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
《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省桐梓县世纪煤焦有限公司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编制单位:鸿森煤矿生技科 修编时间:2017年5月20日会审意见表名称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会签单位和人员会审意见签名日期机运科通风科调度室防突队通防副总地测副总生产副总采掘副总安全副总机电矿长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总工程师矿 长会审意见:目 录一、编制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3二、矿井概况4三、矿井地质8四、矿井水文地质12五、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情况18六、水害致灾因素的防治措施27七、结论及建议31贵州省桐梓县世纪煤焦有限公司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一、编制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1、编制目的为了
2、进一步调查、了解和掌握我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分布及危害情况,及时治理和消除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我矿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威胁,确保矿井安全生产。2、编制任务 (1)收集我矿现有的与隐蔽致灾因素有关的资料。 (2)分析矿井存在的隐蔽致灾因素。 (3)提出防治隐蔽致灾因素的措施及建议。3、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关于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地面普查现状和需求情况调查的通知(煤安监司函技装201311号)。(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9)。(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规
3、程(2011版)。(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9号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8)。(6)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黔安办201337号):“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通知”。(7)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及安全专篇(变更) (2012.12)(8)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水患物探勘查报告(2012.5)。(9)采掘工程平面图、充水性图等其它相关资料。(10)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规定。 二、矿井概况1、矿井位置及交通、范围鸿森煤矿位于桐梓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平距约5.5公里。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4411064536,北纬28
4、0529280629。井田南西北东长宽约2.3km,北西南东宽约1.0km,为不规则六边形,面积1.6285km2。开采深度为1140m830m。矿区拐点坐标表(西安坐标系)拐点号X坐标Y坐标13110259.20136378648.94723111062.20836378085.94533110646.20736377645.94143110864.20836377441.94153110724.20836377186.93963109224.20136376556.931矿区紧邻崇遵高速、川黔铁路、G210国道,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2、自然地理(1) 地形地貌矿区地形属云贵高原向四
5、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大娄山脉的北西段,地形切割较深、起伏大,山脊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北东南西展布。区内属于长江流域水系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2) 地表水区内无山塘和河流,仅有季节性溪沟。溪沟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无较大的地表水体。(3) 气象区内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据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3.1C左右,最高气温为42C,最低气温为8.3C,年降雨量约1137.8mm,一般510月为降水集中期,年平均相对湿度85%,全年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1.5m/s。(4) 地震根据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提供的地震烈度资料,拟建矿区地震属基本烈度率度分布区,同时历史上未记载有大于度的地震,区内构造简单
6、,区域稳定性良好。 3、以往的地质工作情况矿区内曾先后有多个地勘单位开展过水文地质及矿产地质工作,提交过相应的地质报告,主要地质工作简述如下:(1) 贵州省108地质队于1975-1977年对本矿在内的区域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初步了解区内地质情况;(2) 1978-1979年,贵州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地测大队,对桐梓县煤矿进行了普查找煤,并提交有桐梓煤田桐梓地区普查找煤报告,初步揭示了该区煤层的基本特征;(3) 1983-1990年,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完成了遵义桐梓煤田1:5万普查找煤工作,并提交有相关资料;(4) 2000年,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对桐梓县所有煤矿进行了地质
7、简测工作,并提交由该矿山简测地质报告;(5) 2007年7月,贵州奇星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提交了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6) 2010年5月,委托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对鸿森煤矿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并编制了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7) 2012年5月,委托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3地质大队对矿区范围开展水患物探勘查工作,并编制提交了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水患物探勘查报告。 4、矿井日常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如下: (1)基本图件绘制:鸿森煤矿煤矿结合矿井实际生产资料,绘制了一些矿井生产必需的基本图件,如地形地质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综合柱状图和井上下对照
8、图等,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作用。(2) 井巷测量工作根据开采规划需要,煤矿对井口位置和井下巷道全部进行了全仪器或半仪器实测,即井口和主要巷道用全站仪施测,其它巷道用罗盘定向、皮尺量距进行简易测量,为生产进度计划和图件制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3)井下地质编录:在开采过程中,对井下巷道揭露的煤层厚度、结构情况进行了认真观测和记录,并及时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为下一步开拓布巷提供了规划依据。(4)瓦斯监测工作:根据矿井安全生产规程要求,认真进行井下瓦斯监测工作和年度瓦斯等级鉴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瓦斯管理,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5)煤质检验:不定期采取煤层煤样进行了主要煤质
9、指标分析,并进行了煤尘爆炸性和煤自燃倾向性测试,取得了开采各煤层的相关试验数据,为采取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6)水文地质工作开采过程中,煤矿对井下涌水情况进行了认真观测和分析,并坚持按时向地面抽排,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还对井田内和周边邻区以往水文地质成果进行了搜集,为评价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提供了补充依据。总之,本矿在开采过程中做了一定的矿井地质工作,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矿井地质 1、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上统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及第四系(Q)。现将各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0、2、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区内仅出露茅口组(P2m)的部分,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石灰岩,夹少许燧石结核。产筵、珊瑚等动物化石。厚度大于100m。 3、二叠系上统(P3) (1)龙潭组(P3l) 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含黄铁矿粘土岩及煤组成,夹薄层透镜状菱铁岩(地表风化后为褐铁矿)。产腕足、植物化石。厚约65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2)长兴组(P3c)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层间夹有机质条带或薄层炭质泥岩。产腕足类化石。厚约2395m,平均厚度6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下统(T1) 区内仅出露夜郎组,按其岩性分
