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浅析钟如雄先生对“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本文选自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孟子注疏卷三下,篇名为为所编者家。孟子由东汉赵岐章句,宋孙奭疏,原文竖排。孟子认为:人都是有不忍之心的。比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中,你都会惊吓急忙去拯救,这时你不会考虑其父母是不是你的邻居,朋友。不忍之心中包含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他们犹如人的四肢,是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齐家治国的根本。”本文从正文翻译及正文注疏中个别词汇解释,正文注疏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这两个大个方面对本段进行
2、浅显的分析,希望可以对经典释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 正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3、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翻译: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则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害怕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4、,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重要)。有了这四种品质却不能推演到日常生活行为的人,那是自己损害自己的品性。说他的君主不能推演的善行且不帮助改正的人,是陷害他的君主。凡是具有这四种品质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开始涌出的泉水,扩大充实则无所不至。如果能将这四种品质扩充,就足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词语解释:(引自汉语常用字字典及赵岐注)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乍:暂也。 孺子:未有知之小子。怵惕:(1)害怕,提心吊胆尚书冏命“怵惕惟历”(历:祸害)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行人皆
5、怵惕”(2)惊惧,戒惧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杜甫北征诗:“拜辞诣厥下,怵惕久未出”。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首也。首:初、始,开头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害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这是还天下人的做法)。4、“谓君不能为善,而不匡正者,贼其君使陷恶也”(赵岐注)匡:正,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二) 语法分析:笔者通过对文中句子结构分析,对“之” “以” “於” “斯”“是” “苟”等词的在本文中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1、“之”,在正文中出现了27次
6、,注疏中出现了87次,主要有三种用法。(1)介词,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未有知之小子” “贤愚皆有惊骇之情”“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 “无辞让之心” “无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言人之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也”“斯有不忍伤民之政。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
7、,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恻隐痛忍之心”“非是内尝结交於孺子之父母然後如此也”“又非所以恶有不仁之声而然也。”“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之心,皆非是人也”“禽兽所以无恻隐不忍之心,又无羞恶惭耻之心,又无辞让揖逊之心,又无是非好恶之心者也”“孟子言人有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本起於此也。有羞恶之心者,是义之端,本起於此也。有辞让、是非之心者,是礼、智之端,本起於此者也。”“但若转运走丸於掌上之易者也。”(2)、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人之有是四端也若火、泉之始微小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是若火之初燃,泉之始达,而终极乎燎原之炽,
8、襄陵之荡也?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是自贼害其善,而不为善也。其治天下之易若其人之有四肢也。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由是观之”“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廓也。凡有四端在於我者,知皆廓而充大之,若火、泉之始微小,广大之则无所不至。以喻人之四端也,人诚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诚不充大之,内不足以事父母,言无仁义礼智,何以事父母也。)”“今人乍见无知之小子,相将匍匐,欲坠於井,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恻隐痛忍之心。”“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观察之,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
9、者之心,皆非是人也,乃若禽兽之类也。”“言苟无此四者,所以皆谓之非人也,乃禽兽之类也。”“无他,以其人之为人,皆有此四端也,但不推用而行之耳。如能推此四端行之,是为仁义礼智者矣,所谓仁义礼智者即善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至不足以事父母者,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我己者,能皆廓而充大之”“然则人人皆有善矣,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苟能充大之,虽四海之大,亦足保安之也。苟不能充大之,虽己之父母,亦不足以奉事之。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2、“以” 正文中出现6次,注疏中出现23次(1)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
10、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先圣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於转丸於掌上也。)”“以演大四端,充广其道”“上以匡君,下以荣身也”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2)介词:“以”后的话应该是介词的宾语。A,介词词组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也可以放在介词之后。“以”字后面的宾语要是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可以省略。B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放在“以”的前面。如果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是以”等于“因此”。但是汉代以前都是“是以”。C.后可加名词性词组“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於转丸於
11、掌上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孟子又言所以谓人之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者,且以今人乍见孺子言之以之事君,如谓其君不能为善、不匡正之者,是亦贼害其君,使陷於恶也。无他,以其人之为人,皆有此四端也,但不推用而行之耳。”“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禽兽所以无恻隐不忍之心,又无羞恶惭耻之心,又无辞让揖逊之心,又无是非好恶之心者也。言苟无此四者,所以皆谓之(代)非人也,乃禽兽之类也。”“以其仁
12、者不过有不忍恻隐也,此孟子所以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为仁义礼智四者之端本也。”“然则人人皆有善矣,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我己者。”“是亦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之意也。”“以喻人之四端也,人诚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诚不充大之,内不足以事父母,言无仁义礼智,何以事父母也。”3、“於”介词,正文中出现4次,注疏中出现20次(1) 引进处所,可译为 “在、到、从,对于,在方面” ,古代汉语中介词常常放在补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常放在状语的位置。“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也”“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
13、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情发於中,非为人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孟子言人有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本起於此也。有羞恶之心者,是义之端,本起於此也。有辞让、是非之心者,是礼、智之端,本起於此者也。”“以之事君,如谓其君不能为善、不匡正之者,是亦贼害其君,使陷於恶也。”“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唐宋时期的用法,加入同义词帮助理解)我己者,能皆廓而充大之,是若火之初燃,泉之始达,而终极乎燎原之炽,襄陵之荡也。”(2)用于比较时,多用于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对象和行为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3)“诸”相当于“之於”“此章指言人之行当内求诸己,以演大四端,充广其道,上以匡君,下以荣身也。”4、“是”近指代词“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於转丸於掌上也。”5,、“苟”连词,用于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6、“斯”,当连词时表承接关系,译为“则也,乃也”(词诠三二二)。“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上就是笔者对这段文字的浅显的总结,从词句解释到结构解析使自己对这段经典的文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可以他人提供一些帮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