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测试题(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测试题(二).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测试题(二)1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西周实行宗法制 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A B C D2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
2、家是( )A孔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墨子4先秦某思想家主张爱人若已,批评那些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争夺的人,将它们称之为别人。比如“别士”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别君”则是只顾自己不顾全国的君主。因此,他主张( )A仁爱 B兼爱 C逍遥 D法制5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6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
3、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7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C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D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8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
4、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自相矛盾,故均不可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其观点可信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时代背景不同使得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9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 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5、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10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对策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他的这一观点( )A有利于规范皇权的运用 B背离了儒家仁政思想 C认为皇权是民意的安排 D实际上限制了君主权力11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12“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
6、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14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家
7、庭内部矛盾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15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 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16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强化 C程朱理学的盛行 D审美意识的觉醒1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较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
8、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18南宋理学大家张栻在孟子讲义序中提出:“嗟乎!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张栻意在强调( )A.“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B.“匡时济世”的社会功能C.“重义轻利”的治理理念 D.“明心见性”的治学意境19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B
9、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20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程颐主张:“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人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材料表明程颐( )A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B主张清净禅定体认天理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主张内心的反省21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
10、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22某派思想家认为:君子要善行,必先要有善心、善德。君主只有心正,才能行正,天下才能大治。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程朱理学把封建道德放到首位 B陆王心学强调了知行合一C凸显宋明理学重礼轻法的弊端 D强化了发明本心的认识论23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成为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
11、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24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A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C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25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 )A明清之际
12、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26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27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
13、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 )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28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曰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B“天下为主,君为客”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29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
14、,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3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
15、”“平等”思想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材料二 从政治来说,荀学有功于时政。汉代统治者从荀学的思想中找到了理论基础。首先,荀子认为君权、道德、刑法、封建专制制度之所以必要、合理,就是因为人性邪恶不正。其次,荀子提出“法
16、先王,明礼义,一制度”(儒效)。“法后王”即正视趋向统一的现实,强调“欲观千岁,则数今日”(非相)。荀子还提出“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性恶)。总之,荀子的着眼点是放在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摘编自郭志坤荀学论稿(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荀子是如何使儒学“有功于时政”的?。(6分)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3)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17、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上述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2分)32(22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
18、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
19、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8分)专题一测试题(二)答案1、D2、A3、B4、B5、D6、C7、A8、D9、C10、A11、C12、D13、D14、B15、A16、C17、D18、B19、D20、B21、D22、A23、B24、A25、C26、B27、D28、D29、B30、C31参考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 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分) (2)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20、权的必要性和实现大一统的需要;主张礼法并举(仁义和王道),加强君主的权威。(6分)(3)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4)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32参考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2分)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4分)(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4分)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
21、私学的发展。 (4分,答到两点即可)(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4分)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4分)试题分析:(1)联系董仲舒的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理论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直接到间接,从短期到长期的思路考虑,首先是直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其次从长远看,促成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大体定型,也为我们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2)从朱熹“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是解释经典,有利于理学普及化;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可以看出,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社会条件可以考虑影响思想的经济、教育等因素。(3)回答“其书可毁”的理由一要概括材料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的挑战,二是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统治者“毁书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材料中“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说明还要让世人知道李贽的罪行,以防其他人效仿李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