11、为三段,从老到新依次为:沙堡湾段(T1y1):黄绿、浅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厚510米,平均8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玉龙山段(T1y2):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偶见锯齿状缝合线构造。顶部为一层厚约12m的鲕粒灰岩;中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含泥质条带;下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含泥质较重。该段厚120m。 九级滩段(T1y3):紫红、暗紫夹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状泥灰岩、灰岩。平均厚度约200米。 5、第四系 区内主要以残坡积、塌积物为主。上部红色、黄色含水量砂砾粘土及腐植土。下部主要由坡积、塌积物组成,以岩石碎块为主,分布在地形低洼处及陡崖下的缓坡
12、上,三号煤层分布区大部分被其掩盖。厚度一般小于10m。 6、构造 矿区位于周市坝(高桥)向斜南东翼中段,轴部由侏罗系(J)、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组成,两翼出露分别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长兴组(P3c)、龙潭组(P3l)、茅口组(P2m)及志留系地层。 矿区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约310),倾角在1522之间,从坑道测量情况看,煤层倾角在1620。断裂不发育,煤层中,局部有小断裂错动,但由于延伸短(3m)、断距小(0.31.0m)、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不大。 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7、含煤地层 矿区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根据岩石组合及煤层富集程度
13、等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含煤组。 (1)下含煤组:主要由含黄铁矿粘土岩(硫铁矿含矿层)及C13煤层组成,煤组厚1325m,底部以硫铁矿含矿层与茅口组灰岩分界,顶部以C13煤层顶界与中含煤组分界。含稳定可采煤层一层(C13)。 (2)中含煤组:由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细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透镜状灰岩及泥灰岩、煤层等组成,厚约24m左右,顶部以C7煤层底界为标志与上含煤组分界。含煤46层,单层厚0.071.72m,含稳定可采煤层两层(C8、C7)。 (3)上含煤组:由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细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透镜状灰岩、泥灰岩及煤层等组成,煤组厚约7m,顶界以泥岩或泥灰岩的出现为标志
14、与长兴组分界。含煤23层,单层厚0.101.62m,含稳定可采煤层一层(C6)。矿区内龙潭组含煤岩系含煤层七层,其中以C6、C7、C8、C13煤层厚度稳定,为区内稳定可采煤层。现分述如下: C6煤层:位于龙潭组上含煤组底部,上距长兴组灰岩底界约18m, 下距C7煤层顶界约3m,。煤层平均厚1.12m,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简单。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厚约0.40m的深灰色灰岩,在区域上,本灰岩为C6煤层的标志层;底板为粉砂岩。 C7煤层:位于龙潭组中含煤组上部,下距C8煤层顶界约4m,上距C6煤层约3m。煤层平均厚约0.92m,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单一,一般无夹矸。为中灰中硫
15、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C8煤层:位于龙潭组中含煤组中部,下距茅口组灰岩顶界约5070m,煤层厚1.001.10m,煤层平均厚约1.05m,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结构单一,局部含一层夹矸。为中灰中高硫中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 C13煤层:位于龙潭组下含煤组顶部,下距茅口组灰岩顶界约1325m,煤层厚0.901.02m,平均厚约0.95m,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单一,局部含一层夹矸。为中灰中高硫中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泥岩、底板为含黄铁矿粘土岩或炭质泥岩。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可采煤层特征表地层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煤层倾角()煤层间距(m)P3
16、l顶C61.021.201.121620182.05.03.0C70.801.050.921620182.56.24.0C81.001.101.0516201837.062.050.0C130.901.020.95162018P3l底 8、煤层风、氧化带矿区未采风、氧化带煤层样,根据矿区原生产井、窑开采情况,煤层风、氧化带为煤层露头往下30m左右,本次核实工作中,风、氧化带下界定为煤层露头线平推40m。 四、矿井水文地质 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及其周边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周市坝(高桥)向斜南东翼中段,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地层呈单斜产出。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
17、碳酸盐岩包括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大泉、岩溶泉群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 碎屑岩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九级滩段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
18、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 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5月中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23次峰值,1012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形地貌、气象及地表水 矿井地处贵州高原的中低山地带。区内总体地势中部高,北西及南东低。最高点为矿区中部山顶,海拔标高1321.3米;最低点为矿区外南部官塘河,海拔775米,最大高差546.3米。含煤地层等经多次风化剥蚀形
19、成低凹的沟谷或缓斜坡地形。 本区属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417.0摄氏度,最高气温39.1摄氏度,最低气温-4.6摄氏度;最热为每年7月,最冷为每年一月。年平均降水量1097.8mm。无霜期为257290天。 矿区内地表水为山间雨源型小溪,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矿区有一条小冲沟,沟水动态变化极大,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或干枯,与矿区西部小溪沟交汇,汇入矿区外南部河流,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沿沟溪一带开采煤层时,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
20、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该矿山南东部杨家河附近官塘河(标高为+775m)切穿较深。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即本矿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775m)。 (2)地层富水性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三叠系,由老至新分别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上统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及九级滩段(T1y3),其次在冲沟、河谷两侧地段、斜坡脚等处还分布有第四系(Q)。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部及外围,岩性以厚层灰岩为主,厚度大于100m。岩溶作用极为发育,富水性强,属强岩溶含水层。
21、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隔水层地层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中部,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碎屑岩为主,夹数层煤层。该组平均厚度约65m。由于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富水性弱,为隔水层。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东南部。平均厚度65m,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为含水层。 4)沙
22、堡湾段(T1y1)隔水层岩性为灰绿、黄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出露于矿山中部。厚510米,平均8米。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为隔水层。 5)玉龙山段(T1y2)含水层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状灰岩,泥晶结构,中夹泥质灰岩及含泥灰岩,顶部具鲕粒状结构,出露于矿山北西部。厚120米左右。岩溶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含水性中等。本层为含水层。 6)九级滩段(T1y3)隔水层。岩性为灰紫色、紫红色夹黄绿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出露于矿山西部及外围。平均厚度约200米。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隐蔽 因素 普查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