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题精选.doc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题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题精选.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理论: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组织理论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同的,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设计理论。组织理论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着重强调人的因素;现代组织理论
2、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既吸收以前组织理论的有益成果,又强调按照企业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灵活进行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理论分为静态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组织设计理论,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的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是基本的原则。2、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贯彻此原则的措施:(1)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立各子管理系统,分别由副总经理负责管辖。(2)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来实现协调。(3)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共
3、同语言。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分权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大问题。因此,集团与分权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统一的。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多维立体组织结构:又称多维组织、立体组织或多维立体矩阵式,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有三类主要的管理组织机构系统:一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即产品利润中心;二是按职能(生产、调查、人事、财务、市场研究等)划分的专业参谋机
4、构,即专业成本中心;三是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此种模式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生产技术特点及其对管理的不同要求,人为地把企业分成诸多“组织单位”,并将其看成是相对独立的,赋于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每一单位负有“模拟性”盈亏责任,实现模拟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分公司与总公司:分公司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子公司和母公司:子公司属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企业集团结构:核心企业-控股成员企业层-参股成员企业卖劲-协作成员企业层。组织结构设计程序
5、: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组织结构模式。影响因素:(1)企业环境。环境复杂多变,划分权力倾向中下层管理人员,第一反应,适应变化。环境稳定,权力较多集中领导,稳定型结构,程序化、规模化管理。(2)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小简单,大复杂。(3)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战略目标是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4)信息沟通。组织结构功能大小在于其能否获得信息、获得足够信息并及时利用信息。2、根据所选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结构设置。4、将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6、组织结构。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部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即广义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其优点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缺点即每个人只了解自己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任务并将自己任务和整体联系起来。2、以成果为中心设计部门结构,包括事业部制(既了解个人工作,又了解整体工作,既高度稳定,又较强适应性)和模拟分权制(明确性不强,不易真正做到以成果为中心)等。3、以关系为中心设计部门结构,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别巨大的企业或项目中,缺乏明确性、稳定性,实用性较差。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
7、段。2、企业发展主要战略及所采用的组织结构:(1)增大数量战略。行业发展阶段,采用简单结构或形式。(2)扩大地区战略。需求建立职能部门结构。(3)纵向整合战略。行业增长阶段后期,选择事业部制结构。(4)多种经营战略。行业成熟期,采用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程序:1、组织结构诊断。(1)组织结构调查,系统地反映组织结构的主要资料有:1)工作岗位说明书,2)组织体系图,3)管理业务流程。(2)组织结构分析,主要有三方面:1)内外环境变化引起企业经营战备和目标改变,需增设哪些新职能,加强哪些职能,取消或合并哪些职能。2)哪些是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明确后置于企业组织结构中心位置。
8、3)分析各职能的类别与性质。(3)组织决策分析,要考虑的因素:1)决策影响的时间;2)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3)决策者所具备的能力;4)决策的性质。(4)组织关系分析。分析某个单位应同哪些单位和个人发生联系,别人给予何种配合服务,自己应对别的单位提供什么协作和服务。2、实施结构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1)改良式变革。小改小革,修修补补。(2)暴破式变革。短期内完成组织结构的重大以至根本性变革,慎重使用。(3)计划式变革。有计划分阶段实施,现代组织设计理论主张尽量采用此种方式。3、企业组织结构评价。企业组织结构整合:是企业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1
9、、拟定目标阶段。制定组织目标,使结构分化有所遵循,是整分合中“整”的阶段。2、规划阶段。通过各种程序重建目标,或通过改变组织成员某些行为达到整体目标。3、互动阶段。是执行规划阶段。4、控制阶段。运行中出现某些人不合作倾向,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目标和规划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规划,狭义特指企业人员规划。狭义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1、人员配备计划,2、人员补充计划,3、人员晋升计划。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计划包括:1人员配备计划,2、人员补充计划,3、人员晋升计划,4、人员培训开发计划,5、员工薪酬激励计划,6、员工绩效管理计划,7、其
10、他计划(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满足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2、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3、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4、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5、使组织与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1、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2)人口环境,(3)科技环境,(4)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2、内部环境。(1)企业的行业特征,(2)企业的发展战略,(3)企业文化,(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人力资源的供给保障问题是人
11、员规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人力资源预测。预测:是对未来状况做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于通过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性。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1、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从企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的科学分析和预测。2、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的预测,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拥有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数量的推测和判断。3、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4、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1、对组织方面的贡献。(1)满足
12、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提高组织的竞争力。(3)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2、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1)人力资源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2)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1、惯性原理,2、相关性原理,3、相似性原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1、经验预测法,利用现有的情报和资料,根据有关人员的经验,结合不同公司的特点,对公司的人员需求加以预测。可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2、描述法,指人力资源计划人员可以通过对本企业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有关因素的变化进行描述或假设。3、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
13、问卷调查方式,其工作步骤分四轮: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一般以25个为宜),交付专家组讨论评价,然后由预测组织统计整理。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意见。第四轮,进行最后预测,在第三轮统计资源的基础上,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和根据。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1、转换比率法,2、人员比率法,3、趋势外推法,4、回归分析法,5、经济计量模型法,6、灰色预测模型法,7、生产模型法,8、马尔可夫分析法,9、定员定额分析法(工作定额分析法、岗位定员法、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劳动效率定员法、比例定员法),10、计
