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终结性考试试题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二、填空题每空2分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局部: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2生物地化循环是由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个局部严密联系而构成的。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不属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是 。C. 温度2以下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1. 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四、简答题每题8分1. 1. 简述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答: 主要研究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构造和功能
2、的研究2分2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2分3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它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2分4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控制、改造和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1分5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1分五、论述题每题14分1结合生产实际,论述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根本途径。1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认识有机质在农田中的作用2分有机质是各种营养物质的载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释放出供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磷、钾和其它营养元素,增加土壤速效和缓效养分的含量;有机质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有利于土壤团粒构造的形成,加强了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墒能力
3、,有助于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等。改善了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提高了土壤的综合肥力。因此,多施有机肥,尤其是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乃至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养分循环和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根本途径。3分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尤其要在轮作中参加豆科作物的种植。轮作中参加豆科作物,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而且大大减轻了病虫草害。2分3农牧结合,促使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或直接还田,开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无论是山地、丘陵地还是平原地区,都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果林、片林、行道树、农田防护林网乔灌草搭配等多种方式积极植树造林,既
4、可以改善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又可以提供燃料,使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成为可能。利用农林牧的废弃物开展沼气,既可解决农村能源,又可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沼渣、沼液等优质有机肥。1分4农产品就地加工,就地升值,既提高了物质养分的归还率,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民的就业,是一举几得的事业。2分5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利用肥料资源。1分测土配方施肥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又不因肥料尤其是化肥的过渡使用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合理有效的调控,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效率的重要措施。1分?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绪 论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及生物环境相
5、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根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及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正确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及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假设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开展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 生物及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构造,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及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构造和高
6、效的生态机能,进展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展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根本特征:1、系统构造的有序性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 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及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 表一 农业生态系统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
7、调控系统稳定性高低开放性封闭开放净生产力低高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及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最小因子定律 : 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缺乏的那一种营养物质。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缺乏,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对耐性定律的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8、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那么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承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
9、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 、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一样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那么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适宜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
10、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地位。 2.2 种群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1、空间分布形式: 随机型 均匀型 成丛型聚集型 阿利Allee氏群聚原那么 :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种群总是防止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正确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粗密度 指单位总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 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 最大出生
11、率指当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时,种群产生新个体的理论最大值。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生态出生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死亡率:指单位时间种群死亡的个数。 最低死亡率指个体死亡由于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 生态死亡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 年龄构造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性比: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 3、种群的遗传特征 一 种群生命表及分析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2、生命表的主要优点:1 系统性2 阶段性3综合性4 关键性生命表的一般构成:x: 按年龄或一定时间划分的单位期限.(如:日、周、月等) nx: x期开场时的存活数 dx: x期限内(xx+1)的死亡数 qx: x期限内的死亡率,常以100 qx 和1000 qx表示 qx= dx/ nx lx: x期开场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 lx = nx/n1Lx: xx+1期间的平均存活数目 (nx+nx+1)/2Tx: x期限后平均存活数的累计数 Tx=Lxex: x期开场时的平均生命期望值 ex=Tx/nx nx dx是直接观察值,其余参数为统计值特定时间生命表: 又称静态生命表,它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
13、时间种群的年龄构造而建立的生命表。优点: 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 编制较易.缺点: 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生命参数的计算 世代平均历期(周期): T=lxmxx/lxmx 净增殖率:每过一个世代种群数量增长倍数 R0= lxmx 周限增长率: =erm 内禀增长率rm:在实验条件下,人为地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供理想的和充足的食物,这种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特定年龄生命表: 又称动态生命表。适用于世代不重叠生物,可进展关键因子分析。它是真实地根据一个同龄群的个体从出生到最
14、后一个个体的消失而构成的,它提供了这一同龄群种群数量动态的真实信息。二种群的增长型 1、几何级增长: 在无环境限制下的世代别离的种群,其增长呈不连续状态。 增长模型: Nt+1=N t或N t =N0t 表现形式: 当1时,表示种群增长;=1时,种群稳定;1时,种群下降,当=0时,种群无繁殖期,且在下一代灭亡。 2、指数式增长:在无限环境条件下的世代重叠的种群,其增长呈连续状态。 增长模型:dN/dt=rN 其解为 Nt=N0ert 式中,N为种群数量;r为瞬时增长率 在理论上被称为内禀增长率 表现形式:当r0时,种群数量指数上升;r=0时,种群数量不变;r0时,种群数量指数下降3、 S型增长
15、: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开场时因为种群数量少增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不久之后,由于种群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加剧,环境阻力的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场逐渐下降,直到种群数量到达环境容纳量K并维持下去。增长模型:dN/dt=rNK-N/K 种群的S型增长的特点:S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即S型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即环境容量。 三、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 :1、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展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2、偏利共生 3、原始协作 负相互作用:1、竞争形式:直接干预型和资源利用型种间竞争:发生在两个或更
16、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种内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竞争排斥原理:又称高斯原理,具有一样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种间竞争结果:第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挤掉另一物种;第二是不同物种占有不同的空间,捕食不同食物,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别离,即生态别离,也可能使两种间形成平衡而生存。2、捕食 :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现象 1、捕食是一个主要的选择压力 2、捕食是影响群落构造的重要过程 3、捕食可以限制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3、寄生 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拟寄生:指昆虫寄生昆虫的现象,其
17、拟寄生者总是杀死宿主。寄生昆虫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成幼虫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至寄主死亡化感作用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影响作用:包括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植物群落和农业植物群落中。四、种群的进化及生态对策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一样,从而促使生物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种群的进化及适应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稳定机制。 生态对策: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形式: K-对策,r-对策 种群的调节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 指通
18、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调节形式: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1、种内调节 行为调节 :指种群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关系调节其种群动态构造的一种种内调节方式。生理调节 :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致使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在动物方面表现为内分泌调节。 遗传调节: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改变而得以调节的过程2 、种间调节 主张种间调节的是生物学派,他们认为:调节因素的作用必然受被调节种群的密度所制约。调节种群的因素始终是竞争,包括竞争食物、空间以及捕食者和寄生者的竞争。 3、食物调节Lack拉克的Lack学说和Pitelka皮特卡的营养恢复学说
19、 2.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1 群落的水平构造 : 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也称作群落的二维构造。 2 群落的垂直构造 :指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分层排列,形成了群落的垂直构造。 成层现象:指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是植物群落及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群落的时间构造 :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构造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构造。 群落的交织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织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20、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迭的交织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织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群落演替的概念 : 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开展的变化过程演替不仅是生物及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是群落内种群之间竞争和共争的结果。 内因演替 :在生物群落里,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群落演替称内因演替。演替系列:指物种开场侵入到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据起始条件: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生态学 期末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