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docx
《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七章学问点总结 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七章学问点总结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实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6、物种:指分布在肯定的自然区域,
2、具有肯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沟通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9、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缘由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实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
3、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变更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11、种群基因频率变更的缘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更的过程。1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13、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更,导致生物朝肯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确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
4、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调相像,属于爱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调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袒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调相像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调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从微观来看: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限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限制
5、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限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削减。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渐渐积累。)14、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1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供应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变更,确定进化的方向。隔
6、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8、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九章学问点总结 20
7、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九章学问点总结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爱护1、生物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就地爱护:为爱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爱护对象的肯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爱护和管理。3、迁地爱护:将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水族馆和面临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护与管理.加强教化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干脆运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运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潜在运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运用价值还未发觉、未探讨、未开发利用的部分。5、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物种和古老
8、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逼:世界物种多样性削减;我国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面临威逼;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逼的缘由:生存环境的变更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诬赖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逼。6、生物多样性的爱护:就地爱护:a、主要是建立自然爱护区;b、爱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自然分布区;吉林长白山自然爱护区爱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爱护区爱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迁地爱护是就地爱护的补充,它为将灭亡的生物供应了生存的最终机会。7、我国已
9、经灭亡的野生动物有犀牛、野马和新疆虎等。还有不少动物灭亡了未被人发觉或确定。8、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生等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处于面临灭亡的状态。9、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7、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是我国古老的物种。其次节、环境污染的危害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2、富养分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
10、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峻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养分化现象。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养分化现象。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5、大气污染的危害: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危害:干脆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剧烈。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5、水污染的危害:水俣病事务:汞在水中转
11、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养分化的结果。6、土壤污染的危害:“镉米”事务: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7、噪声污染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生物净化:生物体通过汲取分解及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逝的过程。
12、1、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加强法律意识,依法爱护环境;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利用高科技进行防治;把生物科学应用于环境爱护中。2、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3、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汲取有害气体:柳杉林每月可以汲取二氧化硫60kg吸附粉尘:1hm2的山毛榉树林,一年之内吸附的粉尘就有68t之多。杀灭细菌: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如悬铃木、橙、圆柏、等植物,都有较强的杀菌力。4微生物的净化作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a、较易分解-粪便;b.较难分解:纤维素和农药;c、不分解:塑料和尼龙。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 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学问点总结 202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
13、章学问点总结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1、生态学: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找寻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冲突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
14、、捕食等。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靠,彼此有利;假如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9、寄生:一种生物借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养分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确定性作用
15、。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暖和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
16、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1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14、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改变,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改变不同步,先增者先削减,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削减,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起先时个体数量为同步改变,以后则誓不两立。4、确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
17、因素是阳光。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驾驭)1、爱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调相像的体色。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艳丽色调和斑纹。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样相像的状态。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肯定程度的适应,不是肯定的。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改变,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改变马上变更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6、适应的普遍性
18、: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7、适应具有相对性的缘由: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改变相互作用的结果。8、爱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调相像,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9、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调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艳丽色调(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扰,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艳丽色调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10、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态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绽开时像艳丽的花朵,若虫的足像漂亮的花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生物 必修 第六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