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3页).doc





《《孔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 孟黄仁宇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
2、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
3、意。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孟 阅读 答案 考点 分析

限制150内