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在选址、设计、施工及管理中的特点.docx
《都江堰在选址、设计、施工及管理中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在选址、设计、施工及管理中的特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都江堰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及管理上的特点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弓杠岭,上游汇集百川,战国时。河水直接奔腾而下,夹带大量沙石,流入平原河床淤塞,灾害频繁。秦国吞并了蜀国和巴国,设蜀郡和巴郡。秦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治理灾荒,李冰走遍岷江两岸,观山势、察水情,日夜辛劳,制定治水方案。根据川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组织人民凿开离堆,在岷江激流中修建分水提,在平原上开辟河渠,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的西部,距成都55公里,创建于战国末期秦昭襄王晚年(公元前256年),巧妙地兴建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等渠首工程;创造出独特的建堰治河
2、技术;建立了一整套防沙治水经验与严密的维修制度以及完警的管理,圆满地解决了引水与防洪排沙的矛盾,历22,00多年而不衰,使人们长期受益,成为现存世界上最悠久的我国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13年在成都召开的国际水利大会上获颁水利工程遗产奖。下面就都江堰在选址、设计、施工及管理上的特点作具体分述说明。一、选址特点成都一带是一块盆地,岷江在盆地中流过,土地很肥沃,水源又充沛,是个发展农业的好地方。可是那时,成都盆地却年年闹荒,有的地方涝,有的地方旱,人民生活困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冰一直沿着岷江到上游去寻找原因。原来岷江发源于终年积雪的岷山,
3、上游坡度很大,水流很急。一流到灌县地方,地势突然平坦,上游冲下的泥沙就把河道淤塞了。到了夏天,岷山上的积雪融化,雪水大量往下冲,就冲出河道,漫上岸来,下游就闹水灾。灌县城外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去路,所以岷江以东一大片土地,又得不到水来灌溉。李冰父子俩找出了原因,便专心研究治理的方法,还虚心地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最后作出计划,带领人们修治岷江。他们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口子,叫宝瓶口,让岷江分出一条支流向东流去,一来减少岷江的水量,来可以灌溉岷江以东的土地。这条支流叫做内江,内江南岸剩下一大堆孤立的岩石,叫做离堆。接下来又带人凿开离堆,为了把岷江的水引人内江,李冰在宝瓶口上游,利用江心的沙滩,设计
4、了一个分水堰。他领着人们在沙滩两旁筑了两条堤坝内金刚堤和外金刚堤,把岷江分成两支:东边就是内江,用于农业灌溉;西边流入岷江原来的河道,叫做外江,用于泄洪。都江堰工程位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居高临下的特殊地理位置,可对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实行自流灌溉。二、设计特点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独到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采用“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建筑在山川与平原的胭喉要冲。其主要工程由都江鱼嘴(分水堤),飞沙堤(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 1.鱼嘴分流分沙工程鱼嘴在崛江都江堰河段江心洲洲头,早期用卵石竹笼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建筑物,把岷江分成外江与内江,也是都江堰第一次分水、分沙工程。
5、外江是岷江的主江道;内江则是引岷江水经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灌溉农田一由于鱼嘴的位置、形状、高度选择恰当。同时,外江大致保持45度的交角,随着岷江水位涨落及鱼嘴受淹没程度的不同,交角也随之变化,从而起调节内外江流量的作用中、枯水期岷江流量小,水流走弯,主流绕过鱼嘴进人内江,使内江可分得六成水量,为灌区春耕提供了水量,这时外江只得四成来水。汛期鱼嘴大部分被淹没,岷江水面比降大,使岷江水流取直,外江进口正对眠江上游水流,使其分得六成来水。因岷江卵石推移质集中在汛期,所以外江也能排走大部分卵石推移质。内江分水量则相反,只分得四成来水,从而能减轻内江灌区受洪水与卵石推移质的危害【近代大量的研究均证明了鱼嘴
6、“分四六”的科学性】。中、枯水期当崛江流量小于500m3/s时,内江可分得岷江的水量(简称分流量)为55%-60 %;外江只有40%-45%。当主汛期流量达2000 m3/s时,内外江分流量各占一半,随着流量的增加,外江分流量随之增加,当岷江发生特大洪水,洪峰流量达7000 m3/s时,外江的分流量达60%。根据1975-1978年岷江与内江的印石推移质测验资料的统计,内江的卵石推移质平均占岷江的26%,而外江却占了74%。岷江的卵石推移质的年平均输沙量为已知,从而计算出经鱼嘴分流分沙后,外江与内江的卵石推移每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7.738*105t/a与2.719*105t/a。由此可见,经鱼
7、嘴分沙后进人内江的卵石推移质显著减少。 2.宝瓶口引水工程宝瓶口位于内江左岸玉垒山与离堆之间,李冰利用这里地势较低的特点而由砾岩组成山地娅口,通过人工开凿出永久性的进水口,且因其形如瓶状而将其命名为宝瓶口。宝瓶口口门平均宽度为20m,只有内江河道宽度的四分之一其功能是引崛江水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因组成宝瓶口口门的砾岩抵抗水流冲刷的能力较强。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汛期又能限制洪水进人内江灌区,从而起防洪作用。唐代诗人杜甫的石犀行诗句:“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及张仪楼。”相传成都城垣在秦灭蜀时由张仪设计的在城西建有张仪楼,杜甫的诗赞颂了宝瓶口的防洪作用。实测资料表明,1964年岷江特大洪水达7700
8、m3/s,而进人宝瓶口流量只有740m3/s,不到岷江洪水总量的10% ,随着流量的减小,进人宝瓶口的卵石推移质也大为减少。由此可见,宝瓶口巧妙地用口门宽度第二次调节了进八灌区的水沙,减轻了内江灌区洪水与卵石推移质灾害。 3.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是位干内江右岸金刚堤下端长度为270 m,堰顶高出内江河床2 m,属侧向溢洪排沙低堰,唐代称其为侍郎堰,因排沙效果很好,清代道光以后改称飞沙堰。飞沙堰采用卵石竹笼垒筑而成。用卵石竹笼垒砌的飞沙堰的优点是:若遇到大洪水飞沙堰能被冲溃,使其泄洪能力显著增加,以减少进人宝瓶口的洪水,减轻灌区的水灾一但洪水过后必须及时修复飞沙堰,并使其保持原有高程。飞沙堰
9、具有调节水量与泄洪、排沙的功能,巧妙地采用“低作堰”的方法,对岷江水沙进行第二次调节。自古至今均把堰顶高程筑得较低,仅高于内江河床。春耕期间,灌区需水量较大,而岷江的来水量较小,内江流量小于350m3/s,因有飞沙堰的侧向拦水,可将全部水量通过宝瓶口引人灌区汛期飞沙堰又可泄洪排沙,其数量随着眠江来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汛期飞沙堰平均能排走内江的70%以上的卵石推移质,经渠首堰两次分沙调节后,进人内江灌区的卵石显著减少。其次还有一些渠首工程及其功能,见下页表:都江堰渠首工程功能分见表名称 主要功能辅助及其他设施的次要作用鱼嘴分水分洪 分泥沙金刚堤分水逼水 保证内江流量飞沙堰排沙溢洪 节制内江流量溢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都江堰 选址 设计 施工 管理 中的 特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