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社会华沙:祭奠之城.docx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华沙:祭奠之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摘社会华沙:祭奠之城.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华沙:祭奠之城下午3点,华沙城完全黑了下来,西伯利亚的寒风和波罗的海飘来的阴冷使这座城市提 早进入休眠。导游毕达执意要带我们去国家公墓转转,当天是2012年11月1日,波兰的“亡 灵节”。以纬度比照,华沙更像中国的长春,冬季漫长,夏季清爽。去时是10月底,华沙已经 下过一场大雪,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但并不算真正入冬,偶尔冒出的太阳让下午3点的街角 仍旧适合咖啡就烟。真正进入冬日的华沙,会整日阴霾,大雪连绵不绝,似永不停息。 国家公祭:这城市如此悲伤从停车场到公墓大门,遭遇在华沙3日置身过的最拥挤人潮。当地人的标准装备:一手 撑伞一手捧着点燃的蜡烛。踏入墓地,才意识到我们对波兰亡灵节的理解存在根本
2、性的错误: 与中国清明节家家户户祭奠自己的祖先不同,波兰的亡灵节更像是国家默哀日,一年一次, 举国上下,历史教育。林立的墓碑上刻的多是波兰语,导游毕达帮着翻译:“这位是华沙当地著名女诗人,嗯, 不是那个得诺贝尔奖的莱丝。” “这个是二战无名英雄碑。”“这边是华沙二战时的市长, 因抗击纳粹而亡。”毕达的汉语磕磕绊绊,常夹着“嗯啊”的长时间省略音,平时听着 有点好笑,但今天,这些奇怪的汉语读音像不规整的音符,将不同身份的亡灵串联在一起, 波澜壮阔的。祭奠者摩肩接踵,有沉默拥抱的情侣,也有蹒跚学步被父母搂在怀里的孩子上年纪 的人轻车熟路,放下祭奠的物品,祈祷片刻,然后行色匆匆走向下一座墓。一座大理石
3、浮雕墓碑前挤满了人。因为蜡烛太多,后来者不得不将蜡烛摆到路面中间,行 人需要绕过一排排的烛光。这似乎是整座墓地中最重要的墓碑,“这是华沙起义中死去的无 名孩子们的纪念碑,他们都是未成年的战士”。毕达放下雨伞,点燃了自己手中的蜡烛。 华沙起义:从160万到1500身居华沙的每一天,都被一种极其感伤的情绪笼罩,莫名其妙,如华沙的阴雨绵绵不休。 这里没有太多欢快的历史,作为欧洲曾经最繁荣的中心,波兰最强大时幅员从德国东部一直 延伸到俄罗斯西部,但强一时,又弱一时,也曾被普鲁士、奥匈帝国和俄国瓜分,亡国史长 达123年。穿行在华沙城内,几乎每隔几公里就可以看到触目惊心的过往:居民楼外墙镶着曾在这 里居
4、住但死于二战的居民的名字,有些,密密麻麻刻满整面墙。走近看,全家遇难的不在少 数。在一些僻静的街角转弯处,会不经意遇到立着的十字架纪念碑,有祭奠德军入侵时誓死 抵抗的某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也有纪念牺牲的教堂神职人员的。“二战前华沙有160万人口,到解放当天,全城只剩了 1500人。”到华沙的第一天, 毕达就掰着手指头向大家念叨这组数字。他是华沙本地人,但他的大家庭只在这座城市生活 了 50年,没有一个华沙人敢说自己是真正的本地人。有数字说明:当年人口仅有中国1/18 的波兰,在二战中牺牲的人口到达中国的1/3。一直到1970年,波兰人口才恢复到战前的 水平。华沙起义几乎使这座城全城覆没。19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摘 社会 华沙 祭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