14、算机模拟法。企业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内部供给是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部分(除新建企业),应优先考虑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内部供给量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等。外部预测:企业职位空缺不可能完全通过内部供给解决,必然有外部进入。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1、地域性因素,2、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3、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4、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外部人力资源供给主要渠道: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2、复员转业军人,3、失业人员、流动人员,4、其他组织在职人员。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1、人力资源信息库,2、管理人
15、员接替模型,3、马尔可夫模型。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有三种情况:1、供求平衡,2、供大于求,导致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3、供小于求,企业设备闲置,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浪费。招聘与配置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1、个体差异原理,2、工作差异原理,3、人岗匹配原理(人适其事,事宜其人)。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1、选拔性测评,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的,特点:(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把不同素质、水平的人区分开;(2)测评标准刚性强,标准精确,不能含糊;(3)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测评认识水平数量化、规范化,(4)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5)结果体现为分数或等级。2、开发性测评,以开发员工素质为
16、目的。3、诊断性测评,以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为目的。特点:(1)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或者全面广泛,(2)结果不公开,(3)有较强的系统性。4、考核性测评,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及具备程度为目的。特点:(1)概括性,(2)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2、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4、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5、分析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1、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一、二作序数解释,一次量化又称实质量化,二次量化先定性再定量,又称形式量化;一、二作基数解释,一次量化指素质测评过程可一次
17、性完成,二次量化指过程分两次完成。2、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都可看作是二次量化。3、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4、当量量化。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一般由标准、标度、标记组成。标准: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的描述与规定。标度:既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标记:即对应不同标度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或数字来表示。品德测评法:1、FRC品德测评法,2、问卷法,3、投射技术,特点:(1)测评目的的隐蔽性。(2)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3)反应的自由性。知识测评的六个层次:1、知识,2、理解,3、应用,4、分
18、析,5、综合,6、评价。能力测评包括:一般能力测评,特殊能力测评,创造力测评,学习能力测评。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1、准备阶段。(1)收集必要的资料,(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3)制定测评方案,2、实施阶段。(1)测评前的动员,(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3)测评操作程序。3、测评结果调整。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1)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2)晕轮效应,(3)近因误差,(4)感情效应,(5)参评人员训练不足。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1)测评结果的描述(数字描述、文字描述基本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果),(2)员工分类,有两种分类标准:调查分类标准和数学分类标
19、准,(3)测评结果分析方法,三种:要素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曲线分析法。面试: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面试考官和应聘者按照预选设计好的目的和程序,进行面谈为、相互观察、相互沟通的过程。特点:1、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2、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3、面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4、面试是按照预告设计的程序进行的;5、面试考官与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面试的类型:1、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可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2、根据面试实施的方式,可分为单独面试与小组面试。3、根据面试的进程,可分为一次性面试与分阶段面试。4、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可分为情景性面试和经验性面试。面
20、试的发展趋势:1、形式丰富多样。从单独到集体,从一次性到分阶段,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2、结构化面试成为主流;3、提问的弹性化;4、面试测评的内容不断扩展。5、面试考官的专业化;6、面试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面试的基本程序:1、准备阶段。(1)制定面试指南(面试团队组建、面试准备、提问分工和顺序、提问技巧、评分办法),(2)准备面试问题,(3)确定评估方式,完整的评估方式,是对面试中收集到的信息按工作岗位需要的标准进行评估的体系。(4)培训面试考官。2、实施阶段。包括五个阶段:关系建立阶段(用封闭性问题)、导入阶段(用开放性问题)、阶段(用行为性问题)、确认阶段(用开放性问题)、结束阶段(行为性、
21、开放性问题)。3、总结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内容:综合面试结果、面试结果反馈、面试结果存档。4、评价阶段。面试中常见的问题:1、面试目的不明确。2、面试标准不具体。3、面试缺乏系统性。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让应聘者描述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等,用多项选择式的问题)。5、面试考官的偏见。(1)第一印象,也称首因效应。(2)对比效应。(3)晕轮效应。(4)录用压力。面试的实施技巧:1、充分准备。2、灵活提问。3、多听少说。4、善于提取要点。5、进行阶段性总结。6、排队各种干扰。7、不要带个人偏见。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1、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2、工作经
22、历比学历更重要;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4、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5、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6、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7、关注特殊员工;8、慎重做决定;9、面试考官要注意自身形象。结构面试问题的类型:1、背景性问题,2、知识性问题,3、思维必问题,4、经验性问题,5、情境性问题,6、压力性问题,7、行为性问题。行为描述面试:简称BD面试,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其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其实质是:1、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2、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3、探测行为样本。其假设前提是:1、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最能预示其未来的行为;2、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
23、事。其要素有4个:1、情境,2、目标、3、行动,4、结果。基于选拔性素质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步骤:1、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1)组建测评小组(包括高管、人力部门、招聘部门主管、招聘岗位资深任职者),(2)从招聘岗位优秀任职人员中选出一定的人员组成测验样本,(3)对测验样本进行人格测验,总结被测人员素质特征;(4)综合测评结果,列出招聘岗位选拔素质表;(5)将岗位选拔素质表中的各个素质进行分级,构建选拔素质模型。2、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3、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4、培训结构化面试考官,提高结构化面试的信度和效度。5、结构化面试及评分。6、决策。群体决策法特点:1、决策人员来源广泛,能从不同角度对
24、应聘者进行评价。2、决策人员不唯一,削弱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提高了招聘决策的客观性。3、运用了运筹学群体决策法的原理,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中心:是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一组被评人(69人),在规定时间内(约1小时)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人或者主持人。被评人通过讨论得到一个全体成员一致认可的用于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评价者通过被评人在讨论中的语言及行为观察评价被评人的领导能力、人际沟通技巧、主动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级 人力资源 管理 复习题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