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docx
《△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具打算: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预想):第一课时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两个人。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日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二、板题读题,释题。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寓言:含有肯定道理的小故事。三、自由读文。要求:1、自学课文生字词。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四、检查自学状况。1、检查字词。
2、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没想到手刚遇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绽开探讨学习。探讨:(1)为什么他刚遇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行能听不见的。六、联系实际探讨,明白寓言的道理。
3、1、探讨: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学生小组探讨。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2、引导学生明白寓意。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绽开指责与自我指责,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其次课时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观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洁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2、学生反馈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
4、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说明这个成语的句子。2、学生反馈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究竟哪一个句子更能说明这个词语。)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
5、么叫“装腔作势”?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学生反馈老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相互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师:谁情愿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2-3名学生)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殊的体会?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混”说明他装腔作势特别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
6、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留意带点的词。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日,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探讨员,自己来找寻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精彩的小探讨员吗?师:看来,小探讨员们信念十足啊!这一次的探讨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探讨表,大家要通过探讨探讨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生:视察表格。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索,综
7、合大家的看法,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绽开探讨。2、学生探讨填表。3、学生反馈。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探讨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缘由,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爱听吹竽,又喜爱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经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句子,谈看法。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B、南郭先生擅长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
8、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生:反馈看法。(点击:一次又一次)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缘由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只好逃走)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个别读集体读)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殊留意
9、?“只好”没有方法,无奈的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5、感情朗读,畅谈体会。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全部探讨员踏踏实实学习探讨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视察,你不难发觉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日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找寻我们身边
10、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新闻前线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情愿出任?先由我来采访这位英勇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验吗?你准备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念吗?我们对你充溢信念,起先行使你的权利吧!)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特别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肯定会惭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确定没你行,好好干。四、课
11、后作业师:这会儿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忧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办法吧。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9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M9寓言二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邻居”“懊悔”“劝说”等词语的意思。 3.相识“只要就”,“假如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留
12、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订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打算: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爱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予、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日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3、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缘由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留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揣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14、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索: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其次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沟通: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缘由,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邻居劝说,他不听。 (1)“邻居”就是(邻居),留意“坊”读轻声。 (2)邻居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说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邻居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说。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说的
15、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假如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探讨沟通: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懊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假如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
16、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今,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今”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今”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说过他的邻居刚巧路过,想想邻居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假如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沟通。(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7、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常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窟”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留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其次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爱好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
18、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沟通,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沟通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探讨“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依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解并描述故事。留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挚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事实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
19、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说软硬狼群法则懊悔盘缠叼走邻居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寓言二则教学设计孙杰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予,包含;“则”,篇的意思。)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2、查字典,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依据题意,提出问题。(1)读了这个题
20、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2)学生探讨,归纳出思索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定出现的结果。)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假如就(“假如”,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状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c齐读第3句,回
21、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1、齐读全文,思索探讨: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资料供应者:26、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26、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够用“匆忙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解并描述
22、“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缘由,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3、能用“匆忙忙忙”造句。 4、能讲解并描述“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