庄公曹刿认为鲁庄公“肉食者鄙肉食者鄙”, ,写出鲁庄公写出鲁庄公“鄙鄙”的有关语句的有关语句. . 9.9. “ “何以战何以战” ”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 ,突出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23、?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公将鼓之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公将驰之; ;既克既克, ,公问其故公问其故. .三方面:三方面:“衣食所安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牺牲玉帛, ,弗敢弗敢加也加也, ,必以信必以信”; ;“小大之狱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虽不能察, ,必以情必以情”. .对于第一个准对于第一个准备备, ,曹刿的评价是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小惠未偏, ,民弗从也民弗从也”; ;对
24、于第二个准备对于第二个准备, ,曹刿的曹刿的评价是评价是“小信未孚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神弗福也”; ;对于第三个准备对于第三个准备, ,曹刿认为曹刿认为“忠之忠之属也属也, ,可以一战可以一战”. .1.翻译下列句子.(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25、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按要求填写句子按要求填写句子.(1)写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句子是写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句子是:(2)写小石潭的全貌的句子是写小石潭的全貌的句子是:(3) 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是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是:(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用原文回答用原文回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为嵁,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中考 专题 训练 文言文 阅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