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
《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精品文档】第 59 页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35篇16年级1.【咏鹅】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注释: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
2、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 ,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写得自然、真切、传神。2.【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夜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醒来只听到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想起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儿不知道被
3、吹落了多少呢?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科举连个进士也没考中,所以回到故乡。【春晓】就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前两句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悦耳动听,是美的。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第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最后一句又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时间的跳跃
4、、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3.【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注释:李白【静夜思】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李白时年26岁,当时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住在扬州旅舍,抬望天空一轮皓月,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诗的后两句,则是
5、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李白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应该是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4.【风】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注释: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
6、章四友”。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 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5.【江南】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
7、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注释: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映射出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秀丽的江南
8、风光和宁静而又生动的渔家场景!仿佛有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诗中虽然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6.【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9、。注释:这首诗第一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碧玉这名字和柳树的颜色有关,都是绿色的。而且“南朝萧绎的【采莲赋】中有句“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第三句由联想发问了: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最后一句是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
10、作剪刀,又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7.【长歌行】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注释: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从“园中葵”说起,到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
11、自能收获,但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8.【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注释: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考中进士,曾任过一个小官职,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
12、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前两句写所见。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后两句写所想。有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眼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再上一层楼,要站得更高些。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让我们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9.【凉州词】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
13、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注释: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
14、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10.【出塞】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注释: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战士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战争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
15、,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丰富和爱国激情。11.【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注释:题目中的辛渐是王昌龄的好朋友,王昌龄当时在江宁做官。辛渐要渡江北上洛阳。王昌龄只能陪他走一段,然后在此分手。这个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前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送行,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16、。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好朋友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但是又想到朋友回到洛阳,就能与亲友相聚了,也很欣慰!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12.【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注
17、释:【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那个时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敕勒族是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 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13.【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
18、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浙江萧山),当时他已经八十六岁了,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
19、了他的无穷感慨,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14.【凉州词(其一)】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注释: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第三句忽而一
20、转,引入羌笛之声。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所以末句也就水到渠成的表达出了边地苦寒以及将士无限的乡思离情。15.【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太阳的一抹余晖映入了林中,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作者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
21、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空山不见人,却有爽朗的笑声这个奇特的现象着笔: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16.【悯农(其一)】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
22、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注释:这首诗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迫使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想“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呢,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诗中写的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17.【悯农(其二)】
23、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同情。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从而使那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译文 解析 新部编版 年级 语文 古诗文 7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